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2021-01-09 美女小倩談科學

科學不僅僅是研究先進的技術,也需要研究浩瀚無垠的宇宙,科學會研究微觀世界,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科學都會涉獵其中。這就是科學的魅力,正是因為這樣的魅力,人們才開始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我們可以從科學中得到快樂,了解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熟悉那些神秘的現象。

今天美女小倩準時給大家講述科學發生的一些事情,以往我們講述的主要是天文科學方面,同時也對微觀世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探討,今天美女小倩準備另闢蹊徑,給大家說一下最新的科學研究,而且是遠古時期的科學研究。對於我以前的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一定叫你看完之後不後悔。

奧陶紀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名稱,英文來說是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的意思,奧陶紀屬於地質年代名稱,可說說奧陶紀是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離我們現在的時間大約有五億年,奧陶紀延續了六千五百萬年。可以說奧陶紀對於現代世界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奧陶紀有很多生物關係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

奧陶紀分為幾個世,主要是奧陶紀早、中、晚三個世。我們要知道奧陶紀的大陸面積很小,海洋佔據到地球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時候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奧陶紀生物繁榮度甚至不次於現在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比現在的世界生物種類還要多,奧陶紀大海之內一片繁榮。

不過此時的陸地和我們想像的可是完全不一樣,因為此時的陸地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當時的陸地沒有任何的植物,甚至也沒有任何的生物存在,此時的空氣中含有一些有害氣體,氧氣含量比較低,人在奧陶紀的陸地生存,呼吸是最大的威脅。奧陶紀的生物依舊主要在海洋生存。

三葉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種遠古滅絕生物,三葉蟲可以說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祖先,寒武紀的時候三葉蟲比較繁榮。到了奧陶紀的時候,海洋裡生活著五百多種三葉蟲,可以說奧陶紀三葉蟲的數量十分的巨大。三葉蟲化石比較普遍,到現在來說發現的數量超越其他生物很多。

遠古的奧陶紀開始會出現一種新的物種,那就是早起的魚類,這類最早的魚類屬於無頜類,它們進化的樣子很怪異,因為這些魚類沒有上下頜,而且它們的嘴很寬,頭的邊緣長著奇怪的骨板,是保護自己免受其他獵食動物攻擊。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這些魚類的骨板很可能是電器官,用來感覺距離或電擊捕食動物。

奧陶紀的最大霸主是一種直殼鸚鵡螺,這種鸚鵡螺在奧陶紀的時候進入繁盛期,它們身體無比巨大,大部分直殼鸚鵡螺長可達一米以上,這種是奧陶紀肉食性動物胃口非常不錯。它們在大海中橫行無敵,襲擊或吞食大量的三葉蟲,有時候也會攻擊魚類,奧陶紀直殼鸚鵡螺,可謂是臭名昭著。

關於奧陶紀的大滅絕,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主流的思想是奧陶紀晚期,氣候出現很大的變化,致使大量的生物出現集體滅絕。可是氣候變化在海洋來說,應該很不明顯,所以這種說法問題很多。現在科學家發現奧陶紀的生物大滅絕,很可能是巨大恆星爆炸,引起的伽馬射線暴,導致奧陶紀大滅絕出現。

伽馬射線爆的致命的射線,造成微生物大量滅絕,如此一來地球生物引起嚴重的饑荒。同時伽馬射線暴造成大氣層變質,如此一來遮天蔽日的有毒氣體,造成奧陶紀物種大滅絕,目前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是最合理的解釋。美女小倩對於奧陶紀滅絕事件,覺得伽馬射線暴應該是最接近事實的推論。大家有自己想法的話,可以留言探討,希望加我粉絲和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遠古大滅絕事件 「陰魂」不散
    遠古大滅絕事件 「陰魂」不散在距今大約2.5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場慘烈的大滅絕事件,90%的物種被一抹而淨,史稱「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滅絕事件發生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地球生命過了差不多1千萬年,才恢復元氣。大滅絕事件的元兇一般被認定是當時過於活躍的火山。不過,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此次滅絕事件陰魂不散,其「後遺症」至今還在索要現代人的命。在1980年代早期,我國衛生部門注意到,與吸菸無關的肺癌病例,在我國的雲南省竟然比其他省份高出20多倍。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地球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大滅絕」,指的是在一個地質學意義上的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高階分類群(綱、目、科)的滅絕事件或多樣性減少。一次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是這些原因並不會直接直接導致物種滅絕,而是作為一種推動力存在。一般來說,那些多樣性更廣的物種更不容易成為滅絕事件的受害者。科學家們是如何辨別一次滅絕事件是否屬於大滅絕呢?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_奧陶紀末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末大滅絕>4.5億年前的奧陶紀,這個時代延續了寒武紀的溫暖氣候,也延續了不段上漲的海平面,奧陶紀的海平面比現在高100多米,淹沒了除岡瓦納大陸的其他大陸絕大部分面積造就了大面積的淺海地區,而淺海則是生命繁育的絕佳場所,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海洋又迎來了一次物種的快速發展,這就是著名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跟太陽公轉有關係嗎?這些有可能只是一種巧合
    太陽的公轉速度達到每秒220公裡,如果站在太陽系外看太陽,你會發現太陽在高速圍繞銀心運動,而它的公轉周期約2.5億年。有人將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跟太陽公轉周期聯繫在一起,是認為太陽公轉的軌道上,可能存在著極冷區域,當太陽帶著太陽系進入這個極冷區域後,地球的溫度會急劇下降,會迎來大冰河時期,而大冰河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
  • 2.52億年前地球上物種為何大滅絕?公認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據福克斯新聞網報導,周一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認為,位於俄羅斯北部的「西伯利亞地盾」(Siberian Traps)的火山活動,可能是導致「大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
  • 晚古生代末期、地球上生命出現大滅絕
    提起大滅絕,地質歷史時期最顯著的就是古生代末期的大滅絕,即二疊紀末大滅絕。而令人驚奇的是,陸生植物儘管完成了從古生代類型向中生代類型的轉換,但是卻沒有發生規模相當的大滅絕現象……如此的現象地質科學儘管是一個講今論古的科學,可是畢竟講究的是證據和推理。符合邏輯以及目前知識背景的推理和論證在談談大滅絕原因時候都是受歡迎的、 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首先要找到二疊紀、三疊紀的連續地層。在這方面,中國很有優勢。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奧陶紀末大滅絕是顯生宙以來地球生態系統遭受的第一次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動物群(Paleozoic Evolutionary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進入顯生宙以來,地球一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一直存在爭論。  科技日報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 奧陶紀滅絕事件,火山噴發殺死了地球上的生命
    大約4.45億年前,地質事件後地球上約85%的海洋生物消失了。這被認為是奧陶紀的大規模滅絕。據《紐約時報》報導,這種滅絕事件一直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其原因。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史蒂芬·格拉斯比說:「奧陶紀的滅絕事件一直是一件奇怪的事。」奧陶紀是古生代六個世紀中的第二個世紀。它發生在寒武紀之後。
  • 地球簡史6:什麼原因導致奧陶紀末期物種大滅絕?
    三葉蟲無頜類(早期魚類):奧陶紀最著名的無頜類是甲冑魚,可能是現今七鰓鰻的祖先。與現在的魚類不同,它們沒有上下頜,看起來頭大尾小,且頭部都被作為防禦裝備的骨甲包裹。甲冑魚種類較多,大小有幾釐米至幾十釐米不等,遊動起來並沒有現代魚類那麼靈活。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什麼,地球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當中?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大約85%的生物滅種;在奧陶紀前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大量海生生物分布在全世界範圍,這時候陸生生物剛起步,所以奧陶紀大滅絕主要針對海洋生物。相關研究表明,此次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全球性的氣候變冷導致,大量海水變為冰川,海平面下降,使得海洋生物圈遭到大規模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