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生命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人類,經歷了數次無數次災難,而最嚴重的就屬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五次大滅絕,幾乎將地球生命置之死地,但是地球卻總是頑強的復甦,生命依舊周而復始繁榮著這顆藍色的星球。
大約在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發生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第四大滅絕事件,消滅了大約76%的所有海洋和陸地物種,此後,稱霸一億多年的恐龍登上了地球生命演化的舞臺。
對於這次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中極低造成。
最近,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地球巖石的證據中再次找到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滅絕理論。
巖石往往記錄著地球的故事,所以研究人員從英國,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收集到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品。然後,他們對巖石進行測試,查看是否可以找到三疊紀晚期海洋中氧含量變化的證據。他們測量了兩種主要的硫同位素(32S和34S)的比率,這兩者都是困在石灰石或其他碳酸鹽礦物中的化合物。
由於硫的特殊性質,與正常水平相比,當水中的氧氣較少時,34S與32S的比例更高。因此,測量當時海洋中存留在巖石中的硫同位素的比率,就可以確定三疊紀末期滅絕之前和之後海水中的氧氣含量之比。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所有三個地點的巖石中發現了他們所說的「大尖峰」,這有力地表明,在大滅絕期間,海洋中的氧氣含量急劇下降。
海洋中的氧氣含量恢復到滅絕事件之前的水平大約需要50,000年,而全球珊瑚礁完全恢復可能需要長達25萬年的時間,這讓地球造成了長期的缺氧,生物死亡,大滅絕開始。
由於鈾元素在整個海洋中混合良好,因此可以用來檢查全球缺氧水平,從而為科學家提供有關海洋氧平均水平的信息,而在地球表面鈾元素通常和火山活動結合在一起。
所以,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檢測了三疊紀時期石灰巖樣品中的鈾元素,將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和二疊紀末期的大規模火山爆發聯繫在一起。
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火山大規模噴發,造成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大滅絕。大約2億年前爆發的火山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使海洋變得更酸性,並導致海水變得缺氧,嚴重的缺氧會導致水中的「死區」,低水平的氧氣會導致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研究人員表示;二疊紀末期大滅絕持續時間更長,恢復期更長,大滅絕更為嚴重,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三疊紀末期大滅絕只是一個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的延續。
有科學家說,地球正在進行第六次大滅絕,造成滅絕的原因是我們人類,這並不無道理。
自打人類出現,地球生物就已經消失上千上萬種,有些生物甚至未等到人類發現就已經消失,而且大滅絕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持續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所以以人類的歷史眼光可能無法觀察到正在進行的大滅絕。
但是,生物的滅絕對於地球來說算什麼呢?無非就是給其他生物的上場騰空地方,地球的生命依舊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全文完——
如果覺得有用,請各位轉發,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謝謝!
歡迎關注寒武紀科學館,精彩科學趣事,第一時間帶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