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我國北方草地以內蒙古高原呈連續分布的溫性草原為主體,構成了歐亞大陸草原的東翼。根據中國草地分類系統,我國天然草地劃分為 18 個大類。其中,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的溫性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溫性荒漠等類型,佔全國天然草地總面積的 85% 以上,構成了我國天然草地的主體(圖 1);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同時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灤河等主要江河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區。因此,北方草地對保障我國的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和穩定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發現北方草原生態系統硫循環影響機制
-
「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北京理加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在長春召開。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等40餘人參加了會議,交流會由東北地理所閻百興研究員主持。
-
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固氮菌對外源氮輸入方式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喀斯特峰叢窪地草地生態系統不同氮輸入方式對固氮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固氮菌作為生物固氮過程的執行者,對土壤氮素供給和土壤生態功能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遼寧舉行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新聞發布會
為更好地評價新形勢下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更深入地貫徹「兩山論」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省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於2020年完成了《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現將評估情況通報如下。
-
山地農業生態系統化肥施用和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農戶調查的區域分布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化肥施用在提高作物產量和保持糧食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過量的化肥施用也帶來了水汙染的環境問題,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組研究人員針對雲南山區不同農業生態區域的特徵(見附圖),在2008-2009年選取並調查了51個村委會的1199個農戶。通過對農戶化肥施用情況的問卷調查,項目組系統比較了化肥利用率在作物類型、農戶和區域尺度上的差異,分析了化肥施用的影響因素以及養分平衡和化肥施用的相互關係。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
-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
-
遼寧在全國率先實現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生態系統服務...
央廣網瀋陽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靜)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昨天發布: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經完成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自2013年一期工程運行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累計向我國北方調水46.0億m3。 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量巨大、調水工程沿線水體交換頻繁、受到流域內多重人類活動(如城鎮化、工業、農業、採礦業等)影響較大,調水沿線水體及受水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質安全備受關注。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
...全國率先實現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央廣網瀋陽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靜)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昨天發布: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經完成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先後啟動了相關重大研究計劃, 例如美國的全球變化研究計劃(USGCRP)以及歐洲的CarboEurope、NitroEurope等項目, 中國也啟動了多個全球變化重大項目比如科技部的全球變化專項。伴隨著這些計劃的執行, 一系列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的專著陸續出版, 標誌著這一學科逐步走向成熟。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瀋陽生態所在氮沉降對氮磷循環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氮沉降和活性氮的增加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氮素可利用性的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影響,而對氮素可利用性變化影響下的氮、磷兩種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耦合作用關注甚少,更少有研究關注氮沉降對兩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周轉的影響。
-
瀋陽生態所等在光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內部機制及關鍵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凋落物分解決定著碳的存儲和周轉,是陸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關鍵環節。近些年研究積累證實光降解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碳周轉的重要驅動力,很好地解釋了經驗模型在該地區低估部分的碳來源。然而,高生產力的溼潤生態系統,尤其是覆蓋全球陸地面積30%、佔據陸地生物圈碳儲量50%的森林生態系統,頻繁受到強風、滑坡、採伐及病蟲害等幹擾,其凋落層長期暴露於異質光環境。
-
城市生態系統複雜性研究獲進展
城市生態學是當前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社會意義。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對城市和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