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2018年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交流會圓滿成功
祝賀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圓滿成功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美好,樹木鬱鬱蔥蔥。2018年5月15日,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召開。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圖自NASA),紅色箭頭示意水循環在加速。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圖自NASA),紅色箭頭示意水循環在加速。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水循環加速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水循環加速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供圖 「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
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前沿論壇 來源:壹點網 • 2020-12-02 13:32:09 (
-
Journal of Ecology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課題組在量化解析太陽光譜生態塑造森林植物功能性狀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儘管地表太陽輻射的主要光譜分區(從紫外到紅光)較窄,但均可作為信號來源對植物功能性狀進行特異性調節從而直接或間接驅動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和生物多樣性。但在自然界,先前絕大多數野外生態研究僅考慮光強影響而忽略了光質這一關鍵特性,導致目前對光譜生態意義的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光環境變化劇烈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發現,葉片能夠直接吸收來自大氣溼沉降的氮。短期內,葉片氮吸收過程對葉片氮同位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促進作用比根系吸收更大。由於該研究只進行了單次模擬氮沉降處理,冠層葉片對沉降氮的吸收過程並未改變植物生物量及生態系統對氮的長期固持能力。在自然條件下,連續的大氣氮沉降會不斷補充冠層氮庫,或導致冠層碳吸收持續增加。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東南大學「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3日下午,東南大學首次「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在展示東南大學在腦病與腦科學領域近年研究進展的同時,旨在圍繞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進一步凝鍊東大特色,匯聚專家共識,探索多學科合作機制,搭建合作研究平臺,促進相關學科和專家融合發展,為新醫科建設添磚加瓦。來自相關10個學院的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大首席教授、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教授主持會議。
-
【學術會訊】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12月20日-21日,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在廣東大廈順利召開,受邀來自兩岸三地的數十位知名專家教授以及全國各地400餘位代表共同參與了本屆學術盛會。本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西南河流攔截對流域碳氮循環和輸送的...
本站訊(通訊員 張若純 攝影 潘澤洋)8月6日,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中國極地航行與裝備委員會召開學術交流會
近日,中國航海學會極地航行與裝備委員會在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學術交流會。會議特邀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驊作了題為《北方海航道/蘇伊士運河航道混合貨櫃班輪航線經濟性研究》的主旨報告。報告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夏季海冰範圍日趨縮小,提高了北極航行的可行性。
-
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領域專家學術交流會在青島召開
青島新聞網11月30日訊(記者 韓彤彤)28日上午,面向未來的海洋腐蝕與防護學術研討暨侯保榮院士從事科研工作50周年學術交流會在青島召開。青島市政協主席楊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宮聲凱等出席會議,來自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兄弟院所、高校及合作企業的專家等200餘人參加會議。
-
2019年華東地區(電子)顯微學學術交流會成功召開
2019年 4月19-22日, 2019年華東地區(電子) 顯微學學術交流會在杭州市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電鏡學會聯合舉辦。會議期間有近40個報告,與會代表230餘人。目的是加強華東地區電子顯微鏡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推動華東地區電子顯微鏡學術和技術交流。
-
京·滬·魯名醫風溼病學術交流會暨泉城巡禮工程在濟南中醫風溼病...
為給廣大痛風、風溼疾病患者一個溫暖、健康的冬天, 提高痛風、風溼疾病患者的臨床精準診療,早日擺脫致殘風險,濟南中醫風溼病醫院「多學科會診中心及名醫工作室」聯合濟南市醫學會風溼免疫專業委員會、山東中醫藥大學風溼病學教授成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等多家風溼疾病醫療科研院所,聯合開展「京·滬·魯三地名醫風溼病學學術交流會暨泉城巡禮工程」。
-
「先進材料與高端製造」學術交流會舉行
碰撞思想火花 共商創新驅動「先進材料與高端製造」學術交流會舉行昨日上午,「先進材料與高端製造」學術交流會在我縣舉行,兩院院士、高端專家齊聚一堂,分享學術經驗、探討發展之路。嚴建華指出,桐廬擁有良好的學術發展氛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進材料與高端製造業的發展,為浙江大學高溫合金研究所、浙江大學電子顯微鏡中心桐廬分部順利在桐廬落地,以及師生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
浙北五市氣象學術交流會在嘉興舉行
11月25日至26日,浙江省氣象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專業氣象與公共服務分論壇暨第十三屆浙北五市氣象學術交流會在嘉興舉行。本次交流會邀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黎平、浙江大學教授賈曉靜、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羅曉春等三位專家學者就相控陣天氣雷達、東亞氣候變異、氣象服務實踐等內容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來自浙北五市氣象部門16位優秀論文獲獎者圍繞「氣象服務美好生活」主題就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氣象科普等領域展開技術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