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珠峰地區綜合科考人員、科考內容和目標

2021-01-07 8264戶外

    一、時間

  2005年3月20日—6月20日

  二、 地點

    珠穆朗瑪峰及毗鄰地區

  三、 人員

  鄭度,姚檀棟,康世昌,馬耀明,徐柏青,劉新,劉強,李茂善,孫方林,仲雷,叢志遠,任賈文,劉景時,秦翔,楊新國,張鐿鋰,王兆鋒,高輝,黃榮福,丁林,陸詩闊,杜愛民,王光傑

  四、 科考內容

  1.珠峰地區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觀測研究:珠峰地區地面與近地層大氣以及地面大氣與自由對流層交換過程研究;珠峰地區區域地表參數與地表能量通量研究;珠峰高海拔大氣溫室氣體監測;雪冰及大氣氣溶膠化學特徵研究。

  2.珠峰地區冰川變化監測研究包括:冰川變化定位觀測研究和冰川水文觀測研究。

  3.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變化研究:生物多樣性變化研究;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近30年來典型生物與土壤環境背景值變化研究。

  4,地質與地球物理觀測研究:珠峰高度變化過程研究;地磁觀測研究:重力測量研究。

  五、預期目標

  在2005年的登山科考活動中通過同步科普報導,讓公眾了解珠峰地區與青藏高原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珠峰在過去30年來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提升公眾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對環境變化與環境保護等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在科學研究上通過對珠峰地區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成分、冰川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變化、地質與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觀測研究,(1)認識該地區大氣與地表過程及溫室氣體和大氣氣溶膠的基本特徵以及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2)評估全球增溫對冰川變化的影響以及未來冰川資源的變化趨勢;(3)研究全球變化條件下該地區30年來生態環境變化格局與過程,重點闡明生物多樣性變化特徵; 確立珠峰地區生態環境變化成因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解釋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產生的響應;(4)建立珠峰高度變化的過程,繪製珠峰地區地磁圖,認識珠峰地區地磁場異常特徵及其歷史演化過程;繪製珠峰地區重力測量圖,探討珠峰地區重力場變化特徵及地球動力學響應,認識重力場變化與高原隆升的關係。在野外考察和實驗室樣品分析結束後提交科學成果的數據、科研報告和論文; 同時培養高山科學研究的後備人才與科研梯隊,如博士後和研究生等。

  六、創新點

  (1)在珠峰地區用先進的自動氣象站、40米氣象塔(含上壤觀測)、風溫廓線儀、無線電探空儀和大氣及太陽輻射等觀測儀器進行大氣邊界層結構、大氣局地環流、大氣及太陽輻射能、地表熱通量等的較長時段的綜合觀測研究,將填補國內外在高海拔地區研究的空白。

  (2)首次在珠峰地區進行大氣溫室氣體、氣溶膠和雪冰的黑炭及POPs研究,填補國內外在高海拔區該類研究的空白。

  (3)首次對珠峰地區的冰川變化及冰川水文進行系統的觀測研究。

  (4)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從對比系統研究珠峰地區不同海拔高度上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背景值的變化與特徵、分析生態系統適應性、生態環境變化趨勢:探討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特色鮮明,亮點突出。

  (5)從設計、採樣到分析均從垂直分異入手,突出該區域的垂向特徵:開展全方位的樣點—剖面—區域的對比調查與分析;研究將首次得出珠峰地區典型生態系統對環境梯度的適應性特徵;精確給出植被上限及相關生態環境特徵。

  (6)高度變化歷史的確定。

  (7)研究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磁異常場變化,揭示近幾十年地質結構的變遷,以及對環境的影響;測量到最高的地磁觀測數據,填補國際空白。

  (8)研究珠穆朗瑪峰地區的重力場變化規律,揭示珠峰地區地殼垂直運動的地球動力學內部成因;測量到最高的重力場數據,填補國際空白。

 

相關焦點

  • 登峰測極|珠峰到底有多高?揭秘中國6次大規模測繪和科考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珠峰大本營現場指揮部獲悉,此前中國測繪工作者分別於1966年、1968年、1975年、1992年、1998年、2005年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測繪隊員在作業點進行GNSS測量,圖為安裝國產設備儀器。
  • 珠峰保護區系統科考成果展 首發現喜山原矛頭蝮蛇
    2日,基於此次科考成果的展覽「地球第三極的生靈——珠峰地區野生動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此後還將在全國巡展。   系統科考歷時三年   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範圍內有珠穆朗瑪峰等五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是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 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考察項目涉及地質、地球物理、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及地貌、動植物等五十多個學科,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的研究空白。這是科考人員在海拔4800米的申扎縣科考時所發現的山柳灌木叢(唐召明 2001年攝)當然,在此期間,地域性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直擊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
    8月15日,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趙良元(左一)與隊員在楚瑪爾河準備採樣。 目前,2020年江源綜合科考正在位於青海省的長江源區有序進行。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等單位機構的多學科科考隊,將對長江和瀾滄江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體檢」。 此次科考延續了歷年路線,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開展綜合考察,包括水文條件、生物指標、水土流失、地形地貌等。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此次北極科考隊首席科學家、海洋三所所長餘興光說,作為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過去30多年對北極地區連續觀測研究證明,北極地區氣候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海域的最直接影響是海冰覆蓋面積在不斷減少。北極地區正在經歷大氣、海洋、陸地、生態和社會的重要和快速的變化過程。
  • 珠峰現在有多高?15年後我國再次給世界第一高峰「量身高」
    目前,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共同組成的測量登山隊,正在開展登山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地區測量技能操練,計劃在5月份開展登頂測量。高程測量成果可用於多個領域據介紹,此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可用於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研究。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科研人員記錄到了一些重點監測的鳥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海南山鷓鴣,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鷳、原雞、藍背八色鶇、山皇鳩,厚嘴綠鳩等。科考隊員們幾乎全天在野外工作。調查內容包括鸚哥嶺保護區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動態變化,以及鳥類面臨的威脅狀況。查清鸚哥嶺保護區鳥類資源現狀,對鳥類資源進行科學評價,並為建立鳥類資源監測體系奠定基礎。調查隊分成若干個小組,嚴格遵守調查天氣、每日調查時間段的規定,依規定的行走速度、行走路線、觀測方式、記錄方式,科學嚴謹地記錄發現鳥類的名稱、數量、距離中線的距離、地理位置等信息。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因此,中山大學必須擁有一艘大型綜合科考船支撐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技術、海洋經濟、海洋人文等多學科的海洋科考研究。中山大學科考船具備無限航區(毗鄰冰區)的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對航線及其周圍開展從海底到高空區域的海洋、大氣、地質、地球物理、生態、環境和資源要素的探測和監測,將作為世界一流的深遠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平臺,與「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一起形成強大的海洋研究支撐。
  • 智能科考無人機完成高海拔應用實驗
    」)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中國科學家為何再次登上珠峰
    孫鴻烈:這次之所以選擇去珠峰科考,因為科學院第一次組織青藏科考到現在正好30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時機。另外,今年中國有女子登山隊要登珠峰。珠峰這個地區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沒有登山隊這個活動,我們科考人員去考察珠峰就相當困難。有了女子登山隊,她們可能幫助我們考察和搬運一些東西,這樣才有這個可能性。  筆者:現在我們的科考手段和裝備,比過去有什麼不同?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船上擁有較為齊備的導航儀器設備和氣象觀測設備,備有工作小艇和直升機,除了完成極地運輸外,還可根據需要為科考提供全方位的立體服務。2016年的兩次重大增改裝,現成為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滿足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現代化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 (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水
    8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七〇八所設計、江南造船建造的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命名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
  • 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國船級社CCS 今天8月28日,由中國船級社(CCS)審圖和檢驗的我國最大的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H2639)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下水暨命名儀式。「中山大學」號長約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B3冰級加強,採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艉部配有兩套永磁電機驅動的齒輪全迴轉主推進裝置、艏部配有兩套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是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山大學」號科考實習船創造多個「首次」 中山大學供圖系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科考和人才培養雙功能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