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
2005年3月20日—6月20日
二、 地點
珠穆朗瑪峰及毗鄰地區
三、 人員
鄭度,姚檀棟,康世昌,馬耀明,徐柏青,劉新,劉強,李茂善,孫方林,仲雷,叢志遠,任賈文,劉景時,秦翔,楊新國,張鐿鋰,王兆鋒,高輝,黃榮福,丁林,陸詩闊,杜愛民,王光傑
四、 科考內容
1.珠峰地區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觀測研究:珠峰地區地面與近地層大氣以及地面大氣與自由對流層交換過程研究;珠峰地區區域地表參數與地表能量通量研究;珠峰高海拔大氣溫室氣體監測;雪冰及大氣氣溶膠化學特徵研究。
2.珠峰地區冰川變化監測研究包括:冰川變化定位觀測研究和冰川水文觀測研究。
3.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變化研究:生物多樣性變化研究;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研究;近30年來典型生物與土壤環境背景值變化研究。
4,地質與地球物理觀測研究:珠峰高度變化過程研究;地磁觀測研究:重力測量研究。
五、預期目標
在2005年的登山科考活動中通過同步科普報導,讓公眾了解珠峰地區與青藏高原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珠峰在過去30年來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提升公眾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對環境變化與環境保護等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在科學研究上通過對珠峰地區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成分、冰川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變化、地質與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觀測研究,(1)認識該地區大氣與地表過程及溫室氣體和大氣氣溶膠的基本特徵以及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2)評估全球增溫對冰川變化的影響以及未來冰川資源的變化趨勢;(3)研究全球變化條件下該地區30年來生態環境變化格局與過程,重點闡明生物多樣性變化特徵; 確立珠峰地區生態環境變化成因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解釋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產生的響應;(4)建立珠峰高度變化的過程,繪製珠峰地區地磁圖,認識珠峰地區地磁場異常特徵及其歷史演化過程;繪製珠峰地區重力測量圖,探討珠峰地區重力場變化特徵及地球動力學響應,認識重力場變化與高原隆升的關係。在野外考察和實驗室樣品分析結束後提交科學成果的數據、科研報告和論文; 同時培養高山科學研究的後備人才與科研梯隊,如博士後和研究生等。
六、創新點
(1)在珠峰地區用先進的自動氣象站、40米氣象塔(含上壤觀測)、風溫廓線儀、無線電探空儀和大氣及太陽輻射等觀測儀器進行大氣邊界層結構、大氣局地環流、大氣及太陽輻射能、地表熱通量等的較長時段的綜合觀測研究,將填補國內外在高海拔地區研究的空白。
(2)首次在珠峰地區進行大氣溫室氣體、氣溶膠和雪冰的黑炭及POPs研究,填補國內外在高海拔區該類研究的空白。
(3)首次對珠峰地區的冰川變化及冰川水文進行系統的觀測研究。
(4)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從對比系統研究珠峰地區不同海拔高度上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背景值的變化與特徵、分析生態系統適應性、生態環境變化趨勢:探討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特色鮮明,亮點突出。
(5)從設計、採樣到分析均從垂直分異入手,突出該區域的垂向特徵:開展全方位的樣點—剖面—區域的對比調查與分析;研究將首次得出珠峰地區典型生態系統對環境梯度的適應性特徵;精確給出植被上限及相關生態環境特徵。
(6)高度變化歷史的確定。
(7)研究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磁異常場變化,揭示近幾十年地質結構的變遷,以及對環境的影響;測量到最高的地磁觀測數據,填補國際空白。
(8)研究珠穆朗瑪峰地區的重力場變化規律,揭示珠峰地區地殼垂直運動的地球動力學內部成因;測量到最高的重力場數據,填補國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