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孫鴻烈:中國科學家為何再次登上珠峰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今年3月20日到6月20日,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內有關單位,要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開展一次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本世紀我國首次對珠峰地區進行多學科的考察,也是規模比較大的一次考察。發起這次珠峰考察活動的背景是什麼?有何重大意義?筆者就此訪問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

  借女子登山隊幫助開展考察

  筆者:為什麼今年要組織珠峰科考?

  孫鴻烈:這次之所以選擇去珠峰科考,因為科學院第一次組織青藏科考到現在正好30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時機。另外,今年中國有女子登山隊要登珠峰。珠峰這個地區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沒有登山隊這個活動,我們科考人員去考察珠峰就相當困難。有了女子登山隊,她們可能幫助我們考察和搬運一些東西,這樣才有這個可能性。

  筆者:現在我們的科考手段和裝備,比過去有什麼不同?

  孫鴻烈:作為科考來說,不會有什麼特殊的裝備。但得備一些壓縮的氧氣瓶,很小的瓶子。我們在低海拔的地方,在西藏來說是相對低海拔的地區,即海拔5000米以下,你必須適應。你老背著氧氣瓶,哪有那麼多的氧氣供應?5000米以上我們叫特高海拔地區,沒有氧氣就很困難了。

  再次測定珠峰「身高」

  筆者:珠峰科考在整個青藏高原研究中具有什麼樣的作用?

  孫鴻烈:這裡高度達到8000米,因此有很多特殊的東西。從生物學角度我們很有興趣。這裡也是冰川存在的地方,冰川的形成、變化,研究起來也非常有意義,它是研究冰川進退演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地區。這次珠峰考察,我們選擇了大氣物理、大氣化學觀測研究,還有冰川變化監測研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變化研究,地質與地球物理觀測研究等方面作為考察內容,這些科學上的問題,意義是很突出的。

  筆者:從有關報導看,公眾似乎更關心的問題就是珠峰的「身高」。2004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新出版的《世界地圖冊》中,標明珠峰長高了2米。這次科考中將用什麼標準、什麼方法來重新確定珠峰的高度?

  孫鴻烈:我們迄今公布的8848.13米的珠峰高度,是30年前測定的。當時用非常精密的測繪技術,交叉測繪這個點的高處,這個點的上面還有登山隊員。登山隊員爬到珠峰頂上,順利地在上面樹了覘標。否則你沒有辦法交匯,當交匯以後才能測出來。這次我們要重新測繪珠峰高度,就是要在30年以後看看高程有沒有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有的,因為珠峰不斷在隆起,至今到底升高了多少,這個當然也是我們這次再測的目的。

  筆者:有關研究表明,珠峰的重金屬含量像砷、硒濃度已經超過了長江和黃河,平均每升水中的砷含量,上世紀九十年代比七十年代增加了10倍,硒的含量增加了4倍,6000米處積雪樣品的PH值達到5.8,環境變化如此之大,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孫鴻烈:這些數字我查了一下,是搞探險的一些人做的。當時他們的判斷是這樣的:1991年中東那次石油大火,化學元素隨著高空氣流飄到珠峰沉積下來,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另外珠峰這個地方高,很多低平原地區的一些氣流所帶來的化學元素,是可以往上走的,氣流上升以後,帶來一些化學元素在高原上空停留下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沒有青藏研究,修建青藏鐵路有麻煩

  筆者:您曾作為整個青藏高原研究的領軍人物和開拓者之一,當初把青藏高原研究列為國家的一項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活動,其初衷是什麼?近30年來,我們在這個領域作出了哪些有顯示度的工作?

  孫鴻烈:我們之所以對青藏高原研究這麼重視,首先從國家需求來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青藏高原24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1/4的面積,你要發展它,當然必須對它的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而恰好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非常少。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是個海,這是肯定的,為什麼後來變成陸地,隆起為全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就牽扯到地殼運動的問題,或者從地球物理學來說,是地球動力學方面的問題,這個地區是研究地球動力學的最好地方。而且,它的環境是全世界很特殊的地方,別的地方很難和它對比,這些問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也很引人注目。所以中國科學院下了很大的決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從六十年代,特別是1973年以來,一直連續不斷地在這個地區做工作。

  我想青藏研究,主體就是基礎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的自然規律;有一些帶應用前景的問題,也列入青藏研究的計劃裡面。例如當初研究青藏凍土的時候,還不是為了修青藏鐵路。青藏高原是凍土地區,當時是要研究凍土的分布規律、形成規律和變化的規律,結果現在成了修建青藏鐵路的寶貴財富。如果沒有那個凍土研究,青藏鐵路的修建還真是個麻煩。

  孫鴻烈小傳

  河南濮陽人,生於北京。1954年北京農業大學土壤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61年起任中科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助理研究員。1975年後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84年-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被國家科委聘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的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李存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齊扎拉會見孫鴻烈姚檀棟院士
    本報拉薩7月31日訊(記者 王立)7月30日下午,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齊扎拉在拉薩飯店會見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所所長姚檀棟一行。齊扎拉表示,拉薩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希望中科院與拉薩市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多提寶貴建議和意見,為拉薩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孫鴻烈表示,保護好拉薩的生態環境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中科院將全力配合好拉薩市委、市政府,竭盡所能保護好拉薩的碧水藍天。
  • 孫鴻烈院士考察廣西環江土壤修復工程
    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邀請,12月25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劉毅、黨委副書記高星等的陪同下,考察了廣西環江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示範工程,並對土壤修復發展模式予以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黃日波等會見了考察團一行。
  • 孫鴻烈院士:我對中國生態建設有信心
    日前,就此話題,《科學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 重視中國土地資源的有限性 孫鴻烈曾撰文談及中國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受太平洋季風的影響,中國東部溼潤,越往西部越乾旱。
  • 中科院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3位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因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曾引發過科技界、媒體及公眾的爭論。消息一經發布,在國內引起眾議。針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中國科學院今天表示,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孫鴻烈:青藏科考情未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長期從事資源、環境領域基礎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尤其對青藏高原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40多年來他先後幾十次到高原調研考察。   年逾87歲依然健康矍鑠,孫鴻烈覺得自己主要是受益於長期野外考察的鍛鍊。「地學很有意思。如果你們的孩子還沒有上大學,建議他們以後選擇地學。」
  • 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和王光謙院士出席「中國西部特大山洪
    12月22日,由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主持的「973計劃」項目「中國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 在北京舉辦了2011年度學術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了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和王光謙院士等項目諮詢專家,科技部基礎司和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中科院資環局以及成都山地所領導等出席。
  • 孫鴻烈院士獲國際知名科學和平獎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環境學家、青藏高原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孫鴻烈院士1月13日表示,將其剛剛獲得的2009年艾託裡·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和平獎獎金5萬歐元全部捐贈給「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用於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青藏高原科技事業,促進青藏高原科技人才成長。
  •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到訪英利集團考察交流
    本刊訊(記者 梁曉勇)1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顧問孫鴻烈及隨行人員驅車來到保定英利,受到了來自英利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鄭小強、今日國土雜誌社原副社長龐海濱等相關人員的熱烈歡迎。孫鴻烈院士是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學家、中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首席科學家。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2、本以為院士制度就此成立,沒想到又被爭議擱淺。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對「院士問題」進行了討論。蘇步青提出:「我國應該有院士制,院士應有點權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學部委員,與學部的工作結合起來。」
  • 15年後,我國再次如願攻頂!航空航天共同助力珠峰測量新高度!
    為何測?我們曾經已經兩次測量出來過精確高度,為何還要冒著危險再次測量?父母要定期給自己不斷成長的子女量量身高,是理所應當的。人類要不斷深入地認識自然,中國人要不斷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國土。——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隨著地殼不停地運動,珠峰的高程也正在跟隨地理板塊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動。比如說,地震就可能造成珠峰高度的改變——1934年,尼泊爾的一次8.2級的地震使珠峰的高度改變了63釐米之多。2015年4月尼泊爾的再次強震,有衛星數據顯示珠峰的高度出現了變化。
  • 珠峰最新"身高"8848.86, 專家解讀為何突然"長高了"
    1975年,我國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我國測得珠峰峰頂巖石面的海拔高程為8844.43米;今年我國測量登山隊隊員再次成功登頂珠峰並開展各項測量工作。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實現了多個「首次」。
  •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兩年前,施一公曾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發網友疑問:「為何在我國落選院士,卻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此,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今日也接受記者採訪。 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聯,中國有許多被國際公認的傑出科學家,也不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同時,中科院表示對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遠眺珠峰測高:珠峰高度 八月公布
    對於30年後對珠峰的再次測量,人們不免要問:8848.13米的「地球身高」是否會改變?  雖然目前誰也無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此次測量採用的先進技術可以使測量精度有所提高,以滿足人們企盼的目光。  「1975年的測量精度是0.35米,這一次將提高到0.25米左右。這要取決於測量的各個環節。」張燕平說。
  • 什麼是珠峰
    圖據中科院之聲北坳以下從海拔7000米到山腳是由石英片巖和薄層石英大理石構成的絨布組這裡是珠穆朗瑪峰的基底也是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最集中的地方據統計,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冰川面積約30000平方公裡而珠峰地區就有1976平方公裡,約佔6.6%
  • 中國為什麼再次測量珠峰高程?
    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從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峰頂測量任務,可喜可賀。這意味著,珠峰「身高」將迎來歷史性更新。有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因為珠峰一直在長高。準確說,其實不止是板塊運動導致珠峰在長高,實際上任何地殼運動、氣候變暖和測量技術的精確化發展,都會讓珠峰高度出現微妙變化。2015年尼泊爾8.1級大地震是短期內最有可能改變珠峰高度的事件。
  • 人類在1924年是否登上了珠峰?馬洛裡的照片能告訴我們答案嗎?
    192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裡再次來到了珠峰,這一年,他已經38歲了,前兩次挑戰失敗的他深知,命運的窗口,已經越來越小了,為此他特地選擇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歐文,作為自己的搭檔,開始了人生中最後的奮力一搏。
  • 馬洛裡是登上珠峰第一人?只有相機才能解開謎底
    --75年前探險家馬洛裡的遺體今年5 月在珠峰頂附近發現重喚起「誰最先登上珠峰」爭論  --倖存者當年目擊了馬洛裡與歐文先後登上珠峰的頂峰卻一直得不到正規探險史的承認  --馬洛裡是否死前登上珠峰無法證實唯有找到記錄他壯舉的柯達相機才能徹底解開謎底  海拔8848
  • 解惑:為何給珠峰量身高?珠峰的「頭」和「腳」如何確定?
    為何要對這一難題發起攻堅?多次給珠峰測高具有什麼意義?測繪隊員如何給珠峰量「身高」?「儘管8844.43米的珠峰高度已被廣泛認同,但從地質學角度來看,珠穆朗瑪峰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叉處,板塊運動劇烈,造成珠峰的高度仍在不斷變化。」江蘇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朱錦旗說,因此人們嘗試利用新技術去尋找更精確的珠峰高度,珠峰高程測量工作也於2020年5月再次開始。
  • 人類在1924年是否登上了珠峰?回溯馬洛裡1921年首次珠峰
    馬洛裡團隊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為了第一個登上26,000英尺(約7924.8米)並首先使用氧氣瓶的登山者    1921年,在阿爾卑斯登山俱爾部和皇家地理學會組織下,組成了英國歷史上第一支珠峰遠徵隊,遠徵隊一共九名隊員,主要由登山家和測繪專家組成,平均年齡41歲,最小的31歲,最大的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