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只能形容地球上的一個地方,那肯定是珠穆朗瑪峰。
對於無數慕名而來的徵服者而言,在地球的最高點留下自己的腳印,是一種無法言語的美妙。
192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裡再次來到了珠峰,這一年,他已經38歲了,前兩次挑戰失敗的他深知,命運的窗口,已經越來越小了,為此他特地選擇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歐文,作為自己的搭檔,開始了人生中最後的奮力一搏。
從常人的角度來說,馬洛裡確不應該和登山掛鈎,他畢業於劍橋大學,是著名公學查特豪的書院長,還是英國皇家地理學院的成員,甚至,他還長著一副英俊的面龐,簡直是當代偶像因素的綜合體,以至於當時美國記者在採訪他時都忍不住問:你為何還執著於攀登珠峰?馬洛裡淡然的說:因為山在那裡(It`s there)。這句話直到今天,都依舊是登山界聖經般的名言。
1924年6月初,馬洛裡和歐文來到了距離珠峰最頂點僅有800英尺的地方,在人們的望遠鏡中,看到了這兩個勇士開始了最後的衝頂嘗試,而後,就是白雲籠罩了他們的身影,英雄,再也沒有回來。
直到75年之後的1999年,美國登山家在珠峰附近發現了馬洛裡的遺體,翻遍所有的遺物,唯獨缺少了他妻子露絲的照片,在登頂之前,馬洛裡曾經說過,一旦登頂成功,他將把妻子的照片留在頂峰,一時間,關於「馬洛裡是否登頂成功」的討論成為了登山界最撲朔迷離的懸案,可惜的是,攜帶相機的歐文,他的遺體,始終沒有被人們找到。
從理論上說,憑藉當時馬洛裡的登山裝備,企圖翻越珠峰的「第二臺階」是幾乎不可能,當代的所有探險家,幾乎都是使用中國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架設的金屬梯才得以登頂,但是美國當代登山家康拉德則認為,馬洛裡當年已經登上了珠峰,人類初次登頂的時間,就是1924年6月,他更是通過還原馬洛裡的裝備,並且挑選了近似的年輕搭檔,親身重新完成了登頂之旅,藉此為這位登山前輩證明。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登山的裝備愈加完善,反襯之下,當年那些先行者的身影,同樣愈發的散射著光芒,在紀念馬洛裡的國家地理紀錄片中,用特效還原了75年前馬洛裡登頂的鏡頭,白雪皚皚的珠峰,兩個身穿簡陋裝備的勇士,燃燒著自己最後的生命,告慰著夢想和大自然的偉大,熒幕之外的獨白,是妻子露絲寫給馬洛裡的信:親愛的,我知道你一定會實現你偉大的夢想。
那他的夢想實現了嗎?在沒有找到歐文遺體之前,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懸疑,但是依舊有很多人相信,在94年前的珠峰山頂,馬洛裡的身軀佇立在頂峰。
這就是天地間的頂點嗎?如此安靜,如此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