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類勇氣史,也是登山百科全書

2020-11-28 澎湃新聞
幾百年來,高山的攀登者們憑藉勇氣、耐力、技能和團隊精神,不斷將自己推到極限,去實現更高、更難、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這些偉大的登山者也帶來新的科學發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DK人類登山史》便是一本關於人類徵服高山的歷史的百科全書。在這部由地理和登山界的權威——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共同編纂的著作中,你不僅能讀到人類登山的完整歷史,看到從中國唐朝的法顯,到馬洛裡,再到當代的自由攀登者的著名登山者的傳奇故事,還能了解許與登山有關的,包含了裝備、人類學、編年史、科學、藝術的硬核知識。

《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

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節選了以下片段,包括19世紀,有勇氣突破社會偏見和規則束縛的女性登山者,以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先驅喬治·馬洛裡的故事,還有攜氧登山發展史,以饗讀者。

「淑女也能做到」

在19世紀,如果說登山運動對男性來說是一項有道德爭議的活動,那麼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但一些女性登山者在大山中找到了自由,並證明了自己的毅力完全可與男性媲美。

人們常常認為登山運動是屬於男性的,是一項富有男子漢氣概的活動,但登山史上早就有活躍的女性登山者。1808年瑪麗亞·帕拉迪登上了勃朗峰峰頂,她雖自此不再攀登,但這項成就意義非凡。第二位登頂勃朗峰的女性名叫亨麗埃特·德安熱維爾,她是一個狂熱的高山攀登者,拒絕了男性的組隊請求,獨自帶隊登頂勃朗峰,直到69歲還在堅持攀登。1854年,漢密爾頓夫人和她丈夫一起攀登,成為第一位登頂勃朗峰的英國女性。早在1876年,第一支冬季登頂勃朗峰的隊伍中,就有女性攀登者伊莎貝拉·斯特拉頓。

當時插畫師筆下的伊莎貝拉·斯特拉頓,身穿長裙,手持冰鎬

在19世紀,在反自由受限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登山者的個人能力迅速提高,並取得了登山佳績。在高海拔地區林木線之上的地方,她們發現自己可以擺脫一些來自社會的限制以及那個時代對服裝的要求。她們也享受對體力要求很高的苦差事,許多女性特別是上層階級的女性都不願意做的事情。

19世紀著名登山攝影師,伊莉莎白·勒布隆

英國登山者凱薩琳·理查森就是這樣一個在大山中發現自由的人。她完成了100多次重要的攀登,包括6次首登,和14次女性首登。她的忍耐力令人印象深刻。儘管瘦小柔弱,卻極其頑強。1888年,她直接從山谷下面的貝拉爾德登上了拉梅熱山。她晚上9點離開酒店,第二天5點半下午茶時返回,登頂途中幾乎馬不停蹄。同年,她和埃米爾·雷伊及讓-巴普蒂斯特·比克一起,首次攀登了最迷人的勃朗峰登頂路線:途經比奧納塞峰及古特圓頂峰的西山脊。

高海拔的自由

在評判女性登山者及她們的行為時,潛臺詞裡總是有性自由。伊莎貝拉·斯特拉頓與嚮導讓·沙萊結婚了,露西·沃克則畢生鍾情於她的嚮導梅爾基奧·安德雷格,遺憾的是後者早已成婚。A.F.馬默裡和他的妻子一起登山,但也與天資聰穎的莉莉·布裡斯託一起登山。他們成功地登上了格雷蓬峰,馬默裡有點諷刺意味地引用了萊斯利·史蒂芬的觀點:登山難度越來越低,直到「連淑女也能做到」。布裡斯託談到她與馬默裡等人一起攀登德呂峰時,在家書中寫道:「這次登山雖不如攀登格雷蓬峰那麼艱難,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但也相當辛苦。」她還談到,馬默裡願意與女性一起登山,這在遊客中引發了熱議。

早年女性登山者

穿著裙子登頂

社會文化強加給女性的裙子,對女性登山者而言,無疑是一大不利因素。1859年,亨利·沃裡克-科爾曼夫人寫信抱怨道:「裙裝對女性登山者來說是很不方便的,即便做了最精心的處理。因此,每一個能減輕這種困擾的建議都該被採納。」她建議在裙子底部縫上鬆緊繩,這樣在開始登山的時候,女性可以把裙子捲起來。

伊莉莎白·勒布隆穿過冰川

同行男性對女性登山者的舉動及穿著不置可否。顛覆著裝規範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凱薩琳·理查森的登山夥伴瑪麗·帕永採取了更合理的方案,即穿男裝攀登,但沒有幾個人像她一樣有勇氣。早期大多數女性登山者仍穿裙子或者在裙子裡面穿馬褲,她們走到最近一家旅館,在無人看到的地方才把裙子脫下來。

被忽略的成就

接著,與丈夫之外的男人露營的得體性受到懷疑,此外,女性攀登者的成就不被承認,許多人認為所有艱辛都是與她們結伴的男性克服的。但皮金姐妹安娜和艾倫翻越了瑞士採爾馬特上方的塞瑟峰——返程讓人望而生畏,這震驚了整個阿爾卑斯俱樂部。她們的嚮導讓·馬丁在登山時迷了路,兩姐妹只好折回去尋他:「相信我們在實踐中磨礪出的智慧,勝過了一個瑞士農民的專業知識。」後來,皮金姐妹從布勒伊抵達採爾馬特,成為首次穿越馬特洪峰的女性,返程時的宿營條件十分惡劣。

喬治·馬洛裡

英格蘭1886—1924年

1999年,在一次特別探險中,美國登山家康拉德·安克在珠峰北壁迎風的斜坡上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喬治 ·馬洛裡的遺體。馬洛裡及其登山夥伴安德魯 ·歐文的最後亮相——一度令人滿懷希望——及神秘失蹤引起了公眾的無盡猜測。即使在今天,歷史學家仍在尋找、考究證據,以證明他們是最先徵服珠穆朗瑪峰的人。

喬治·馬洛裡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表達了攀登珠峰的浪漫情懷。穩重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使他成為卓越的登山家——一個永遠在攀登下一座高峰的人。1917年,在一篇講述他於1911年在法國—義大利邊境攀登莫迪山邊界山脊的文章中,他寫道:「必須徵服、抵達、登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登山,歐文上頂峰,必須到達終點,你才知道自己能贏到最後,才知道沒有什麼夢想是妄想。這是一天中最輝煌的時刻嗎?多奇妙,多安靜!我們沒有欣喜若狂,但我們高興、愉悅;我們冷靜地驚喜 ……我們徵服了敵人?我們徵服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1921年登山中的馬洛裡

馬洛裡出生在英格蘭西北部的柴郡,他的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孩童時期,他攀登的第一個地方是教堂的屋頂。13歲時,他獲得了頂級公立學校溫切斯特公學的數學獎學金,並以體操運動見長。在該校的最後一年裡,他在R.L.G.歐文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登山,歐文是阿爾卑斯俱樂部的成員。每個登山季,歐文都帶著一群學生去阿爾卑斯山。1905年夏天,歐文邀請馬洛裡參加他的登山之旅,正是這次旅行培養了馬洛裡的登山興趣。

同年秋天,馬洛裡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歷史。他與生俱來的優雅和出眾的外貌讓他進入了大學的核心圈子,並與一些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成為密友。與此同時,馬洛裡同情社會主義者,支持女權運動。

天賦

查爾斯·塞爾是劍橋大學登山者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正是他鼓勵馬洛裡加入了北威爾斯的攀巖之行。馬洛裡很快成為狂熱的登山愛好者,完成了幾次新的攀登。按照英國的標準,這些攀登基本上達到了 「非常難 」的等級,按美國的劃分標準也已達到 5.7級,難度相當於珠峰東北山脊上令人生畏的第二臺階。後來,塞爾還把馬洛裡介紹給了傑弗裡 ·溫斯羅普·揚,此人是愛德華時代的登山運動明星,後來成為馬洛裡的導師。

在威爾斯斯諾登尼亞山蘭貝裡斯山口頂端的彭爾帕斯旅館,揚舉辦了一次著名的登山聚會,馬洛裡受邀參加。後來揚又邀請馬洛裡加入了登山者俱樂部。1909年夏天,兩人攀登了阿爾卑斯山,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揚欽佩馬洛裡作為登山者的優雅:「他甩開一條長腿,抬起膝蓋,用一串迷人動作,登上層層巖石。」他還說,在那個時期他認識的登山者中,馬洛裡是最有潛力的一個。他本可以完成許多偉大攀登。馬洛裡是不太自信的,他總是順其自然,不清楚要怎麼過自己的人生。起初,他甚至連是否要去珠穆朗瑪峰都不確定。

馬洛裡在阿爾卑斯山

著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馬洛裡曾在英國歷史悠久的公立學校 ——切特豪斯公學任教,娶了露絲·特納為妻,育有三個孩子。1919年,戰爭結束,他開心地回家,繼續在校任教。然而,與此同時,揚卻在阿爾卑斯俱樂部替他爭取了參加珠峰探險的機會。揚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即使繼續攀登,要登上珠峰也是一種奢望。他找到了「門徒」馬洛裡,勸說道,不論未來選擇何種職業,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榮譽都會對他有所幫助。於是,馬洛裡辭去了教職。

考慮到人們對珠峰北壁知之甚少,1921年的勘測探險算是一大成功。阿爾卑斯俱樂部和皇家地理學會聯合組建的珠峰委員會為探險提供資金支持。探險隊在珠峰北壁和東壁進行了考察,翻越了重要山坳,制訂了攀登計劃。馬洛裡雖未找到攀登東絨布冰川的路線,但他帶領探險隊翻過拉克帕拉山口,登上了冰川頂部,然後到達北坳。探險隊在山上待了幾個月,積累了與珠峰的天氣有關的寶貴經驗和知識。最重要的是,馬洛裡找到了人生目標。「總而言之,這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無法向你訴說它是多麼地吸引我。」

氧氣:贊成與反對

1922年,馬洛裡作為一支裝備精良的登山探險隊的成員,重回珠穆朗瑪峰。登山隊使用了澳大利亞的優秀攀巖者、傑出工程師和發明家喬治·芬奇開發的實驗性氧氣設備。5月22日的第一次攀登沒有使用夏爾巴人所說的 「英國空氣」。馬洛裡、霍華德·薩默維爾和愛德華·諾頓到達了海拔8225米處。雖然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但他們攀登的高度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人。5月27日,芬奇和傑弗裡·布魯斯使用簡陋的氧氣設備,以更快的速度登上了更高的地方。

很明顯,瓶裝氧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芬奇怒斥那些稱其不符合體育道德的人。隨著季風的來臨,第三次嘗試開始了,卻以悲劇告終。登山隊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沒有意識到北坳斜坡上的新雪有多危險。一場雪崩捲走了九名背夫。馬洛裡也被拖了下去,但他設法浮出雪面,和其他人一起瘋狂地挖出被掩埋的人。最終只有兩名背夫獲救,餘下七人失蹤。

回國後,在決定於1924年進行下一次嘗試之前,珠峰委員會暫時將相關事宜擱置下來,作了一番認真的思考。馬洛裡被派往美國做巡迴演講,以籌集資金。據說,正是這次美國之行讓馬洛裡對攀登珠峰朗瑪峰的目的作出了經典的解釋:「因為山就在那裡。」

時機再次來臨,馬洛裡起初是拒絕加入 1924年珠峰探險隊的,只因當時芬奇被趕出了隊伍,仿佛這次探險完全是英國人的事。然而,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機會實在誘人,馬洛裡無法置身事外。

消失的希望

1924年6月,登山隊出發,儘管遭遇了重重險阻,仍成功地在海拔8170米處搭建了營地。前兩次嘗試都未能登頂,但諾頓和薩默維爾創造了新紀錄。馬洛裡在最後一次攀登中選擇安德魯 ·歐文作為登山搭檔。

他們於 6月8日離開營地,馬洛裡讓夏爾巴人給諾埃爾·奧德爾帶去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天氣正好」。第二天,奧德爾帶著補給從5號營地向6號營地攀登。他的狀態非常好,作為測試,大約在海拔8000米處,他爬上了一塊裸露的巖石。突然,遮住山頂的薄霧散開了,他可以看到馬洛裡和歐文正在接近山脊上部的石階。

當時是中午12點50分,奧德爾為他們沒有登上更高處而感到驚訝。他不確定他們到底在登哪塊巖石,只是抬頭望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登上石階,另一人緊隨其後。他說:「隨後,迷人的景象又被籠罩在陰雲之中。」這是馬洛裡和歐文生前最後一次被目擊。

得知登山家的死訊,英國人都極其悲痛。在寫給傑弗裡·溫斯羅普·揚的信中,馬洛裡的妻子露絲沉痛地說:「不管他已登頂還是沒有登頂,不管他是活著還是死了,我對他的欽佩都是一樣的。哦,傑弗裡,要是一切都沒發生多好!這原本是很可能的事。」

1999年,馬洛裡的屍體被找到

安克發現馬洛裡屍體時,從他的口袋裡找到了一副雪鏡,雪鏡並非戴在臉上,因此有人認為,馬洛裡是在到達頂峰之後的夜晚死去的。

消逝在珠峰

馬洛裡和歐文的最後一張照片,由諾埃爾·奧德爾在海拔7070米的北坳4號營地拍攝三天後,他們在雲層中消逝。只有馬洛裡的遺體被找到,他似乎是墜崖而死。最近的研究得出結論,當時他們正朝山頂前進,可能遇到了風暴。

許多人都在爭論,為什麼馬洛裡選擇與一個沒有經驗的學生一起進行最後一次登頂嘗試,明明諾埃爾 ·奧德爾身體健康,適應力良好,又近在眼前。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馬洛裡選擇歐文的原因。儘管歐文幾乎沒有登山經驗,但他仍是這個探險隊中有重要作用的一員。作為一名頂級賽艇運動員,專業訓練使其對珠峰的嚴酷考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的手也很靈巧,能夠拆解和修理機器,保持探險隊的氧氣裝置正常運轉。在山上,他具備登山所需要的行動力和常識。他努力做好把高海拔生活變得極度艱難的雜務,很受其他登山者歡迎。

他們登頂了嗎?

1999年,人們發現了馬洛裡的屍體,但並沒有解開馬洛裡和歐文是否登頂的謎題。當時只有歐文帶著相機,因為他的屍體沒有被發現,所以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讓人得出結論。然而,兩人攜帶的氧氣就登頂而言是不夠的。實際上,他們幾乎不可能攀登到第二臺階。

氧氣裝置

高海拔生理學

直到最近,人體的高原反應才被人們完全理解,但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觀察到缺氧現象。中國的《漢書》描述了約公元前37年的「大頭痛山」的旅行者。雖然人類發現氧氣是在1775年,但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法國科學家保羅·貝爾才通過壓艙實驗發現大氣壓和缺氧之間的聯繫。身為J.S.霍爾丹率領的、1911年前往科羅拉多州派克斯峰考察隊的研究員之一,馬布爾·菲茨傑拉德就人類適應環境的問題進行了早期的研究。

科學家認為古柯葉是南美原住民用來防止高山反應的藥物

氧氣實驗

第一位在登山時使用氧氣的人是英國的出版商、登山者A.L.馬姆。1907年,他帶著西貝·戈爾曼公司的小型氧氣筒,攀登喜馬拉雅山。這個登山隊中有湯姆·朗斯塔夫,他是堅決反對使用氧氣的登山家;還有未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家查爾斯·布魯斯。探險隊中大多數人認為馬姆的氧氣試驗是一個笑話。

與此同時,在牛津大學教師G.德雷爾的指導下,英國化學家兼技術天才喬治·芬奇也開始研究使用氧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對新成立的英國皇家空軍進行缺氧研究後,德雷爾對芬奇說:「我認為,你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不可能上山,即使你上去了,也可能再也下不來了。」

第一代氧氣設備,1922年

芬奇的實驗很快得以施行,實驗在模擬高緯度環境的減壓艙裡進行,芬奇負重16公斤。在使用和不使用瓶裝氧氣的情況下,他的表現差異明顯,這說服了珠穆朗瑪峰委員會投入資金開發氧氣系統。

蘇格蘭化學家亞歷山大·凱拉斯做了大量高海拔生理學研究,開發了兩類氧氣供應裝置。第一種是存儲在重鋼瓶裡的常壓氧氣系統;第二種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氧氣。後者只能在登山者休息時運轉,因此實用價值不大。

早期登山者的設備

調整裝置

根據德雷爾的建議,英國政府的空軍部裝配了完善的氧氣裝置,主要包括加裝在標準支架上的四個貯氣瓶、一個軍用卑爾根背包、吸氧管,還有兩種面罩——一種配備閥門,另一種需要使用者咬住管子以停止氧氣輸送。政府為1922年的珠峰探險隊配備了十套這種氧氣設備,但大部分都在運送上山的途中受損。早期的試驗使登山隊中的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裝置一無是處。因為氧氣的閥門太過僵硬,芬奇使用足球球膽和T形玻璃零件,即興製作了結實耐用的替代物,這一改進讓芬奇和傑弗裡·布魯斯這樣沒有任何攀巖經驗的探險隊運輸員,登上了海拔8320米的地方。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摘編丨安也本文出處:《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版19世紀中期
  •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本文出處:《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如今,登山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休閒娛樂。新一代勇於擔當、技藝熟練的專業登山者正在崛起,新的登山裝備使登山運動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技術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登山的方式。人們積極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路線,特別是攀登險峻的北壁。純粹主義登山者更喜歡快速、輕量級的「阿爾卑斯式」登山,他們離開時,山仍保持原樣。幾乎每當有人登上一座名山,「可能」一詞就被重新定義。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的?到底是誰馴化了誰?是狼選擇了人,還是人選擇了狼?假如要探究那些如今已司空見慣的動植物的歷史,我們往往會被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而每一種被馴化的物種如何出現?歷來爭論激烈。再講個故事吧。4萬年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某個格外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原本以搜尋動物殘骸為食的狼群,受飢餓驅使,靠近了人類的營地。
  • 經營如同登山:從登山中感悟經營本質,不斷超越自我
    而且在登山運動中,尤其是在挑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更高目標時,是對個人的考驗,是對探索精神的表達,是人類勇敢無畏的象徵,是自我冒險精神的全面釋放。當我們想到企業經營的時候,會發現經營和登山是如此相似。追尋目標實現,探尋未知可能,奮勇向前邁進,不斷挑戰自我,這既是登山,也是經營。
  • 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概要介紹人類的全部知識或某一類知識的工具書。往往按照辭典形式編排(以條目為基本單元),收集各知識領域的名詞、熟語、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但不收錄詞語,故不同於語文辭典。百科全書可以是綜合性的,包含所有領域的相關內容(例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是一部著名的綜合性百科全書)。也可以是專業性的百科全書(例如醫學或哲學百科全書)。
  • 百科全書就不會騙人?虛構的百科全書了解一下
    作為一種實用類文體,百科全書的任務無疑是準確、高效地傳遞人類積累的知識,這就要求它的內容必須是言之有物的,換句話說,就是它要能用已知的知識幫助我們理解未知。大英百科全書儘管如此,卻並非每一部百科全書都是為了解釋這個世界的謎題,除了那些不會騙人的百科全書,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為虛構而生」的百科全書,它們的作者和編者並不是想要讀者在書中找到什麼可信的信息,而是希望讀者們能從書中開啟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 有溫度的人類進化史
    《瘋狂人類進化史》,史鈞著,重慶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這本書的內容看起來並不複雜,主要是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人體現象,諸如人類的直立行走,裸露的皮膚,碩大的腦袋,獨特的生育模式,男人和女人的身體結構差異等等,看起來相當零散瑣碎,但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卻一點都不簡單。
  • 人類歷史也是能源利用史
    現在來讀讀理察·羅茲的《能源傳:一部人類生存危機史》,可謂恰逢其時。  羅茲的人生經歷非常勵志:母親在他出生後第二年自殺身亡。父親再婚後,因受到繼母虐待,他和哥哥被收養所收留。羅茲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耶魯大學,之後著有《原子彈秘史》《黑太陽:氫彈秘史》等26本書,其中《原子彈秘史》獲得普立茲獎,被認為是有關20世紀上半葉核歷史以及現代物理學領域的專業之作。
  • 攀登珠峰,登山運動員穿的這麼厚重,如何解決大小便問題?
    珠峰,多少人心目中的夢想,但這可不是一瓶雪花就可以勇闖天涯的事情,想攀登珠峰除了要有充足的財力還有敢送命的勇氣,畢竟每年在珠峰上出現的傷亡情況並不少見。就算是在專業團隊的帶領下,想攀登珠峰,對於運動員來說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SO,問題來了,攀登珠峰,登山運動員穿的厚重,如何解決代謝問題呢?
  • 中國登山愛好者16日將獨攀登歐洲最高峰
    一、緣起  年初的時候,我們幾個深圳的山友琢磨著自組隊去國外攀登一座山峰,一方面為了獲取新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是作為下一座8000米攀登的準備。經過討論、分析,衡量了能力、時間、費用等因素,我們鎖定了位於高加索山脈的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Elbrus。  分工之後,我的任務是做行程和攀登計劃。
  • 珠穆朗瑪峰多可怕,留下多少「屍體」.導遊,登山一半就怕了
    珠穆朗瑪峰多可怕,留下多少「屍體」.導遊,登山一半就怕了作為當代勇敢者的遊戲,無疑爬山是很多人想要去挑戰的一個項目,在眾多平穩而又相對海拔較低的山峰下,很多人認為並沒有什麼挑戰性,故而在我國這個至高的山峰就成為了很多人挑戰的目標,那就是我國最高的山峰,位於青藏地區的雪山珠穆朗瑪峰。
  • 非洲吉力馬札羅山 | 一次感人又撕心裂肺的登山經歷
    吉力馬札羅山登上它你就有了徵服世界的勇氣吉力馬札羅山是火山也是雪山,山頂終年布滿冰雪,但由於全球變暖,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將只會停留在歷史中,「赤道雪峰」奇觀將永遠消失。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買套《不列顛百科全書》作為『家居裝飾』已經頗有經濟壓力,很多家庭不得不為此分期付款,而最近一版1395美元的標價,讓它跟奢侈品一樣讓人難以負荷。」可見,告別紙質書,實在也是不得已之舉。    但他們確實已有所籌劃,有更著力創新的計劃。《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在官網上說:「更重要的是:這套百科全書將會繼續存在——更大、更全面,也是以更有活力的虛擬化形式存在。
  • 【超百萬人類與小鼠調控基因元件公布】「DNA元件百科全書...
    【超百萬人類與小鼠調控基因元件公布】「DNA元件百科全書」(ENCODE)計劃的第三階段公布了超過120萬個人類與小鼠體內調控基因的候選功能性元件。英國《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雜誌29日公開的14篇論文合集中,多家研究機構和團隊描述了最新成果,使人類對基因組結構和功能將有全新重要認知。
  • 《地心引力》獨家影評:勇氣的產物
    編者按: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得到了《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影史最佳太空片       在人類剛踏入太空的階段,不要說載人空間旅行,就算是動態很小的太空行走與簡單操作,都顯得困難重重且危機四伏。《地心引力》正是對這一現實階段的真實寫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跟《阿波羅13號》一樣,不能算是一部科學「幻想」片。
  • 《香港志》面世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面世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2021-01-09 03:23: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看完你還有勇氣登山嗎?千萬淡定
    相信很多人的愛好都是有登山這一項的,而世界上的第一高峰人們也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珠穆朗瑪峰,從1953年埃德蒙第一次攀頂成功後,很多人紛紛效仿。到現在為止,已經有6000人成功登頂,所以現在這類新聞已經不算震撼了,除了成功登頂的人以外,還有不少死亡的人。
  • 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5月正式實施
    此次珠峰測量登山活動是發展兩國友誼的新舉措。  今年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人首登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開展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國登山協會高山探險部主任、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在發布會上首先簡要介紹了中國登山隊此前承擔的部分國家任務。
  • 楊牧之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買套《不列顛百科全書》作為『家居裝飾』已經頗有經濟壓力,很多家庭不得不為此分期付款,而最近一版1395美元的標價,讓它跟奢侈品一樣讓人難以負荷。」可見,告別紙質書,實在也是不得已之舉。但他們確實已有所籌劃,有更著力創新的計劃。《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在官網上說:「更重要的是:這套百科全書將會繼續存在——更大、更全面,也是以更有活力的虛擬化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