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9日 03: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香港志》面世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近日面世,這是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纂的首部以香港命名的志書。據香港地方志中心透露,他們擬在香港回歸30周年之際,完成涉及十個部類共計42冊、約2500萬字的《香港志》修編工作。
著力突出香港特色
香港地方志中心於2019年8月成立,以「團結牽頭、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編纂」的民間修志方式,在同年9月正式啟動編修首部《香港志》的工程。《總述大事記》是整部《香港志》的開篇,內容分為5個單元,記錄7000年間從自然到社會、歷史到現狀的6000多件大事。該冊近日開始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轄下書店公開發售,香港地方志中心網站的電子書也可供巿民免費閱讀。
《香港志》全書共計66卷,全面記錄上至遠古時期、下至香港回歸20周年的香港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在資料劃分方面,整部書將設有十個部類,涵蓋自然、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物等,近300個單元。
香港地方志中心表示,編纂工作參考國家對編修方志的規定與規範,著力突出香港特色。中心將於2021年完成約120萬字的《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整部志書預計2027年完成。
幫助年輕人記住歷史
地方志簡稱方志,是記述地方情況的書籍。關於地方志的概念歷代說法很多,但總體趨向統一。根據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
據香港地方志中心梳理,因地方志記載的內容廣泛、全面,古今往來常有「博物之書」「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書」等稱譽。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是凝聚民族與社會團結的基礎,更是支持中華民族數千載而不衰的力量。
志書的編撰採用「讓數據說話」的編修手法。為達到「存史」之目的,編修者須在對原始數據作篩選、考證、提煉等基礎上,客觀、完整記述某事的始末、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香港地方志中心遵循「史實為記,述而不論」的原則,全面、系統、客觀地記述香港變遷,鑑古知今,啟迪未來。
地方志除了存史、資政,還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香港地方志中心表示,將致力於把各項資料活化,通過多種推廣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香港歷史。
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地方志中心理事會主席董建華說,《香港志》的歷史性出版,象徵著香港終於回歸中華民族的修志傳統。《香港志》記載的是香港人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的動人故事,並體現了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
中國社科院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謝伏瞻認為,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希望香港同胞在香港特區政府、社會賢達以及有識之士支持下,在不久的將來編纂出一部完整的《香港志》,把香港的往事和當下的繁榮記錄下來。利用志書這一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載體,讓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所有同胞,知香港,愛中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香港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和新突破。
張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