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2021-01-15 新京報

撰文 | 董牧孜

《馴化》,[英]艾麗絲·羅伯茨著,李文濤譯,新經典文化丨讀者出版社2019年5月

魯德亞德·吉卜林在童話體故事《獨來獨往的貓》裡描寫了這樣一個片段。男人醒來時問道:「那隻野狗在幹什麼?」女人答道:「他的名字已經不再是『野狗』了,而是『最好的朋友』,因為它將一直是我們的朋友,直到永遠。打獵時記得帶上它。」

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的?到底是誰馴化了誰?是狼選擇了人,還是人選擇了狼?假如要探究那些如今已司空見慣的動植物的歷史,我們往往會被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而每一種被馴化的物種如何出現?歷來爭論激烈。

再講個故事吧。4萬年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某個格外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原本以搜尋動物殘骸為食的狼群,受飢餓驅使,靠近了人類的營地。之後,夏天到來了,狼群開始參與到狩獵行動中。獵人們發現,狼群提高了捕獵的成功率,人們挨餓的時候也減少了。於是,人類與狼群,漸漸形成了聯盟。只過了幾代人的時間,那些友好的狼已經開始對人搖尾巴了。它們已經變成了狗。

這個故事來自於艾麗絲·羅伯茨的《馴化》這本書。故事本身顯然是虛構的,不過,這種虛構卻是基於我們所能確信的科學事實。儘管現代的狗種類繁多,但都是狼的後代,更準確地說是歐洲灰狼的後代。現代狗與灰狼的基因序列,相同程度高達99.5%。

《馴化》這本書,非常注重平衡知識性與趣味性。作者艾麗絲·羅伯茨善於把科學研究轉化成有趣的敘事。她是一名醫生、學者、作家和主持人,在BBC做過一些受歡迎的科普類節目。在《馴化》一書中,她橫跨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結合前沿基因科學,重新講述了一部物種馴化史。英國媒體稱之為與《人類簡史》《槍炮、病菌與玫瑰》比肩的人類史著作。

再回到剛剛人類與狼和狗的故事。

1959 年,科學家德米特裡· 貝爾耶夫決定試驗選擇性繁育是如何改變動物的。研究的重點集中在特定行為上。他相信,在犬的馴化中,有一些關鍵性的基本特點。在任何一隻幼狼身上,天生的溫馴特點都會被選中,而攻擊性的傾向會被無情地排除在外。

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犬的祖先可能是進行了自我選擇,因為只有最友好的那部分才能忍受在人類附近生活。狼群都是家庭式的,所有狼之間都是近親。如果有一隻狼能夠忍受人類,甚至對人類友好相待,那麼其他狼很可能也會有相同的基因和行為傾向。所以,有可能一整群狼,或者說群狼中的絕大多數會與人結成聯盟。

隨著時間的推移,溫馴的狼和人類的關係也在變化。他們不僅互相容忍生活在一起,還發展出一種共生關係,這是他們美好友誼的開端。當狼群可以到人類營地中活動時,人類已經不僅是食物的提供者;人類對狼也不只是容忍,而是會鼓勵它們,因為它們顯然也能對人類有回報,包括陪伴大人和小孩。這一點在馴化理論中少有提及,因為它似乎太瑣碎空洞。但是,在羅伯茨看來,這一特點肯定在馴化中發揮了作用。有一些幼狼無疑會被人們收養。就像今天的孩子經常會吵著要一隻寵物狗那樣,同理,冰河時代的父母親無疑也會屈服於孩子的這種壓力與訴求。

不過,即便我們能夠這樣解釋犬和狼之間的部分不同,它們之間依然存在從生物學上講不通的差異。家養的馴化物種與野生物種之間的界限,仍然相當模糊。考古學、歷史學和植物學能給我們提供很多線索,但也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在《馴化》一書中,羅伯茨講述了犬、小麥、牛、玉米、土豆、雞、水稻、馬、蘋果以及人這十種生物的馴化與進化。從牛、雞到土豆和水稻,這些馴化物種都與非洲大猩猩的生活發生交匯,互相影響。非洲大猩猩早前已經遍布世界,也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現代人的起源之祖。從野生猿猴到文明人類,我們經歷了駭人的變化,也可以說,人類從某種程度上是自己馴化了自己。只有自己得到馴化,我們才能馴化其他物種。

數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人類不斷馴化新的物種為己所用,而同時,這些物種也在「馴化」人類,它們的印記留存在整個人類社會,沉澱在我們的基因中,最終共同塑造了當下的世界,並將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作者 | 董牧孜

編輯 | 李陽

校對 |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對於考古學家而言,解釋人類如何演化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至今也沒有完善的方案。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屬於靈長目狹鼻猴亞目人猿超科……生物學家給了人類在自然界中一個明確的位置,並且建立了人類演化的基本原理,那就是進化論。人是進化的產物。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但如果你馴化了我,我們將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小王子》這個世界,曾經不屬於人類。直到翻開《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這本書,才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並讓我開始重新看待自己作為「人」這個物種,是如何與其他物種在彼此馴化的過程中,完成進化的。《馴化》這本書是難得的有關人類馴化史的作品,涉及了人類歷史上十個重要物種的馴化構成,被英國媒體列為與《人類簡史》同一高度的關於人類的著作。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萬物進化史之適者生存
    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弱者是被淘汰的一類,強者才是生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的認知早在幾億年前便產生了偏差,只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至今。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
  • 人類進化史不完整,有很多缺失環節?
    實際上,科學界對過渡物種的定義是:指的在化石上體現出的生命特徵與其祖先物種特徵和後代物種特徵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這裡的祖先物種可並不是僅僅指的直系祖先,而同樣包括演化分支。換句話說,科學界中的過渡物種同樣也包括演化分支。‍        「人類的演化缺失一個過渡態」其實很狡猾,因為這個謠言很容易讓人誤解成進化是直線現象,而完全無視演化分支。進化是樹狀的。
  • 人類進化史中的兩性博弈
    愛情是人類永不過時也永不凋謝的話題,古今中外,各色愛情故事卷帙浩繁但依然賺足了讀者眼球,每時每刻,總有新鮮的愛情故事噴湧出籠,且層出不窮。史鈞的《愛情簡史:人類進化史中的兩性博弈》透過現象看本質,開篇便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世界,所有的愛情故事都不過是男人和女人博弈的前奏,全部社會現象都是男人和女人博弈的結果」。
  • 《萬物:創世》世界進化史
    中國江西網訊 《萬物:創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畫宇宙史」三部曲之開篇,該書以宇宙大爆炸「奇點」為起始,描繪了長達140億年的宇宙進化圖卷,直到人類誕生前夕。  本書畫風大氣,想像力奇詭,集人類史上各種經典文化符號之大成,給自然科學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
  • 最新研究或將改寫人類進化史
    近日,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研究,稱已成功測定了最古老人類DNA中的一部分基因序列,這些DNA取自西班牙北部發現的化石中的牙齒和股骨,其歷 史達43萬年之久。他們由此確定這些化石並不屬於早期的尼安德特人,而是屬於現在公認的尼安德特人,這樣的結論或可改寫人類進化史。
  • 有溫度的人類進化史
    《瘋狂人類進化史》,史鈞著,重慶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這本書的內容看起來並不複雜,主要是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人體現象,諸如人類的直立行走,裸露的皮膚,碩大的腦袋,獨特的生育模式,男人和女人的身體結構差異等等,看起來相當零散瑣碎,但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卻一點都不簡單。
  • 《遊戲進化史》續作《遊戲進化史2(Evoland 2)》截圖首曝!
    Shiro Games放出了《遊戲進化史2(Evoland 2)》的最新截圖。從中可以看到,新作將繼續在貫穿歷史的冒險中體驗特別的「進化」歷程,並呈現別樣風格的畫面。
  • 考古學家的這個發現或顛覆人類進化史(圖)
    (原標題:考古學家發現380萬年前頭骨化石 或顛覆人類進化史)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 法媒稱,史前萬神廟或又增一位候選人。來自於380萬年前的一個「相當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在衣索比亞被發現,再次打亂人類的進化觀點。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郭欣評《離開荒野》︱摺疊進化——人類創造物種的剪影
    達爾文進化論提示我們,所有的進化歷程都需要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基因組學也介入人工育種活動,能夠幫助人們「摺疊進化」——通過直接對動物基因組序列進行修改,人類可以創造出所需的物種。人類已經失去了等待某一物種歷經「自然選擇」的耐心。具有直接上手修飾性的「人工選擇」,可以節約時間,給人類帶來快速而豐厚的利益回報。
  • 人類歷史也是能源利用史
    現在來讀讀理察·羅茲的《能源傳:一部人類生存危機史》,可謂恰逢其時。  羅茲的人生經歷非常勵志:母親在他出生後第二年自殺身亡。父親再婚後,因受到繼母虐待,他和哥哥被收養所收留。羅茲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耶魯大學,之後著有《原子彈秘史》《黑太陽:氫彈秘史》等26本書,其中《原子彈秘史》獲得普立茲獎,被認為是有關20世紀上半葉核歷史以及現代物理學領域的專業之作。
  • 未來人類模樣曝光 人類漫長進化史回顧/組圖
    近日,一組英國科學家大膽預測的千年後人類可能進化的新樣子曝光,看到圖片不禁讓人大吃一驚,未來的人類不但沒有進化的更好看更完美而是變得像怪物。據了解,英國科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推測是有一定依據的。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物種進化是適應環境而進行的,不知道千年後的人類是否真的會變成那種「怪人」。
  • 人類進化譜系可能重畫 700萬歲骨頭改寫進化史(圖)
    它們留下的頭骨化石成為它們作為人類祖先的證據。而「圖邁」則填補了這一期間的空白。它使人類進化史推前了100萬年,並為人類和大猩猩進化決裂的說法提供了新的證據,證明了在700萬年前,在原始人類向現代人類進化過程中,有一支發展成為例如黑猩猩等的類人猿。  但研究人員指出,「圖邁」真正傳遞的信息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可能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色。
  • 人類進化史:200年後看宇宙的新人類
    據人類學專家稱,人類的進化將在未來發生戲劇性的變代,而未來的人類會是怎麼樣的,你想提前知道嗎?200年後的新人類,也許在《機戰(專區 官博)》中你將親身經歷「進化」過程! 人類偉大的進化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屬於剛剛脫離動物型態,只懂得製作、利用簡單工具的原始人類,相比還在茹毛飲血的猿人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化。而現代的人類則比起一千年前的古人,在身高和身體素質及腦區域開發,都有長足的進步。在不知不覺間,人類又經歷了一次次細微的進化,於是人類可以擁有製造航天飛船的智慧。
  • 淺談人類的進化史
    根據現在的科學水平來看,任何物種的起源,都有著相對的不確定性。人類作為眾多物種之一,自然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地球起源、人類起源和生命起源被稱為科學的三大難題。但是,現在相對科學的解釋就是進化論了。進化論中指出任何一種生物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進化史。
  • 一齣好戲一部人類進化史
    完成二刷後,對於電影所反映的內容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我總結為這部電影不僅是好笑、貼近生活、反應人性、更是一部人類的進化史,從原始人類的以武力位尊、武力統治,發展到文明的產生,生存不再是人們最大的關注點,而逐步轉移到對生活品質以及未來的期許當中。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