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me時光網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編者按: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得到了《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影史最佳太空片」的盛讚。19日,本片將正式登陸內地一展真容,而在這之前我們聽到關於它最多的讚譽都集中在其對電影拍攝技術的革新以及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精湛的表演。這究竟是一部怎樣「好看」的電影呢?
在人類剛踏入太空的階段,不要說載人空間旅行,就算是動態很小的太空行走與簡單操作,都顯得困難重重且危機四伏。《地心引力》正是對這一現實階段的真實寫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跟《阿波羅13號》一樣,不能算是一部科學「幻想」片。在由當今最尖端科技製造出的驚人畫面背後,本片探討的,其實是很古老而經典的人類、科學與自然(宇宙)的關係。
但就表現手法及敘事技巧而言,《地心引力》並沒有刻意拔高成孤芳自賞的哲理探討;其中情節的曲折變化,以及對高難度表演的要求,都符合好萊塢商業片「好看」的黃金法則。本片的故事很簡單,一句話可概括;但通俗意義上電影的好壞,更多和情節設置的精巧有關:一個簡單的故事也可以細分出非常複雜而微妙的情節來,甚至越是這樣越好看,《地心引力》完全符合這個要求。
影片沒有任何鋪墊,開篇就讓在太空中維修哈勃望遠鏡的主角們遭遇致命危機而失去所有聯絡與支持。在此條件下,如何安全返回地球,令觀眾們捏把汗。影片始終保持著這種懸念,極為兇險的太空操作也扮演了天然的戲劇元素,不斷推動角色進入一個個險象環生的境地,不到最後一刻無法預料結局。
技術層面同樣是為了服務於劇情與表演,而非純粹的炫技。比如那些「引無數方家盡折腰」的合成長鏡頭,一是為了表現太空中失重狀態下的自由漂浮感,為此片中甚至有兩三細微處刻意讓人感受到鏡頭的懸浮存在。但這種存在感多數在情節緊張或演員表演精彩的時刻,所以在保持新奇視覺感的同時,還不至於很突兀。此外,長鏡頭的運用,更多是為了渲染氣氛與突出演員表情,鏡頭在場景與角色臉部之間的來回搖移,在交代空間中迫近危機的同時,也讓觀眾即時對角色的反應感同身受。這種緊迫的刺激感,不僅抓住了觀眾的感知,也震撼了他們的心理。
至於讓卡神也嘆服的3D表現,其實只印證了一句話:人,決定工具表現。本片作為後期轉制而非原生3D拍攝,其立體效果卻可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雨果》等優質原生3D作品比肩。除開場景上的便利(以太空為背景的人與物容易凸顯,狹小空間內也適合表現維度),以及特效處理上的優勢(影片八成以上背景由電腦動畫處理成立體效果),本片攝影的整體構思及執行也挑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並將特效橫行條件下攝影指導的作用推向一個新高度。
不過本片最讓人回味的,反而是不依附於具體技術的一種興奮感。這種感覺來自於影片展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無邊無垠的宇宙面前,人類是何等渺小;讓人類創造奇蹟的,不是貌似尖端實則脆弱的科技,而是不屈的命運、挑戰自我的勇氣。整部電影也是這種勇氣的產物,所以令人嘆服。
(編輯:m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