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3D電影大片《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空間站作為故事的主要舞臺顯然會讓每個看過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同時還是一名遊戲玩家,想必會聯想到更多類似場景,就讓我們從遊戲中的空間站開始談談這讓人類忘記地心引力的第一步。
多款科幻遊戲的重要舞臺
單純論《地心引力》的劇本,無非是傳統的災難片,在極端環境下如何看主角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氣化險為夷。但當故事發生在空間站這個特殊場所,電影藉助3D技術的進化營造出足夠的視覺衝擊,讓觀眾能感覺如同身臨其境,第一次切身體會到這種前所未有的危機可能,這就是許多人盛讚它的理由。
遊戲玩家看過《地心引力》後恐怕會首先想到《使命召喚6:現代戰爭2》的經典場面,雖然背景設定完全不同,但多少也都算是空間站被來自太空中的襲擊而摧毀,而COD系列最新的《使命召喚10:幽靈》同樣上來就以一場震撼的空間站爆炸引出故事,之後更是要在這個特殊環境下來上一場戰鬥。
當然對這個話題繼續深入聯想,或許有人會想到《光環》系列,二代遊戲初始,被開羅空間站回收的士官長隨即捲入了新一輪的危機,要在空間站爆炸前排除炸彈;想到《質量效應》系列,裡面除了五花八門的多樣化外星種族外,也有從神堡到要塞等各具特色的各個空間站;當然多半還能想到《死亡空間》,畢竟這系列的第二作整個故事就是圍繞著泰坦空間站而展開的。
總之不難看出,但凡背景設定著眼於外太空的科幻題材遊戲,多少都有空間站出場的機會,和載人宇宙飛船一樣是必不可少的道具,畢竟按照這類故事多半裡面的設定,人類已經可以有能力離開地球,甚至向著宇宙深處開拓,就必然要在太空中建立起可供長期居住的基地。從這點來說,不論是虛擬作品還是現實世界中,空間站的存在意義都是一樣的。
(《死亡空間2》的泰坦空間站相信是許多玩家記憶深刻的一大場景。)
現實中的空間站歷史
宇宙空間站的設想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第一次送人類入太空,以及後來的第一次登月等幾大航天創舉接連實現,一時間全世界都信心十足,認為探索太空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在這個基礎上,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最早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成功送入了環地軌道,在太空運行六個月後墜毀,期間相繼與兩艘飛船對接完畢,先後共有6名太空人在上面停留了26天的時間。
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裡,陸續有多座空間站上天,包括最著名的和平號空間站更是創造了有太空人在上面生活超過一整年的紀錄,而隨著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的時代結束,兩國在航空事業上的投入也是大大縮水,留下的唯一成果也就只剩下了仍然在堅持的國際空間站,以美俄為首,包括十餘個國家在內共同參與研製,代表現今最高太空探索成就的產物。
從1983年被最早提出開始,到2011年最後完成組裝工作,國際空間站經歷了無數風波。蘇聯解體一度令這計劃被擱淺,大量超值的預算更是讓它屢屢面臨危機,前後多達數十次的發射飛船和對接裝配才讓它最終能按照預期完成,而即便如此,它也很有可能在2020年就會提前中止工作。不過或許到時已經會有新的後繼者來接替它的使命。比如中國就即將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隨著天宮一號成功上天后相繼發射「神八」「神九」等新一批飛船進行無人對接,最終再度載人飛行並完成有人居住的空間站,一如電影中預言的那樣。
(如果在2020年無法延長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可能會將其提前解體防止成為太空垃圾。)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