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地心引力》之前,我已經看艾方索科朗的電影差不多看了十年左右,他在臺灣最早受到注意,是來自於2002年的墨西哥電影《你他媽的也是》,接下來幾年陸續導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人類之子》等電影,我一部也沒有錯過,說實在話,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很喜歡,我喜歡他在《你他媽的也是》以及《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當中,在看似嬉笑玩鬧的劇情當中穿插的青少年迷惘,我也喜歡他在《人類之子》當中插入的那種對人性的批判與讚揚,然而在看過《地心引力》之後,艾方索科朗已經不只是一個我喜歡的好導演,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電影巨匠。
美國太空梭127號穿梭機在一次維修哈伯望遠鏡的任務當中遭遇危機,一堆衛星殘骸襲擊了太空船,造成嚴重傷亡,任務專家萊恩史東與屆退太空人麥特考沃斯基必須在無重力也無空氣的太空中努力回歸地球。艾方索科朗喜歡使用一鏡到底的鏡頭來說故事,早在他的上部作品《人類之子》當中就已經有跡可循,不過他也同時是一位擅長文戲的導演,即使在視覺技術上極盡所能,電影本身仍舊擁有深厚的故事劇情,不過雖然《人類之子》使用特效玩了很多段一鏡到底的敘事戲。然而在該片當中,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表演時刻仍舊是錯開的,觀眾可以很輕易的分辨出來電影當中有哪些時刻是導演表演的時間,哪些時間又是演員發揮演技的時候,而且對我來說,整體而言,《人類之子》吸引我的仍舊是故事而非運鏡,而且在該片當中這種不剪接的一鏡到底敘事方法,即使沒有也無損於電影的好。
到了2013年的這部《地心引力》,看似不剪接的長時間運鏡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本片劇情張力的一部分,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表演時刻更加的融合,更難以分辨,當觀眾看到鏡頭快速的繞著珊卓布拉克與喬治克龍尼在衛星的碎片當中轉動之時,可說是實實在在的達到身歷其境的體驗,地心引力的官方網站引述了華爾街日報的摩根斯頓的話來做為宣傳用語: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讓我如此地抽離自己。而我也不禁得要同意他的說法,《地心引力》的運鏡與場景所引起的感官刺激,讓我有好一陣子完全忘記了自己在看一場戲,實在,真心的為了劇中人的處境擔心緊張,當看到太空人們伸出手在漂流當中無助的試圖要抓住任何東西之時,我不由得在電影當中低喊著:快點抓到啊!只差一點了!這種有如看到事件現場的臨場感、對劇中人所引起的同理心之強烈,以及其持續的長度,在我個人的觀影經驗當中,可說是前所未有,勉強可與之相比的幾段觀影經驗,大概只有《教父》當中,麥可科裡昂在餐廳當中的暗殺戲,以及《ID4星際終結者》當中手術室解剖外星人戲,還有《普羅米修斯》當中的手術戲可以與之相比,然而這三場戲所引起的「忘情」效果僅只維持數分鐘,而《地心引力》卻足足讓我「忘情」了快要一個小時。
飾演任務專家萊恩史東的珊卓布拉克在本片的表演居功厥偉,在短短的九十分鐘裡,觀眾透過鏡頭,時刻體驗她所經歷的所有感受——恐慌、絕望、悲傷與重生奮起,當她掙脫太空裝如嬰兒般漂浮在空氣當中時,以及在沙灘邊用力站起,喜悅的體驗地心引力之時,都是她在電影當中最具魅力的時刻,很明顯的,參與本片的演出將是珊卓布拉克的人生裡程碑,我個人相信,在多年之後,世人談起她的時候,將只會記得她就是飾演那位太空人的女演員,而不會記得她其他的電影作品。
而另一位演員喬治克隆尼也相當成功演出了一位溫柔冷靜的老鳥太空人麥特考沃斯基,這位時時刻刻惦記自己的太空漫遊時數是否打破記錄,且永遠關不了話匣子的老太空人可說在片中賺盡觀眾的淚水,幽默自嘲的語調、略嫌碎嘴的臺詞和以及即使大難臨頭卻仍舊不失耐心的幽默與自我嘲諷,當聽到他說話的時候觀眾心中充滿了安全感,在他遭遇危機自我犧牲之時觀眾又心碎不已,特別是當他已經告別,卻仍舊不間斷的在通訊當中指導逃難的那個時刻。不過,若是狠下心來追根究底,喬治克隆尼在本片所發揮最大的是聲音與臺詞念白的表演,而不是肢體動作和表情的演出。其他關於麥特考沃斯基的美化,其實都來自於艾方索科朗對鏡頭的設計。
《地心引力》結合了3D攝影與一鏡到底的敘事方法,將這部太空災難電影的感官刺激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他也不只是一部僅強調感官刺激的電影,他同時也讚揚了人性的光明面,最後也歌頌了自然與生命的偉大,並且最難能可貴的,是本片讓我體驗了許久未曾有過的感同身受,忘記了自己只是在看一場戲,這個境界可說是所有電影人夢想達到的高峰,它是我在那一年看過的最佳電影,而且同時也是我個人近10年以來看過最精彩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