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心引力》:讚揚了人性的光明面,以及自然與生命的偉大

2020-11-29 碩碩聊影視

在看《地心引力》之前,我已經看艾方索科朗的電影差不多看了十年左右,他在臺灣最早受到注意,是來自於2002年的墨西哥電影《你他媽的也是》,接下來幾年陸續導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人類之子》等電影,我一部也沒有錯過,說實在話,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很喜歡,我喜歡他在《你他媽的也是》以及《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當中,在看似嬉笑玩鬧的劇情當中穿插的青少年迷惘,我也喜歡他在《人類之子》當中插入的那種對人性的批判與讚揚,然而在看過《地心引力》之後,艾方索科朗已經不只是一個我喜歡的好導演,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電影巨匠。

美國太空梭127號穿梭機在一次維修哈伯望遠鏡的任務當中遭遇危機,一堆衛星殘骸襲擊了太空船,造成嚴重傷亡,任務專家萊恩史東與屆退太空人麥特考沃斯基必須在無重力也無空氣的太空中努力回歸地球。艾方索科朗喜歡使用一鏡到底的鏡頭來說故事,早在他的上部作品《人類之子》當中就已經有跡可循,不過他也同時是一位擅長文戲的導演,即使在視覺技術上極盡所能,電影本身仍舊擁有深厚的故事劇情,不過雖然《人類之子》使用特效玩了很多段一鏡到底的敘事戲。然而在該片當中,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表演時刻仍舊是錯開的,觀眾可以很輕易的分辨出來電影當中有哪些時刻是導演表演的時間,哪些時間又是演員發揮演技的時候,而且對我來說,整體而言,《人類之子》吸引我的仍舊是故事而非運鏡,而且在該片當中這種不剪接的一鏡到底敘事方法,即使沒有也無損於電影的好。

到了2013年的這部《地心引力》,看似不剪接的長時間運鏡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本片劇情張力的一部分,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表演時刻更加的融合,更難以分辨,當觀眾看到鏡頭快速的繞著珊卓布拉克與喬治克龍尼在衛星的碎片當中轉動之時,可說是實實在在的達到身歷其境的體驗,地心引力的官方網站引述了華爾街日報的摩根斯頓的話來做為宣傳用語: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讓我如此地抽離自己。而我也不禁得要同意他的說法,《地心引力》的運鏡與場景所引起的感官刺激,讓我有好一陣子完全忘記了自己在看一場戲,實在,真心的為了劇中人的處境擔心緊張,當看到太空人們伸出手在漂流當中無助的試圖要抓住任何東西之時,我不由得在電影當中低喊著:快點抓到啊!只差一點了!這種有如看到事件現場的臨場感、對劇中人所引起的同理心之強烈,以及其持續的長度,在我個人的觀影經驗當中,可說是前所未有,勉強可與之相比的幾段觀影經驗,大概只有《教父》當中,麥可科裡昂在餐廳當中的暗殺戲,以及《ID4星際終結者》當中手術室解剖外星人戲,還有《普羅米修斯》當中的手術戲可以與之相比,然而這三場戲所引起的「忘情」效果僅只維持數分鐘,而《地心引力》卻足足讓我「忘情」了快要一個小時。

飾演任務專家萊恩史東的珊卓布拉克在本片的表演居功厥偉,在短短的九十分鐘裡,觀眾透過鏡頭,時刻體驗她所經歷的所有感受——恐慌、絕望、悲傷與重生奮起,當她掙脫太空裝如嬰兒般漂浮在空氣當中時,以及在沙灘邊用力站起,喜悅的體驗地心引力之時,都是她在電影當中最具魅力的時刻,很明顯的,參與本片的演出將是珊卓布拉克的人生裡程碑,我個人相信,在多年之後,世人談起她的時候,將只會記得她就是飾演那位太空人的女演員,而不會記得她其他的電影作品。

而另一位演員喬治克隆尼也相當成功演出了一位溫柔冷靜的老鳥太空人麥特考沃斯基,這位時時刻刻惦記自己的太空漫遊時數是否打破記錄,且永遠關不了話匣子的老太空人可說在片中賺盡觀眾的淚水,幽默自嘲的語調、略嫌碎嘴的臺詞和以及即使大難臨頭卻仍舊不失耐心的幽默與自我嘲諷,當聽到他說話的時候觀眾心中充滿了安全感,在他遭遇危機自我犧牲之時觀眾又心碎不已,特別是當他已經告別,卻仍舊不間斷的在通訊當中指導逃難的那個時刻。不過,若是狠下心來追根究底,喬治克隆尼在本片所發揮最大的是聲音與臺詞念白的表演,而不是肢體動作和表情的演出。其他關於麥特考沃斯基的美化,其實都來自於艾方索科朗對鏡頭的設計。

《地心引力》結合了3D攝影與一鏡到底的敘事方法,將這部太空災難電影的感官刺激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他也不只是一部僅強調感官刺激的電影,他同時也讚揚了人性的光明面,最後也歌頌了自然與生命的偉大,並且最難能可貴的,是本片讓我體驗了許久未曾有過的感同身受,忘記了自己只是在看一場戲,這個境界可說是所有電影人夢想達到的高峰,它是我在那一年看過的最佳電影,而且同時也是我個人近10年以來看過最精彩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地心引力》:偉大的美國電影
    一部電影若帶有目的地去拍攝就會顯得面可憎,若不功利心又難免陷入孤芳自賞的窠臼。《地心引力》算是兩者兼具的電影,在視效大片的表皮底下,是對人類永恆的孤獨感的關懷。這部災難電影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類型片的束縛,它是對生命本身的讚頌。一位太空女英雄的誕生背後是不言自明的美國價值觀。
  • 《自然》雜誌登影評引爭議 稱《地心引力》偉大
    最近《自然》(Nature)雜誌可謂備受關注。  先是因為它2013年11月20日在顯著位置發表了科幻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影評,稱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影片」。這篇影評讓許多對《自然》雜誌頂禮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們驚呼:《自然》上竟會刊登影評?還有人在微博上表示:以後我也要寫影評,去發Nature!
  • 地心引力:一部超寫實的、最優雅、最有力量的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有軟硬之分,這部電影就是硬科幻電影的佼佼者。那麼什麼是硬科幻電影那,網上有評論說有大製作、大場面,憑電影特技技術取勝的科幻電影就叫硬科幻電影,我感覺這完全是扯淡。軟硬科幻電影之分主要是從技術、科幻構思上來說的,比如根據天文、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學理論與創意為核心的科幻構思拍攝的科幻電影都叫做硬科幻電影。
  • 《地心引力》:生命的引力
    看了電影《地心引力》,電影很短,一個半小時,情節很簡單,演員很簡單,畫面很簡單,但講述的是如何對待生命的故事,讓人思考。電影故事就是兩個太空人在太空作業,遇到太空碎片,空間站被損,他們想辦法去國際空間站,再通過中國的天宮回到地球的故事,倖存者只有女主角一人。
  • 電影《地心引力》觀後感以及影評!
    前兩天小編看了一部老片子,當然說老片子也不準確,因為這部影片是由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在2013年執導喬治·克魯尼、桑德拉·布洛克等主演的科幻類型的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地心引力》。
  • 《自然》影評:《地心引力》確是大作
    世界上最權威的科學雜誌之一《自然》也發影評了,這確實很少見,足以證明《地心引力》確實是大作。 國際空間站前指令長克裡斯·哈特菲爾德在他的著作《太空人的地球生命指南》一書中,把靶子對準了各種勵志書的空洞樂觀主義。他說,在太空中飛行,別理什麼「往好處想」之類的話,真正管用且必要的哲學是為最壞情況打算。
  • 電影解說師:地心引力,面對太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無望的懸空狀態,這樣的人生,如何定位生命的內核呢,如何能夠燃起生命的熱情和生命的渴望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將懸浮在半空當中的人類吸回到地面,讓他們活在當下,直面人生,鼓起勇氣,腳踏實地的,一步步的前行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為您帶來這部電影叫做《地心引力》。
  • 電影《地心引力》,太空人可能十分鐘內被燃燒,或者成為傳奇回家
    我們珍惜生命,也同樣我們也敬畏科學,因為敬畏,我們才會通過科學,不斷去追求真理。電影《地心引力》就是展示科學的一部經典之作。它讓我體驗到了那些千萬年潛藏在一切生命體內的求生本能;那些被潛意識暖流打開的重生頻段,當所有感官開始接收到生命與存在,這些人類最基礎的情感在靜靜流淌,這個瞬間無力觸碰更多,卻已經觸碰到了永恆。記得初看這部電影時,電影院裡安靜到無法想像。
  • 外太空的艱難自救-簡評《地心引力》
    今天把科幻電影《地心引力》看完了,感覺還挺不錯的,雖然是早年的電影,但是臨場感很強,音效也很到位,當然也有部分不傷大雅的bug,總的來說本作讓人覺得很有意思,也引人思考。電影講述了某次哈勃望遠鏡維修過程中發生事故,造成維修人員幾乎全部喪生的結果,而男女主角則必須面對各種險象環生的情況,雖然這些事件在地球上都算不上什麼大事,但是在外太空,一點點的危機都可以被無限放大最終造成生命的消逝,這也是為什麼在電影的開頭就強調了,在宇宙中生命是無法存活的。
  • 盤點4部經典電影,《地心引力》:生硬的中國元素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4部經典電影,《地心引力》:生硬的中國元素,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些電影的劇情簡介和部分評論吧。倖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賴,拼盡全力朝向故土前進影片評價雖然影片更加寫實、更加沒有幻想的成分,但是這部電影和之前的3D以及特效大片,如《少年派》等並沒什麼實質上的不同。仰仗於最新的數碼技術,《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種夢境般的感受。這是一部給人白熱化感受的影片。
  • 俄羅斯的太空大片堪比好萊塢的《地心引力》
    當然這也就造就了太空戲份刻畫不過深入的結果,難免對整個電影的節奏產生一定的影響。恰如剛才提到《太空救援》的主動性不同於《地心引力》,因此刻畫的重點也不同。這種人為的限定更考驗的不是人的智慧,而是人性與政治的博弈。
  • 經典電影回顧《地心引力》一場孤獨的宇宙中逃生
    2013年阿方索·卡隆憑《地心引力》獲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七項大獎。《地心引力》海報這部分類為科幻和劇情為分類的的電影通過導演鏡頭的切換和磅礴的配樂相結合,體現太空的浩渺和宇宙的無垠,整個電影只有兩個正式演員,憑藉兩個人的精彩的演繹當人在巨大的空間體系了面對無依無靠的宇宙,人的求生欲望和對活著的渴望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 《地心引力》熱映 3D太空景觀給力(圖)
    就連男主角喬治·克魯尼所飾演的資深太空人在電影還未過半時,為了保證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能夠活下去,選擇了高風亮節地離去。在如此極其簡約的直線型故事結構與封閉的表演空間之內,《地心引力》更多是在呈現女主角孤身一人在太空中艱難掙扎時精神狀態的不斷轉換以及自言自語,所以要說片子悶也未嘗不可。
  • 評電影《地心引力》:亦小亦輕的好萊塢商業片,很贊!
    導演卡梅隆盛讚《地心引力》為「影史上最好的太空影片」,此番評價被中國內地宣發斷章取義地演繹成「史上最強太空科幻電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這樣頗具誤導性的宣傳語。不過,最好、最強的評價確有它的道理,從運鏡、特技、視聽體驗上講,《地心引力》堪稱優秀。
  • 如果沒有它,《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可能不會誕生!
    特別是以宇宙為背景的太空電影。楊德昌說,電影將人的生命延長了3倍——那麼以宇宙為題材的科幻電影,則將人的眼界拓寬了無數倍。比如,《黑衣人》的片尾,地球、太陽系,乃至銀河系不過是一顆小小彈珠。《地心引力》雖然講述了一個虛構故事,但是影片中太空人在太空中面臨的危險,卻是真實的。導演阿方索·卡隆曾提到,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哈勃望遠鏡。在拍攝之前,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準備。
  • 卡梅隆盛讚《地心引力》:史上最好的太空電影
    卡梅隆盛讚《地心引力》:史上最好的太空電影 時間:2013.09.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小甜甜 分享到:
  • 電影《地心引力》高潮部分是否有悖於物理定律?
    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恆定運動,是什麼讓太空人飄向生命的終點?圖片編輯:Warner Bros 拍攝:Alfonso Cuarón,出自電影《地心引力》該電影在點燃我們對人類本質種種可能的好奇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電影也使那些無處不在的想像比在太空遨遊顯得更加明顯。
  • 卡梅隆盛讚《地心引力》:我驚呆了被打倒了(圖)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很難不像我一樣感受到那種真實。這不像大家以前常看到的人吊著威亞在飛,這個影片更真實,你會感受到那種失重以及太空人受過良好體能訓練,你會感同身受。」  【3D與人性】  「這部影片在視效和3D科技方面也開了先河,它完美地利用了CG和真人拍攝,毫無瑕疵。如果把這部影片說成是一部緊張刺激的驚悚電影,那也是低估它了。我在看這部影片的90分鐘裡,手一直放在嘴邊,我得不時提醒自己別忘了呼吸,這也不足以說明這部影片有多好。這真的是一部強大有力的、充滿人性、感人至深的電影。」
  • 電影《地心引力》中的科學
    近日,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不僅在國際上獲得了票房上的勝利,同時也獲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地心引力》憑藉驚險刺激的場面和逼真的特技效果給觀眾帶來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以下內容介紹了電影中涉及到的部分科學知識。
  • 《地心引力》觀後感
    起初我以為他應該是部災難片,但電影裡透露出那種對生命的尊重與崇拜讓我覺得他不應該只是一部災難片。起初我直接感受的是孤獨,無窮無盡的孤獨,浸透到腳趾的孤獨。在我看來,再沒有別的方式比宇宙更能表現孤獨了。《地心引力》用出色的電影手法,逼真的電影效果像我們展示了這種孤獨,讓你在欣賞電影之時,也因其中擇人而噬的孤獨涼透了脊背。電影的存在就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這點上《地心引力》已經成功了,它勾起的那種孤獨,讓從未涉足太空的人們也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