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中文海報一出爐,便遭遇網友大力吐槽。因為除了片名,海報上最突出的字,既不是這部影片的導演阿方索·卡隆,也不是主演喬治·克魯尼及桑德拉·布洛克。而是一位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卡梅隆曾盛讚過這部影片,而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又遠勝《地心引力》及其三位主創。
雖然海報的設計有些投機取巧,但卡梅隆對《地心引力》的喜愛,也是事實:「我驚呆了,被打倒了。我覺得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電影。我是看著太空電影長大的,那是我的大愛。我曾是美國航空航天局顧問委員會的一員,並一直持續了3年時間。我很渴望去到外太空,現在我感覺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
現在,讓我們跟著卡梅隆這位「超級專家」,去瞧瞧這部自北美上映以來,無論業內還是普通觀眾,均贊為「驚天神作」的《地心引力》(中國內地上映時間為11月19日),到底有哪些讓人拍案叫絕之處。
【失重】
「阿方索·卡隆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將失重的狀態真實地表現出來,他會將你帶到外太空,你會感到太空的壯麗,也會看到地球的美麗,那種無重力在太空漂浮的感覺,還有那種孤單、恐懼、美麗,我感覺就像自己已經去過外太空。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很難不像我一樣感受到那種真實。這不像大家以前常看到的人吊著威亞在飛,這個影片更真實,你會感受到那種失重以及太空人受過良好體能訓練,你會感同身受。」
——詹姆斯·卡梅隆
全球最頂尖的木偶大師
人工操作出了最真實的失重狀態
《地心引力》講述了一個在地球空間站工作的男太空人和一個女太空人出艙進行行走測試時,因為太空碎片突然導致空間站爆炸的故事。由於其他同行已全部喪生,兩人不得不在完全失重的狀態下自救。
為了在地球引力正常的情況下拍出太空失重狀態,卡隆嘗試了所有的傳統拍攝方式,包括在深水中拍攝、用威亞懸吊、用「嘔吐彗星」(一個忽起忽落導致瞬間失重的飛機艙樣的設備)……但一個個都失敗了。「我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有一點天真,因為我認為製作電影會比想像中容易得多。直到我們開始嘗試利用傳統技術後,我才發現,為了達到我需要的效果,我們需要創造一些全新的東西。」
經過不斷的試驗,卡隆和他的專家團隊終於設計出了一個獨特的12線設備,讓12條電磁線與主演身上12個電磁點形成連接,並請來全球最頂尖的木偶大師,操作這個機器,把主演們變成木偶,最終實現了用12條線形成磁力網面把克魯尼與布洛克浮在了空中的「創舉」。這樣的表演在布洛克看來,前所未有,「你必須完全拋棄你原有的想法和方法,這就像照本宣讀一樣。你被機械地告知每一個小手指和你身體的部分必須要怎麼表現,然而你的頭、你的大腦、你的心和你的情感都是空白的。所以,我的身體不得不機械地進行表演。他們會問我是否要水,然後我慢慢伸手去接,甚至都不用思考。你不得不被迫習慣身體第一情感第二的狀態。」
為了演好這兩個角色,克魯尼練了很久的瑜伽,布洛克則聽了很多古典音樂,「這些音樂讓我更加放鬆,更接近太空人的狀態。」
【3D與人性】
「這部影片在視效和3D科技方面也開了先河,它完美地利用了CG和真人拍攝,毫無瑕疵。如果把這部影片說成是一部緊張刺激的驚悚電影,那也是低估它了。我在看這部影片的90分鐘裡,手一直放在嘴邊,我得不時提醒自己別忘了呼吸,這也不足以說明這部影片有多好。這真的是一部強大有力的、充滿人性、感人至深的電影。」
——詹姆斯·卡梅隆
使用3D模式是為了營造外太空感
讓人們切身體會到生存的不易
隨著3D技術的普及,電影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3D電影,儘管有些電影,你寧可看2D版的。
《地心引力》也是一部3D電影,但卡隆稱,他並不是為了東西能飛到觀眾的臉上而把電影設置為3D模式,「我們試圖讓你們微妙地感覺到你們也身處旅程中。」
事實上,所有的技術都服務於電影本身。卡隆認為,對演員及電影攝製者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內心世界。布洛克飾演的女太空人身上,就深藏著卡隆大部分的隱喻,「電影中有一個不變的視覺角度——地球是一個如此美麗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漂浮在上空的是一個被切斷與地球進行任何聯繫的女人。我們想要探索懸浮在虛空、受慣性所害以及遠離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女主角,在太空中努力生存的深層寓意。」
阿方索·卡隆的兒子、電影的編劇喬納斯·卡隆則稱,「『地心引力』的意義不僅僅是保持我們的雙腳立於大地上,更隱喻著一種不斷帶你回家的力量。」
【宇宙光】
「另外我很喜歡這部影片的一點就是,它將電影拍攝科技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我知道當演員在持續動作時拍攝會很困難,但他們做到了,做得很棒。我知道他們運用了很多機器人以及最新的照明設備,這些都是全新的嘗試,效果很好。」
——詹姆斯·卡梅隆
卡隆和他的團隊發明的打光器
可以模擬出北極上空的北極光
除了失重這一狀態之外,如何表現宇宙光,也是卡隆要挑戰的重點問題之一。雖然《地心引力》有60%都採用CG(電腦特效)來製作背景,但還是有不少鏡頭是真實場景,因此,如何拍攝出能與電腦特效場景銜接無誤的宇宙,對於光線的要求非常之高。最終,卡隆團隊又發明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打光器——一個高6.7米、寬3.3米的燈箱。燈箱內部由196個面板組成,每個大概70釐米長,配備4096個LED燈泡,可以投射任何需要的光線或顏色。這個燈箱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能夠模擬出日出日落、白天黑夜的自然過程以及不同環境的光線,甚至北極上空的北極光。
為了能夠在這個燈箱中自由拍攝,卡隆團隊又順帶研發了一種可以從任意角度進行拍攝的機器人。而且安裝在機器人上的攝像機,還可以藉助電腦和傾斜裝置平臺上的燈同步,這使得卡隆可以隨時移動演員周圍的宇宙,從而創造出主角在宇宙中移動的視覺效果。
【中國元素】
「我聽到人們說它是一部太空驚悚片。但這部電影遠不止這些。這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一個女人如何面對自己,怎樣設法存活下來的電影。你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會發現,中國航天科技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詹姆斯·卡梅隆
「天宮一號」成了主角活下來的關鍵元素
卡隆說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地心引力》中的中國元素確實非同尋常——最終,克魯尼和布洛克是藉由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脫險回到地球的。
卡隆表示,他在影片中設置的中國空間站等中國元素,並非純粹為了討好中國觀眾,而是因為現在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幾個國家擁有或曾經擁有過自己的太空站。雖然影片如此設置產生的效果是意料之外,卻也是合乎情理的故事,「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除了「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影片中還「閃現」了桌球、彌勒佛像等中國元素。
【評價】
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外,《環太平洋》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以及眾多好萊塢媒體,都紛紛為這部電影「點讚」。
仰仗於最新的數碼技術,《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種夢境般的感受。這是一部給人白熱化感受的影片。無論是影評人還是觀眾,都會被這部電影啟發。 ——《綜藝》
《地心引力》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沒有外星人、星際空間的大戰,也沒有反烏託邦情節的設置,只有一個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環境下,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好萊塢報導者》
最具設計感、最優雅、最有力量的科幻電影。——吉爾莫·德爾·託羅
【票房】
《地心引力》自10月4日在北美上映以來,首周末三天即狂攬5555萬美元,輕鬆問鼎北美票房周冠軍寶座,同時擊敗《鬼影實錄3》成為好萊塢影史上秋冬檔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電影。截至目前,該片在北美地區的票房已超過2億美元,全球票房約4.5億美元,成功躋身2013年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十。(記者 馮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