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在片中飾演兩位太空人,在遭遇意外後失去與地球的聯繫。
導演阿方索·卡隆在給布洛克和克魯尼說戲。
製造光源的「光盒」配合機器人手臂,使得《地心引力》的片場也很有「科幻感」。
(記者 陳爽) 將於19日起以3D、IMAX 3D等格式上映的《地心引力》,是本月最受矚目的影片之一。影片講述兩位太空人在太空中遭遇意外,失去與地球的聯繫,只能憑自己想法求生的故事,自8月底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以來就獲得媒體好評,連《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看過後也表示「驚呆了」,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影片」。他盛讚此片「將電影拍攝科技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在視效和3D科技方面也開創了先河」。
目前《地心引力》全球票房已逼近5億美元,電影故事簡單,但被評「只憑特效就能讓人飆淚」。導演阿方索·卡隆覺得,很多影片對待太空和科技元素的態度極不嚴肅,他堅持讓《地心引力》的細節在現實中要能站得住,憑此一點,確實足以讓《地心引力》和其他大多數同類電影區別開來。而為了達到完美效果,常規拍攝手法已無法滿足要求,《地心引力》則在拍攝技術上尋求創新,頗費了一番功夫。
「牛」點之1 重新學習太空物理定律
《地心引力》的故事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太空,地球上的鏡頭不過一兩分鐘。與其他太空題材電影不一樣,影片主人公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對付太空失重狀態,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要在失控旋轉中控制身體姿態,閃避高速致命的太空垃圾,以及在失重狀態中搭上救命的天宮一號等。
影片的拍攝大部分是在綠幕前完成,整部電影的背景細節則靠動畫特效部門完成,因而特效部門必須事先精確地知道,每樣東西看起來和移動起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導演阿方索·卡隆說:「我們花了很久時間,才讓動畫師完全了解到正常的物體運行方式在宇宙中是行不通的,那讓我們都傷透腦筋。」
為了使影片特效符合失重狀態下的物理規則,工作人員甚至要重新學習物理學定律,資深動畫總監大衛·雪克說,「因為我們過去都把地心引力,重量與動能之間的關係看作理所當然的事」,而現在他們得忘記一切,「假設某個東西在旋轉,它會永遠轉下去,直到碰到某個東西更改了它的運動狀態」、「在外太空中,沒有上下的區別」。
「牛」點之2 發明「光盒」模擬真實光源
摳像合成技術越發成熟的今天,虛擬背景與真人的完美結合併不算稀奇。但《地心引力》令觀眾感到虛實莫辨的一點還是光源的運用,片中無論是在外太空還是飛船艙內部,角色面部、身形上的光照真實感相當強,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全虧劇組引以自豪的發明:光盒。
阿方索·卡隆想拍一部儘可能準確的太空電影,他對光線等細節的要求相當高,視效部門很早就開始解決打光難題。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知道要達到導演要求,他們需要能快速移動並立即變換色彩的光源,而在參加一場演唱會時,他注意到舞臺LED燈的效果和投影,這給了他解決問題的靈感。劇組最後設計製作了一個20英尺高,10英尺寬的「光盒」,其內部由196個面板組成,並安裝了4096個LED燈泡,亮度、顏色、變化速度都可隨意調整。
「光盒」可以模擬日出日落的光線,甚至還考慮到地球自轉時的不同環境背景。拍攝時,演員大部分時間都對著「光盒」在表演,攝影機捕捉他們的臉被光線照射的特寫,後期再與背景合成。高仿真度的光線結合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光盒」被認為會影響到以後電影的拍攝製作。
「牛」點之3 工業機器人輔助拍攝
雖然解決了打光的問題,但如何在拍攝時既不打擾演員表演,又不會影響到燈光,劇組需要有一種小而靈活的攝影機,能夠擠入兩英尺的空隙,還要能遙控走位。這一次,生產汽車的工業機器人來幫手,一臺訂製的運動感應控制攝影機被安裝在機器人手臂的上端,能用不同速度探入光盒內,攝影師則通過電腦隨意搖擺鏡頭。
《地心引力》要在一個有地心引力的地方,拍出沒有地心引力的感覺,桑德拉·布洛克在國際太空站中優雅輕盈地穿越,仍然離不開威亞。但傳統的威亞操作無法帶出電影所需的飄浮輕盈感,特效總監尼爾·考博德研發出12條鋼絲系統,每條鋼絲都有獨立的馬達和絞盤,布洛克的身體兩側分別綁上3條鋼絲,然後一邊3條固定在臀部兩側,這樣就能將她懸掛在空中,而不產生鐘擺效應。
布洛克則花數月時間來學習控制身體,在教練指導下掌握在失重狀態下的行動姿態。在表演時她得把動作放慢,但講話速度維持正常節拍,這聽起來容易實則很難。「這不是大腦正常時會選擇做的事」,她說,「我必須假想我在太空中,並重新訓練我的身體去對事情做出反應,我全身上下每個部位都必須去優雅和流暢地傳達出失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