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婉婷) 在強大的《地心引力》作用下,今年國內影市的年度票房在上周超過了190億。
截至今天零時的數據顯示,上周周票房重上4億大關,其中23日(周六)實現單日破億元,而《地心引力》獲得了半數以上的票房。
這部被《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讚為「影史最佳太空片」電影於上周二上映,不到一周時間票房已達到2.2億,而其全球累積票房更高達5.77億美元。
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發現,近年來,太空題材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多地被引進國內市場,今年已上映的就多達5部。而太空題材影片無論質量好壞都能獲得喜人的票房。
本報記者也專訪了業內人士、物理學家以及情感專家,他們分別從不同層面解讀此類題材的好萊塢大片受歡迎的原因。
市場 「影史最佳太空片」點燃國內影市
十一黃金周后,國內影市持續低迷,工作日全國單日票房常在兩三千萬的低點徘徊,周末也僅維持在五千萬上下。即便是在超級英雄大片《雷神2》上映後,市場也沒有在單日突破八千萬大關。
然而,隨著上周二《地心引力》的上映,市場被再度點燃。上周六,全國票房達到1.07億,《地心引力》一部影片就獲得了5750萬的成績,超過整個大盤的一半。
業內人士認為,大盤的爆發跟幾部質量優秀的進口片集體上映有關,而有著「影史最佳太空片」之稱的《地心引力》無疑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數據 10部太空題材影片 總票房近19億
不止一部《地心引力》火爆,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從200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開始,太空題材的好萊塢大片不僅被引進的數量逐漸增多,票房上也幾乎都有保證。
特別是2011年至今,國內引進的太空題材影片從2部增加到了5部,三年時間共引進了11部此類電影。除去仍在熱映的《地心引力》,此前10部影片的總票房近19億。
從單片來看,除了《太空一號》和《天際浩劫》票房不足億元外,其餘影片都實現了票房過億,其中最高的一部是今年上半年公映的《星際迷航:暗黑無界》,達到3.54億,而這個紀錄極有可能在一兩周內被《地心引力》超越。
在這些太空題材影片中,有《地心引力》這樣的精品,卻也不乏粗製濫造、虎頭蛇尾的電影。如《關鍵第四號》和《異星戰場》,在豆瓣網的評分都僅為6分,時光網的評分也都不到7分(總分10分),《重返地球》和《天際浩劫》的評分更低,但這些不良的口碑並沒有影響到影片在中國的吸金能力。
此外,在日前網絡曝光的部分明年的引進片中,也有兩部太空題材影片,一部是改編自經典漫畫《銀河護衛隊》的同名電影,另一部是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從內容和主創陣容來看,繼續取得高票房將不成問題。
解讀
物理學家:超出科學本身的想像力更重要
在西方,電影業很早就開始了太空題材電影的製作,從梅裡愛1902年拍攝的《月球旅行記》到最新的《地心引力》,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
有業內人士將這類影片分成了兩類,一類是描寫人類航空航天發展進程的寫實式電影,如《太空先鋒》、《阿波羅13》;另一類是帶有前瞻性的科幻片,像《星際迷航》系列、《星球大戰》系列等。然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太空片,都體現了人類對宇宙未知世界的無限嚮往。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教授李淼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類電影最容易營造奇觀,滿足人們對於太空的想像。
李淼指出,像《地心引力》這樣寫實性質的太空片,都會邀請一批專家做顧問,對於太空環境、人類的反應都精心設計,大的方面上基本都會尊重科學。
「對我而言,太空題材的電影除了有娛樂的作用,還能豐富想像力。我覺得,那些超出科學本身的想像力更重要。」李淼說。
情感專家:對未知事物的新奇感讓人著迷
有業內人士曾經對電影受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電影基本面對的是「情侶市場」,即一般都是男女結伴消費,即使偶爾有單人購票的也是女性觀眾,因為女性的文化消費意識提高得比男性快。因此,業內有一種說法:贏得女性觀眾就贏得市場。
然而,科幻電影通常會給人一種硬朗和工業化的感覺,吸引更多的是男性受眾。不過記者發現,周圍很多女性都對《地心引力》這類太空片喜愛有加,觀影后也會很興奮。
女性情感專欄作家黃佟佟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她認為,如今80、90後這幾代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對未來和未知世界會有一種莫名的嚮往,而太空題材影片可以帶觀眾脫離我們熟悉的這個世界,進入一個陌生卻看似真實的世界,這種對未知事物的新奇感會讓他們著迷。
黃佟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太空環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又很像:有時候生活很艱難,對未來沒有把握,冰冷、寂靜——這種在太空中的感覺是對現實生活的隱喻,「除了奇觀之外,生存性質上的共通感是吸引女性觀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