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近年來的以宇宙為大背景的科幻片越來越多了。
各個國家都在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並把想像力付諸於影視。
2010年的《星際穿越》整合科學理論呈現了太空旅行,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
這些宇宙科幻電影總是帶觀眾引入更為廣袤的空間,告知全人類:世界不止於地球。
不過,董哥這次介紹給大家也是一部宇宙級的電影,但它的核心不是向外探索,而是向內回歸——《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在播出後,太多個「噱頭」一個個往它身上貼。
它於2013年8月28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這也是該電影節歷史上首部被選為開幕片的3D影片。
在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更是風頭大盛,10項提名,7項獲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成為當晚最大贏家。
上映後,這部成本只要1億美金,全球卻收穫了高達7.2億的票房,這就是傳說中的叫好又叫座啊。
那麼問題來了,它名標影史,為何會被誇上天?
首先,它的導演是國際知名的阿方索·卡隆。
這位導演可是奧斯卡的常客了,《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人類之子》、《羅馬》均是出自他手。
這部電影的劇本也是他與其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
再來說說這部電影的主演。
女主是桑德拉·布洛克。她是《瞞天過海:美人計》的主演,還配音過《小黃人大眼萌》,她也以此片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在桑德拉·布洛克之前,競爭女主演的對手可都不是泛泛之輩。
安吉麗娜·朱莉(《沉睡魔咒》)、斯嘉麗·詹森(《黑寡婦》)娜塔莉·波特曼(《V字仇殺隊》)、瑪麗昂·歌迪亞(《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等國際知名女影星都是本片女主角的大熱人選。
這也從側面說明這部電影的劇本、編導、製作方等硬實力過硬,吸引力極強。
男主是喬治·克魯尼。他是《老友記》、《急診室的故事》等大熱美劇的主演,也曾出演過《十一羅漢》系列電影。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開始籌備本片時,男主角的最初人選為「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
主演介紹完了,我們開始進入電影正題。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太空人從太空自救回地球的故事。
故事的開篇就把環境定位在深邃浩瀚的地球外太空。
此時,鏡頭對準一臺隸屬美國的空間站,幾名搭乘「探索者」號太空梭而來的太空人正在艙外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
第一次上太空的女博士斯通(桑德拉·布洛克 飾)和經驗豐富的太空人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 飾)正在仔細檢查每一個部件。
就在此時,休士頓的航天總部傳來駭人消息:
俄羅斯發射飛彈擊毀其一顆廢棄的間諜衛星, 爆炸產生的大量衛星碎片正以超過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擴散開來。
更讓人膽戰心驚的是其在地球大氣層上空的連鎖反應:
這些衛星碎片意外擊中其他衛星,引發大部分衛星間的連環粉碎,製造了更多新的衛星碎片。
很快,這些衛星碎片向斯通一行人飛了過來,瞬間擊毀了「探索者」號航天飛船和哈勃太空望遠鏡。
斯通的同伴們遭到碎片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她和科沃斯基得以倖存。
後來,科沃斯基為了保全斯通的生命,選擇自己葬身宇宙。
令人悲傷的是,這次修復工作恰好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後一次航天工作。
斯通為了不辜負科沃斯基的生命,帶著信念拼盡全力,在太空上尋找回歸地球的方法。
故事至此,董哥就不贅言太多了,值得更多關注的是這部電影的美。
眾多專業影評家在看到這部電影的公映版本後,如出一轍地稱讚它的絕美。
超級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直接忽略到此前的許多太空神作,直接把它捧到最高點:
我覺得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的影片。
《好萊塢報導者》也曾這樣評價這部電影:
「《地心引力》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它充滿著張力和令人驚喜的橋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現實感和美麗的太空電影。」
《紐約郵報》也不約而同地稱讚了它的壯麗:
「《地心引力》以一種壯觀無比的方式描繪了外太空,具有跟《2001:太空漫遊》同等的開創性。」
在董哥看來,這部電影對於美的塑造是有不同力度的:時輕,時重,時虛,時實。
一、輕的部分,貫穿全片。
其實想都不用想,就外太空的環境、太空人的身份而言,觀眾也都有一定的「輕」視覺預演呈現在腦中。
全屏映入眼帘的是緩慢流淌的衛星和蔚藍的地球,在宇宙的背景下,這種漂浮美感如畫一般靜止,又具有如水一般的柔軟張力。
而美的角度在影片的攝影創作下更是收放自如,在宇宙宏大之美的包圍下,有一處小而美更是令人離不開眼睛:
斯通卸下太空衣,嘗試蜷縮著身體安靜睡去......
此處的構圖和打光堪稱驚豔,如同希望在黑暗中即將淡去,但身體被光芒扶持,永不墜落。
在如此柔和的太空「輕」特質下,這部電影就把那種慢悠悠的狀態呈現得恰到好處。
導演在不到90分鐘的時長守住了劇情節奏,完整細述了回歸故事,不侵佔視野,不放過細節,實在是功力了得。
二、重的部分,摩擦生熱。
這部分則與第一部分對立統一:第一部分相對靜止,這一部分則突出動態。
而這動態是猛烈的,源於外太空的摩擦力和重力。
當它們流竄在太空,任何失誤的「空氣交流」都會擴大甚至引爆摩擦。
最恰當的是斯通博士在國際空間站從火海裡逃生那一幕。
星星點點的幾粒小火苗漂浮在艙裡,一不留神,火苗瞬間藉助外氣,熱脹後瞬間放大數十倍,幾乎直接炸毀整個空間站。
不過,這一幕在影片攝影的手裡,放大了火焰的填充之美,也加重了破壞後的爆裂美感。
還有一幕則更為壯觀。
在與大氣層的摩擦後,天宮一號的各部分解體返航地球,帶著金屬光澤的火花一齊衝向地球表面。
重艙帶著筆直的尾氣紛飛,大小不均,卻整齊劃一。
當全體小艙出現在蔚藍地球上空時,此刻,重的意義便是回歸。
三、虛的部分,凸顯渺小。
首先,定位於影片中的兩處虛化鏡頭。
一處是差點浮走的螺絲,一處是斯通博士哭泣的淚珠。
前者虛化了宇宙、人等無關的雜質,突出這一顆金屬微粒後又回到宇宙中,這是虛化後的實質渺小;
後者虛化了斯通博士和艙內物體,突出晶瑩剔透的淚珠,實則集中展現人的脆弱,希望的渺小,無垠的孤獨。
而讓董哥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斯通博士脫離空間站後不停下墜。
單一的運鏡讓白色的太空衣在宇宙無邊的黑色背景下越來越小,給觀眾以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這裡瞬間成了女主的獨角戲,但又給人這場戲即將終止的感覺。
雖然越來越安靜,但太空瞬間密閉的窒息感不言而喻。
而這一幕也是向死而生的主角獨秀,它關注了女主身上的更多細節:
呼吸節奏、密集的通訊話語佔滿觀眾耳朵,在渲染極度緊張感的同時看,也在愈發安靜、虛實相依的氛圍中釋放壓力。
四、實的部分,源於撞擊。
影片有兩處撞擊,一處是硬撞擊,一處是軟撞擊。
硬撞擊發生在衛星碎片與空間站之間。
這一幕具象化地呈現出那種零散的破碎,卻又不失綻放般的美感,反倒釋放出了支離破碎的精緻。
即便是破壞部分,但依舊抓人。
軟撞擊則要對準回歸地球的降落傘。
重力支撐著小艙隕落,紅白相間的降落傘擎天放大,這一幕和諧而又溫柔地呈現了理想化的落地之美。
當她的雙腳最終站立在地球的泥土之上,那一刻就不再是絕望的心灰意冷,而是劫後餘生的喜極而泣。
其實,上述的這一切,得歸功於影片背後的視效團隊:
1、所有的太空鏡頭都是CG製作的。
據悉,在這部電影中,60%的鏡頭畫面都採用CG技術進行製作,帶來至美感受的外太空其實都是CG的功勞。
其中,片中長達20分鐘的開場,使用電腦特效的程度堪比《阿凡達》。
整部電影中,只有空間站內的大部分戲份是在搭建的布景裡拍攝的,與真實生活有關係的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以及喬治·克魯尼的臉。
2、每一個鏡頭畫面都是基於現實。
據該片的特效總監透露,除了中國的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的建模細節大部分都是靠想像之外,電影裡的其他太空站和衛星等都經過了精準的建模。
3、以創作動畫片為方向、靈感。
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宣傳影片的過程中反覆提到,影片的製作過程中的重點之一就是以創作動畫片為靈感,讓電影向動畫片看齊。
劇組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確定燈光、拍攝角度以及動畫人物如何有效視覺化,最後才確定讓演員來試鏡。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各方面都發揮得極為優秀的電影:
故事劇情扣人心弦,電影節奏行雲流水,主題直白卻不落俗,主角演技在線,攝影和視效更是其加分項,美的不同力度分散於整部電影。
而其通過返航地球的逆旅,則是在向觀眾傳達:
回歸家與根基,是人類永恆的母題。
這或許就是電影名為《地心引力》的原因吧!
青石編輯部|董哥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