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神片不是蓋的,卡梅隆不是吹的
拋棄了好萊塢商業電影慣用的激烈衝突元素,以廣袤的太空為背景,用最簡單的故事情節講述了一個重生的故事,平平淡淡卻又扣人心弦。昨日,「大河電影口碑榜」的10位影迷在鄭州奧斯卡升龍國際影城觀看了當天公映的有著「年度太空神片」之稱的《地心引力》後,一致給予以上的評價。一向被觀眾吐槽的3D視效也成為該片的亮點,連詹姆斯·卡梅隆都對《地心引力》的3D技術褒獎有加,「《地心引力》令電影拍攝科技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在視效和3D科技方面也開創了先河,它完美地利用了CG和真人拍攝,毫無瑕疵」。該片最早是以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影片身份亮相,並迅速獲封「威尼斯史上最好的開幕片」,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更被預測「未來一年會拿獎拿到手軟」。
3D:讓觀眾有代入感
除了《阿凡達》、《雨果》、《皮娜》等經典3D電影,大多數3D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感覺是「悲劇」,但《地心引力》如果不採用3D的話,那真的就沒法看了。通過開篇一個順暢的長鏡頭,將太空行走、物體失重、衛星碎片撞擊等場景完美地呈現觀眾面前,帶領觀眾迅速從凡塵俗世拖入立體太空。
「觀眾的代入感」是導演阿方索·卡隆努力達到的境界,他說:「3D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觀眾有代入感,所以我想要更真實,於是不斷改進,再搭配聲效、畫面,觀眾會感覺身在其中,就像真的在外太空經歷了一場冒險。」
從觀影反應來看,導演的努力顯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影迷「廣角炸魚」說:「這片子也只有在電影院看才有效果,試想一下,開頭接近10分鐘的冗長對話,如果沒有3D吸引觀眾欣賞離地球600公裡美好外太空的場景,那是多麼無聊的開頭,如果在20英寸的顯示器面前看《地心引力》,恐怕熬不過開頭就會沉沉睡去。」
故事:簡單中蘊含著力量
《地心引力》的故事很簡單,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分別飾演了兩位太空人,在一次出艙執行任務時,遇到俄羅斯衛星碎片撞擊飛船,同伴喪生,兩個人在缺氧、失重和外界失去聯繫的狀況下,在外太空自救的故事。
該片是「科教片」還是「科幻片」?這是影迷興趣點之一,影迷「張薇薇」認為「這是一部太空二人轉。加上屍體扮演者,全片露臉的演員不超過5個,如果抽離僅有的一點故事性,這就是一部太空科教片」。但就是這僅有的一點故事性讓影迷「牧野」感到興奮,「在這裡我們聽不到《變形金剛》裡金屬撞擊的噪聲,也沒有科幻戰爭電影中一貫的戰爭場景,所有的故事都在一片寂靜中發生,但正是寂靜中兩位主演的對話凸顯了美國電影的一貫主流價值觀,那就是對家庭和孩子的熱愛。」
「重生」是《地心引力》的主題,桑德拉·布洛克遭遇衛星碎片撞擊,經歷一系列困難終於返回救生艙內,她脫去笨重的太空衣後,身體在空中飄浮,宛若一個胎兒在母親子宮的形狀,阿方索·卡隆將災難定義為「孕育」,當桑德拉·布洛克藉助「神舟」回到地球後,從水中遊到岸邊,一邊感受著地心引力的作用,小心翼翼地站立,並走向遠方,意為重生。
此時片名就凸顯出其深刻含義來,影迷「justamovie」表示:「《地心引力》的英文名為『Gravity』,意為『重力』,一個簡單的物理詞彙,但正是它賦予了物體重量,讓人有存在感,它讓人腳踏實地,不再迷失。」
專家挑刺
衛星碎片撞擊飛船?
影片中,主角遭遇的災難是由衛星碎片撞擊飛船引起的。這樣的情節讓觀眾很疑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表示,現實中這種情況從未發生。「太空中有很多空間碎片。現在,大家都有針對空間碎片的防護措施,一旦監測到大型的碎片,會立即採取措施避讓。即使現在經常有衛星被碎片擊中,但還沒發生過接連被撞毀的事故。」
飛船被毀,太空人「全屍」?
電影中,衛星碎片將美國的宇宙飛船撞穿,一個鏡頭掃過,飛船內飄浮著好幾具完整的屍體。這個情節立即被觀眾吐槽:「導演學過物理嗎?這怎麼可能呢!」張暘也覺得這個情節不妥:「太空中沒有空氣,沒有壓力。而飛船內有空氣,有壓力,飛船裡面的人的體內也有與之相當的壓力。一旦飛船被擊破,人體立即暴露在沒有壓力的太空中,這樣他們體內的壓力會爆發,很可能讓人體支離破碎。」 沈梅
大家來找中國符號!
天宮一號華麗現身
從外太空,到爬上俄國飛行器,再駕駛俄國飛行器,尋找中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最後成功登上中國神舟飛船,順利飛回地面,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新手太空人共經歷了三次拯救,並最終完成了從等待救贖到自我救贖的轉變,中國強大的航天科技成果也由此成為影片劇情的關鍵。
艙內生活用品
太空艙內出現的「中文字樣」的各種生活必需品也格外引人關注,比如「救生包」、「水壺」、「短波無線電接收」等字樣。
桌球和彌勒佛
除了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影片中還「閃現」了桌球、彌勒佛像等中國元素。阿方索·卡隆還透露,他還在飛船中放置了「回力」牌球鞋,可惜因為機位問題並未拍到,讓他十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