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東頭有個小孩兒,名叫電影。村西頭有個小孩兒,名叫航天。有一天,村東頭的電影往西走,村西頭的航天往東走。走著走著,他們相遇了……
科幻電影的發展史,其實也是電影故事和科學的交流史。作為一個龐大的科研機構,NASA深知熒幕形象的重要性——參與影視製作絕對可以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從《天地大碰撞》到《生活大爆炸》、從《阿波羅13號》到《哈勃望遠鏡(3D)》,獲得過NASA協助的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數以千計。作為幕後英雄,NASA對科幻電影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也正是如此我們才看到了那麼多絢爛多彩的太空電影。
NASA為好萊塢做的那些事兒
對於科幻電影,NASA的理論支持是最基本的,即導演、演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向NASA專家請教。NASA也會負責提供一些場地、道具、甚至演員(航天員邁克·馬西米諾曾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本色出演)等。除此之外,NASA對於科幻作品的協助不外乎三大方面:還原歷史、打造主角和執行拍攝。
首先,在還原歷史方面,最為經典的非《阿波羅13號》莫屬。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進程中,成功的喜悅從來就甩不開失敗的陰霾。為展現與好萊塢交流的誠意,NASA對諸如「挑戰者」號爆炸這樣悲劇主題的製作從未諱莫如深。1970年,阿波羅計劃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是NASA歷史上最著名的失敗案例之一。1995年,電影《阿波羅13號》將這一歷史搬上了大熒幕。由於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NASA對影片的支持力度也是其他電影不能比擬的。
為確保失重效果足夠逼真,NASA為攝製組提供了一架貨真價實的零重力飛機,該飛機以拋物線方式反覆飛行,每一次飛行可幫攝製組獲得約23秒失重效果。此外,影片中主演湯姆·漢克斯的太空頭盔與背包、出現過的一臺履帶牽引裝置也都是NASA當年在服役的真貨。NASA還提供了當年的各種資料和實況錄音,電影經典臺詞「休斯頓,我們遇到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就是根據錄音而來。電影首映後,有觀眾表示,要是沒有這部電影,「阿波羅」13號的回憶可能早就消失在「挑戰者」號的陰影裡了。
除了幫助電影還原航天史實,NASA對於電影主角的打造也可謂瀝盡了心血。在迪士尼拍攝動畫電影《瓦力》時,為使機器人外形和內部構造有機結合,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帶著團隊專程拜訪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包括「鳳凰」號火星探測器設計者在內的眾多工程師都給出了意見,「就是幫助他們弄清楚機器人到底能做到什麼份上」。在NASA展示的所有機器人模型中,一個用於空間探測的機器人格外吸引電影製作團隊注意,最終成為了瓦力的「原型」之一。事實證明,雖然導演的初衷並不是設計一個和火星漫遊者一樣的著陸器,但NASA的確幫他們設計出了一個更真實可信的機器人瓦力。影片上映後,噴氣推進實驗室「驅動和機器人系統」部門負責人理察·沃普說:「看了影片之後你才知道他們(斯坦頓)到底從實驗室帶走了什麼點子。當我看到那些相似點的時候真的太有趣了!」影片大獲成功後,NASA陸續推出以瓦力為主角的在線教育項目,專門介紹現代機器人工業的發展和未來。
在與好萊塢的合作中,歷來都是由NASA當老師,電影人做學生,而《哈勃望遠鏡3D》完全改變了這個套路——由導演指導航天員親自拍攝太空中進行修復和保養工作的畫面。為真實再現宇宙空間場景和航天員的工作,NASA將一臺IMAX攝像機送上了天。雖然類似的攝像機和攝像手段早在2002年電影《空間站》中用過一次,但這道工序並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為防止宇宙射線給攝像機運作帶來不利影響,這臺攝像機經過了大量改裝,雖然內置長達1英裡(約1609米)的膠片,但實際拍攝時長不過8分30秒,這對執機拍攝的航天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導演託尼·梅耶斯在NASA中性浮力實驗室對負責拍攝的航天員進行了長達8個月特訓,託尼鼓勵他們:「到了太空你們就是導演,就算旁邊有外星人飛過來了,拍不拍也取決於你。」《哈勃望遠鏡3D》的成功也給諾蘭的《星際穿越》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諾蘭曾表示,「為創製《星際穿越》,我曾經仔細研究了託尼的片子,他們把一臺拍攝效果符合電影製作標準的攝像機放上太空,這是一個被世人大大低估了的成就。」
臺前幕後的NASA身影
其實,對於太空電影而言,真正把科學家從幕後扯向臺前的是公映之後,影迷對片中細節的吐槽。電影《銀河護衛隊》中,星爵飄出飛船去救戈莫拉是被詬病最多的一幕。現實中一個航天員出艙行走是必須全面武裝的,而星爵在太空乾脆摘下了面具,之後還瞬間滿血復活?導演詹姆斯·古恩在回復粉絲質疑時說:星爵救人一段的描繪是基本符合科學常識的。拍攝期間,他特地向一位NASA科學家諮詢過,明確了人類確實可以在太空中無保護狀態下堅持10秒鐘左右。當然,由於電影要追求衝擊力,救人一段可能顯得拖沓了一些。
相比而言,《地心引力》可能是為數不多的、NASA主要以「馬後炮」形式出現的作品。導演阿方索·卡隆曾直言不諱:「我覺得NASA不會喜歡我拍的東西……我們一開始就主動與NASA建立了聯繫,但他們的態度很明確,如果電影中包含了在太空中死人的情節,他們就不會參與。」電影上映後,NASA航天員們的觀點成了一大焦點。他們除了對影片中失重狀態的質感讚不絕口、對電影不忘提及NASA正在進行的航天試驗心懷感激外,還或多或少會揭揭電影的短,指出那些讓專業人士會心一笑的錯誤。可以說《地心引力》引發的「專家研討會」風潮比《星際穿越》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NASA航天員從太空發來賀電視頻、祝賀《地心引力》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時。單就一部電影而言,NASA是否參與製作對觀眾而言可能無足輕重,但通過觀後感互動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科學和科幻的異同,NASA和《地心引力》算是做到了前無古人。
當然,NASA的身影從不僅僅堙沒於幕後。大熒幕上,當人類危機來自太空時,NASA總會扛起拯救世界的重任。對於一個真實存在的科研組織來說,這是一種讚譽。
在觀看影視作品時,不難發現許多電影中都會對NASA「指名道姓」。對這些作品來說,NASA能夠點頭同意實名出鏡已經是一種莫大的支持。不過,NASA雖然願意與好萊塢合作,但也會考慮電影上映後對自己的影響。所以當麥可·貝告訴NASA,電影《絕世天劫》(講述一顆巨大的行星即將撞擊地球,NASA為拯救世界,決定在行星上植入一枚核彈將其炸毀)的故事多麼多麼具有愛國情懷之後,他幾乎得到了NASA可以提供的一切幫助。影片中,演員們所穿的航天服並非臨時製作的「A貨」,而是如假包換的NASA正品航天服,這也是科幻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電影中多個段落都是在NASA實地取景,包括飛船發射臺、航天員零重力訓練池等。整部電影拍攝下來,劇組接觸到的所有設備,包括一個真的石油鑽頭和一架太空梭,總價值190億美元。然而,影片並沒有掀起什麼觀影狂潮。上映之後,遺憾的NASA決定將《絕世天劫》拿來作為管理人員培訓課程的作業——新上崗的管理人員需要從《絕世天劫》中儘可能多地找出操作錯誤——據稱,已經找到了至少168處。
幻想是野馬,科學是韁繩
在電影世界裡,科學和幻想的關係顯得比較複雜——既要讓普羅大眾買帳、又不能沒頭沒腦地瞎編。當電影基調被定性為科幻時,它的故事發展、人物設定就必須遵循科學的世界觀,幻想再神奇,科學的主線也不能丟。然而,科學的條條框框太多,電影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地解釋一切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導演多數考慮的是要用什麼樣的視角來解釋他的電影,而NASA的原則只能是允許電影人在科學世界觀的領導下進行情景創作。
一部科幻電影,科學和幻想的戲份誰更重,則決定了作品的性質。當作品偏重科學概念時,想像相對合理、克制,看上去也會有較強的現實感,因此被稱為「硬科幻」。反之,一些不太把嚴謹放心上,故事好看就萬事大吉的電影被歸為「軟科幻」。一部科幻電影的「硬度」越高,NASA這樣的專業科研機構的「存在感」也就越強。就電影《星際穿越》、《地心引力》以及《2001太空漫遊》而言,都是以太空為背景,NASA的確幫助電影確立了一種經得起推敲的科學權威,讓電影足夠「硬」,但無法告訴導演應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事實上,NASA自己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幻想再嚴謹,電影和科學的結合也會有界限。NASA影視媒體部門的負責人烏爾裡希表示:「NASA尊重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哪怕故事情節和科學真實有所衝突,我們不會吹毛求疵、不依不饒,畢竟電影不是科學家的實驗室。」
然而,儘管NASA尊重藝術的獨立性,但他們同樣對藝術有所顧慮。科幻電影就是科幻電影,科幻與現實總是存在時間差。NASA討厭影片宣傳時,不停地嚷嚷自己是有多麼真實,尤其是當NASA有所參與時,因為NASA認為,這樣容易誤導觀眾。2011年,電影《阿波羅18號》上映,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真實」存在的「阿波羅」18號任務。由於片方韋恩斯坦公司不斷強調影片的「紀實性」,甚至利用UFO研究員斯坦頓·弗裡德曼進行宣傳,使得不少影迷紛紛信以為真。NASA發言人曾不止一次充滿擔憂地表示,希望觀眾不要真的把電影當真。「正如我們所知道,這部電影就是科幻作品。我們只參與了影片極小部分的製作,甚至都沒有看過影片的初剪。片方把『阿波羅』18號描繪成真的任務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其實,NASA對太空電影的協助,也可以看做科學界對電影產業的報答。很多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都曾表示,自己之所以邁入科學的大門,還要感謝科幻電影的啟蒙。在NASA,《星球大戰》和《2001太空漫遊》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兩部電影。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當NASA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好萊塢也懂得投桃報李。2009年,為紀念「阿波羅」登月40周年,NASA推出了修復版的「登月電視直播錄像」,完成修復工作的是專門幫助好萊塢修復影視資料的洛瑞數碼技術公司。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上一共停留3個半小時,影像經過處理後,其中15個重要的登月瞬間被更加清晰地保留了下來。
隨著科學技術在不同領域的相互滲透,NASA的參與熱情和關注方向也漸漸擴展到其他影視題材,這其中就包括對動畫領域的技術支持。為了追求出色的效果和細膩的質感,好萊塢電影的動畫製作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為很多曾經供職於NASA的高端人才提供了新的「就業機遇」——參與動畫開發。《馴龍高手2》中冰冷的龍「焰」、《功夫熊貓》裡加農炮的火焰效果、《守護者聯盟》傑克的冰霜等效果的製作,都是出自NASA前科技人員之手。NASA和好萊塢這樣彼此依託的關係其實並不難理解,無論是通過攝像機還是望遠鏡,我們仰望的其實都是同一片星空。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