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層大氣:天宮一號命運的幕後推手

2020-12-03 閃電新聞

德國弗勞恩霍夫高頻物理及雷達技術研究所拍攝的天宮一號墜落前畫面 | 圖源:Fraunhofer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中國航天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全面完成使命任務兩年後,再入大氣層,幻化成一道絢爛,散落在了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最後的幾個月裡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呢?

撰文 | 林厚源

熱層大氣

地表上空大約80到800千米的大氣層被稱為熱層大氣(thermosphere),在這裡有美麗的極光,也有自由奔放的低軌道太空飛行器。

圖1 地球大氣層分布示意圖 圖源 | liberaldictionary

熱層大氣的大氣密度非常低,如太空飛行器常在的350km軌道高度,大氣密度大約在10-11~10-12kg/m3量級,比地面小了十幾個數量級。在這種密度下,大氣已經不再被當作流體,而可以當作一群自由的分子——自由分子流(free molecular flow)。

被低估了的影響

然而,對於航天活動來說,這些稀疏的氣體分子不可被忽視。他們的數量仍然很龐大,每秒大約會有1020個氣體分子撞上高速運動中的太空飛行器,降低太空飛行器的運動速度從而影響它的軌道。天宮一號就是這樣被氣體分子給撞到地上來的。

圖2 天宮一號在2016年結束任務之後的平均軌道高度變化圖

實際上,熱層大氣對太空飛行器軌道影響的計算非常複雜,甚至於它在大學考試的考題中都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經典的大氣阻力公式如下:

可以看到它主要與阻力係數Cd、迎風投影面積A、太空飛行器速度v和大氣密度ρ相關。雖然熱層大氣的阻力作用廣為人知,但其實可能還是被低估了。

天宮一號「遭遇」了什麼?

2017年底,科學家們預測退休的天宮一號即將返回大氣層。這個事情在當時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畢竟一個幾噸重的東西從天上掉下來,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因此,科學家們開始對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刻、位置、再入過程是否解體等數據進行測定和估算,其中它的軌道和姿態是被重點監測的參數。

在對天宮一號姿態監測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它姿態變得不穩定,而且開始旋轉了。後續的監測進一步發現,天宮一號的轉動周期在3個月裡從400秒降低到了250秒,它居然在加速旋轉!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就像一個陀螺扔到天上它越轉越快了,一架直升機擺在廣場它自己起飛了!

圖3 天宮一號的旋轉

這裡不是《走近科學》,一切都得有合理的解釋。於是,有科學家盯著天宮一號的旋轉狀態的動圖,開了個腦洞:已知大氣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那麼撞擊天宮一號靠近地球一端的大氣分子數量,會略微大於遠端的數量,因此,近端受力會大於遠端,從而產生與自旋方向相同的力矩,導致旋轉加速。

圖4 姑且稱為分子撞擊差異說

巧合還是必然?

這粗聽起來不太靠譜,就像我去青海出現了高原反應時,有人告訴我趕緊趴在地上就可以吸到更多的氧氣。WHAT?!

但是,還真有科學家去分析了一下。他們用高層大氣密度模型算出天宮一號所在位置的密度梯度(即遠近端密度差),然後與天宮一號的轉速進行了比對,發現二者有很強的相關性。

圖5 轉速(黑)與大氣密度梯度(紅)關係

從上圖還可以估計這個力矩的量級。從2017年12月1日到2018年2月1日,轉速增加約0.2°/s,結合轉動慣量則可估算得角動量的變化率ΔH /Δt ~ 5×10-6 kg·m2/s2

再利用前文的經典大氣阻力公式,取阻力係數Cd ~ 2,衛星迎風投影面積為A ~ 10 m2,衛星速度v ~ 8×103 m/s,密度梯度取2018年1月1日附近的值dρ ~ 3×10-16 kg/m4,可求得間隔L ~ 5 m處作用力的差值ΔF產生的力矩T ~ LΔF ~ 5×10-6 kg·m2/s2

天吶,居然能湊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數字!這個近10噸重的大傢伙,竟然真的是因為腳上比頭上多撞上了一些氣體分子導致它越轉越快!隱藏的幕後推手終於被發現了?

沒那麼簡單

當然,沒那麼簡單。比如,熱層大氣密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地球的周日變化、季節變化以及太空飛行器所處的空間位置等因素而變化,同時也會因太陽輻射和地磁場擾動變化以及低層大氣波動而發生劇烈變化。

目前,通過數值仿真計算去完整揭開這位幕後推手的「作案」手法並不順利,其中涉及到很多模型參數,已不單單是天體力學的研究範圍,還涉及空氣動力學、分子熱力學和高層大氣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需要多領域的科學家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

林厚源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主編:毛瑞青

輪值主編:朱聽雷

編輯:王科超、高娜

相關焦點

  • 「天宮一號」踏上歸途,那些憂慮不值一提
    近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這件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功勳卓著的太空飛行器預計在4月2日前後投入地球大氣懷抱,最後一次燃燒自己。  有意思的是,國外的一些航天機構和網站,以及大小媒體似乎對「天宮一號」投來格外的關注——機構頻頻給出墜落大氣時間的預測,而在一些外媒的報導中則多次出現out-of-control(失控)、danger(危險)、risk(風險)、crush(墜毀)等字眼,有的甚至如臨大敵。那麼,「天宮」一號到底什麼時候進入大氣?我們究竟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  「天宮一號」是否會失控?
  • 天宮一號:控制中的「墜毀」
    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神舟十號成功自動對接。結束了神舟十號任務以後,天宮一號的所有目標就已全部達成,沒有進一步的安排,這也符合它預先設計的僅兩年的壽命(2013年底結束)。但是天宮一號超期服役到了2016年3月才正式宣布中斷數據連接。天宮一號將會逐漸墜回地球。
  • 中國天宮一號命運曝光 西方這一揣測面目醜陋
    據報導,在此之前,西方媒體擔心,天宮一號太空飛行器已經失去了控制,而且在落入地球的過程中將釋放大量有害的燃料和有毒物質。航天專家表示,天宮一號的燃料和世界其他太空飛行器類似,即便有少量燃料殘餘基本也將在大氣層燒盡,不會對地面人口密集區域造成任何威脅。
  • 天宮一號墜入南太偏僻海域 長眠「太空飛行器公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終結了幾周來部分外媒圍繞天宮一號命運的喧囂,這些媒體擔憂的、甚至是渲染的「失控太空飛行器威脅地球」的場景並沒有出現。西方權威科學家表示,天宮一號落在有「太空飛行器公墓」之稱的南太平洋的一塊水域,那裡是經常落入太空殘骸的區域。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消息公布後,很多外媒進行了報導。
  • 天宮一號墜落!歡迎回家!
    天宮一號是做什麼的?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重8.5噸,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設計壽命兩年。在預定壽命完成後,為進一步檢驗飛船長期在軌運行與測控能力,天宮一號繼續超期服役,一直到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 「天宮一號」發射有哪些物理知識點?
    近期,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發射升空成為熱點。實現中國太空飛行器空間對接技術。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對「天宮一號」的發射,必將會成為明天中考的最新熱點考點之一。下面,整理了相關的三個考點可能會涉及到的角度,供大家學習。   1、天宮一號的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大還是小?
  • 天宮一號墜落了,但具體在哪兒?
    天宮一號,終於永別了——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8:15再入大氣層,之後殘骸墜落南太平洋中部海域。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2011年11月1日清晨5時58分,天宮一號升空32天之後。    大漠秋霜,疾風勁草。神舟八號揮別漠北戈壁的金色胡楊,踏上了與天宮一號相約相會的浪漫之旅。    按照計劃,神舟八號升空2天後,於11月3日1時36分,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雖然NO在地球熱層大氣組成成分中僅佔有很少比例,但是其在5.3微米波段的紅外輻射卻是熱層大氣中紅外輻射冷卻的一個重要過程。該過程在中高層大氣紅外輻射能量收支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熱層的風暴期間,NO的紅外輻射冷卻過程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大氣的熱結構,表現出很強的太陽地球空間耦合特性。
  • 專家解讀:天宮二號為何比天宮一號「飛得更高」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趙竹青)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今晚22時04分成功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和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飛得更高」,這是為什麼呢?
  • 天宮一號完美回家 殘骸墜入南太平洋
    專家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堪稱「完美」,落區也正處於太空飛行器扎堆墜入的太平洋「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經計算預測,8噸左右的天宮一號,或將產生1-1.5噸左右的殘骸墜入大洋。落區位於「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一號殘骸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待見藍天「宮舟吻」  「大國秘而不宣的一項核心技術」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也就是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揮別漠北戈壁,踏上了與天宮一號約會的浪漫之旅。  按計劃,神舟八號升空兩天後,即11月3日,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 2018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科技常識:「天宮一號」踏上歸途
    下面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網就給大家附上「天宮一號」踏上歸途的相關常識積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這件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功勳卓著的太空飛行器預計在4月2日前後投入地球大氣懷抱,最後一次燃燒自己。
  • 剛剛,「天宮一號」墜毀!炸在了外國媒體臉上!
    怎麼說得跟小行星撞地球一樣我們的天宮一號有這麼危險嗎?中國航天機構失去對天宮一號對控制目前,天宮一號正在垂直砸向地球澳大利亞處於危險區域下面是外國以及某些海峽對岸的媒體關於天宮一號的恐怖新聞大集合請看他們的表演:
  •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被稱為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基礎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兩者外形完全相同,但卻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天宮一號主要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實驗任務,而天宮二號則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要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第一次試驗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等重要的科學實驗。
  • 專家:「天宮一號」肯定不會失控撞地球
    東方網9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美國失控「高層大氣研究衛星」在製造了一片恐慌之後,終於墜入地球,殘片落在加拿大小鎮上。隨之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越來越多的報廢衛星形成的太空垃圾,已經侵害人類的安全。
  • 【科普秀】天宮一號絢爛謝幕 關於天宮一號的精彩瞬間
    千龍網綜合報導 剛剛,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完成最後的「謝幕」再見,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天宮一號」設計壽命為兩年,實際在軌工作四年半,超期服役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及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取得豐碩成果,為我國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名副其實的「大功臣」。圓滿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這幾天就將返回地球懷抱。在它「謝幕」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它所走過的輝煌。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球?別扯了……
    朱樅鵬日前表示,我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預計在今年上半年讓它墜落。其墜入大氣層後就會燒毀,剩餘殘骸將落入指定海域,不會危害地面。 天宮一號運行狀態仍在定期更新 在張曉光的協助下,聶海勝順利開啟並進入天宮一號艙門 實際上,天宮一號失控的說法毫無依據
  • 「天宮一號」到底是墜毀、回家、還是再見?
    自2016年起我國中止數據連接後,天宮一號進入最終返回地球階段,預計將在2018年3月底前後返回地球 。(圖片來自https://Space-track.org)而對包括天宮一號在內的位於200~600千米高度的太空飛行器,都會受到地球稀薄大氣的影響而緩慢墜回地球。歷史上,美國的太空梭可以主動移除太空垃圾,但也只在1984年回收兩顆入軌失敗的昂貴通信衛星的任務中展示過,成本實在太高!
  • 中國官方: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最近,有關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即將墜毀的消息非常多,現在官方終於發聲了!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其中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