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利用TIMED大氣觀測衛星上搭載的寬帶輻射計(SABER)所探測的全球一氧化氮(NO)紅外輻射通量數據(時間:2002年至2017年,高度:100km至280km),系統分析了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熱層NO紅外輻射通量全球分布和時空變化的影響。

  雖然NO在地球熱層大氣組成成分中僅佔有很少比例,但是其在5.3微米波段的紅外輻射卻是熱層大氣中紅外輻射冷卻的一個重要過程。該過程在中高層大氣紅外輻射能量收支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熱層的風暴期間,NO的紅外輻射冷卻過程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大氣的熱結構,表現出很強的太陽地球空間耦合特性。中高層大氣的能量平衡和熱結構主要受太陽活動循環周期的控制,太陽輻射提供了熱層大氣系統各種動態過程的外部強迫動力過程,因此熱層大氣中NO輻射通量變化主要是受到太陽活動影響。NO紅外輻射是地球上空的重要「保溫被子」,是高層大氣狀態和空間環境的重要物理參量,而熱層也是低軌道衛星所在的臨近空間。因此,高層大氣成分和輻射分布的研究已是業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此外,太陽11年周期性活動對熱層空間環境的大氣物理、化學以及傳輸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系統研究地球熱層NO紅外輻射通量的全球分布以及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其空間分布的長期影響對進一步認識高層大氣空間環境有著重要意義,對確定高空大氣的動力學和能量收支以及低軌道衛星的臨近空間環境評估也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從大量的統計數據中發現,熱層NO冷卻率在100km至225km高度間和太陽11年周期變化一致;地球的地磁活動對100km至190km高度的NO冷卻率有顯著影響。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NO輻射量的影響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在同一高度層太陽活動對NO冷卻率的影響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少,而地磁活動對NO冷卻率的影響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於受兩個因素影響的NO輻射通量隨著緯度的增加呈現正反兩方面的相關效應,地球熱層中的NO冷卻率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了「相對均勻」的影響。該研究首次獲得了地球熱層NO冷卻率對太陽活動以及地磁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高度和緯度的空間分布規律,發現了熱層區域的NO紅外輻射通量和能量的動態平衡也具有11年周期性的變化規律,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變化相一致。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熱層NO紅外輻射量的全球分布和時空變化,以及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其變化的影響。(a),熱層大氣的NO紅外輻射量的年際相對變化;(b),在175km高度層的NO紅外輻射量和太陽活動指數的年際變化;(c),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太陽循環周期的依賴性分析;(d),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地磁活動的依賴性分析;(e),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太陽活動響應大小的空間緯度分布;(f),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地磁活動響應大小的空間緯度分布。

  近日,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利用TIMED大氣觀測衛星上搭載的寬帶輻射計(SABER)所探測的全球一氧化氮(NO)紅外輻射通量數據(時間:2002年至2017年,高度:100km至280km),系統分析了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熱層NO紅外輻射通量全球分布和時空變化的影響。
  雖然NO在地球熱層大氣組成成分中僅佔有很少比例,但是其在5.3微米波段的紅外輻射卻是熱層大氣中紅外輻射冷卻的一個重要過程。該過程在中高層大氣紅外輻射能量收支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熱層的風暴期間,NO的紅外輻射冷卻過程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大氣的熱結構,表現出很強的太陽地球空間耦合特性。中高層大氣的能量平衡和熱結構主要受太陽活動循環周期的控制,太陽輻射提供了熱層大氣系統各種動態過程的外部強迫動力過程,因此熱層大氣中NO輻射通量變化主要是受到太陽活動影響。NO紅外輻射是地球上空的重要「保溫被子」,是高層大氣狀態和空間環境的重要物理參量,而熱層也是低軌道衛星所在的臨近空間。因此,高層大氣成分和輻射分布的研究已是業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此外,太陽11年周期性活動對熱層空間環境的大氣物理、化學以及傳輸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系統研究地球熱層NO紅外輻射通量的全球分布以及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其空間分布的長期影響對進一步認識高層大氣空間環境有著重要意義,對確定高空大氣的動力學和能量收支以及低軌道衛星的臨近空間環境評估也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從大量的統計數據中發現,熱層NO冷卻率在100km至225km高度間和太陽11年周期變化一致;地球的地磁活動對100km至190km高度的NO冷卻率有顯著影響。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NO輻射量的影響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在同一高度層太陽活動對NO冷卻率的影響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少,而地磁活動對NO冷卻率的影響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於受兩個因素影響的NO輻射通量隨著緯度的增加呈現正反兩方面的相關效應,地球熱層中的NO冷卻率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了「相對均勻」的影響。該研究首次獲得了地球熱層NO冷卻率對太陽活動以及地磁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高度和緯度的空間分布規律,發現了熱層區域的NO紅外輻射通量和能量的動態平衡也具有11年周期性的變化規律,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變化相一致。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熱層NO紅外輻射量的全球分布和時空變化,以及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其變化的影響。(a),熱層大氣的NO紅外輻射量的年際相對變化;(b),在175km高度層的NO紅外輻射量和太陽活動指數的年際變化;(c),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太陽循環周期的依賴性分析;(d),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地磁活動的依賴性分析;(e),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太陽活動響應大小的空間緯度分布;(f),熱層NO紅外輻射量對地磁活動響應大小的空間緯度分布。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農田活性氮氧化物交換通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謝品華課題組在農田HONO和NOx交換通量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HONO作為OH自由基的前體物,在大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其對臭氧和光化學煙霧形成的促進作用而引起關注。
  • 合肥研究院獲得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
    該研究對認識太陽活動對地球上層大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建立和檢驗全球的中高層大氣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  地球從地表向外,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等。中間層位於50公裡到85公裡左右的高度範圍。
  •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該項研究成果可望在開關器件、紅外防偽和紅外隱身等方面獲得應用。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
  • 合肥研究院細胞質輻射誘導的旁效應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輻射生物醫學研究室在細胞質輻射誘導的旁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放療長期生存者中,照射區域外原發性輻射誘導二次癌症的發生,是生存者的健康大敵。輻射旁效應被認為與二次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細胞核和細胞質均是輻射旁效應產生的重要靶位點。但長期以來,在誘導輻射旁效應方面,細胞核與細胞質間的關係一直缺乏定論。輻射生物學家猜測,細胞質需要通過細胞核才能誘導旁效應,但因缺乏實驗數據,難以證實。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忠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細胞及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
  • 熱層大氣:天宮一號命運的幕後推手
    撰文 | 林厚源熱層大氣地表上空大約80到800千米的大氣層被稱為熱層大氣(thermosphere),在這裡有美麗的極光,也有自由奔放的低軌道太空飛行器圖1 地球大氣層分布示意圖 圖源 | liberaldictionary熱層大氣的大氣密度非常低,如太空飛行器常在的350km軌道高度,大氣密度大約在10-11~10-12kg/m3量級,比地面小了十幾個數量級。
  •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2018-09-1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人利用衛星長期觀測數據分析了臨近空間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重點研究了中間層頂臭氧的長期變化與太陽輻射、氧原子、氫原子和溫度等大氣參數長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JGR-Space Physics)上。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2014年大氣輻射和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國際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9月10至12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承辦的大氣輻射和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2014年國際研討會在合肥召開。本次研討會是2014年大氣輻射網(SKYNET)和第9屆亞洲雷射雷達觀測網(Asian lidar Network)聯席研討會,會議旨在通過地基網絡化大氣觀測,結合主被動多種遙感手段,對大氣氣溶膠-雲-輻射及其相互作用這一熱點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為區域及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尋求預防和治理對策。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合肥研究院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熱電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熱電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6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提升有序
  • 地球大氣有個熱層,溫度高達千餘攝氏度,太空飛行器經過為啥沒燒毀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地面附近的溫度較高,越往上空氣溫越冷,然而在地球大氣層中間層的上方卻有一個熱層存在,那裡的氣溫從內向外逐步上升,最高時甚至可達1250℃左右,但是這裡的溫度卻又能凍死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非金屬基癌症診療試劑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林文楚等在非金屬癌症診療一體化試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一步溶劑熱法原位製備出多功能二元複合物癌症診療劑——石墨烯氮化碳量子點嵌入的碳納米片(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quantum dots embedded in carbon nanosheets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團隊在《光學學報》上發表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環境光譜學監測是環境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光學中的吸收、發射、散射以及大氣輻射傳輸等方法,通過建立特徵因子指紋光譜資料庫和定量解析算法,獲取痕量氣體的特性,可用於空氣品質、固定和流動汙染源自動監測,具有實時、動態、快速、非接觸遙測、遙測、監測範圍廣、成本低等優勢,是當今國際環境監測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技術。
  • 利用微納衛星探測熱層大氣密度
    圖1 大氣層的結構 熱層大氣密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地球自轉公轉帶來的季節變化和周日變化以及太空飛行器所在位置等因素而變化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