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於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範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
-
黑碳氣溶膠及二氧化碳增加亞洲季風區降水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小寧等利用降水變化的驅動和響應模式比對計劃(PDRMIP)框架下的9個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試驗結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氣溶膠和2倍二氧化碳對亞洲夏季風和降水的影響,對比分析了黑碳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區域氣候環境效應的異同
-
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和物理學》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黑碳的農業與生活源排放對東亞氣候、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其氣候-健康效益評估」項目團隊揭示了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傳輸影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通過對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設置的5個黑碳氣溶膠觀測站的同步在線觀測數據的研究表明:汙染天氣條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使得大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吸收係數分別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來源於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濃度在逐漸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區,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呈上升趨勢。
-
大氣汙染物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玉柱博士與瑞士ETH/Paul Scherrer Institute實驗室的Thomas Gerber博士、Gregor Knopp博士在大氣揮發性有機物的光化學動力學的合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 6月1日,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報告會後,劉文清陪同唐孝炎一行參觀了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建國、安徽光機所副所長謝品華分別詳細介紹了安徽光機所系列環境光學監測技術在我國大氣環境領域的相關研究工作和推廣應用情況,唐孝炎對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唐孝炎是我國著名環境科學專家,現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廣海課題組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測薄膜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件。
-
珠峰地區硫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其它硫酸鹽(如陸源礦物粉塵中硫酸鹽和對流層中產生的次生硫酸鹽)一般為硫同位素正常,即Δ33S=0。這種獨特的硫同位素指紋特徵被用於重建過去大型火山爆發或厄爾尼諾事件中大氣硫的來源及其化學過程的變化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第三極)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黑碳氣溶膠等)含量增加,對區域氣候帶來了影響,並加速了冰川和積雪的消融,從而影響到亞洲區域的水資源供給。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4 星期三
科研進展1、北京基因組所等合作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4、近代物理所發現電離輻射引起核內染色質結構調控證據5、上海光機所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6、上海光機所在氧化銦錫薄膜雷射退火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北京PM1.0來源取得新進展
城市地區有機和黑碳氣溶膠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全球變化、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焦點。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相變溫度過高、可見光透過率低和對紅外光的調控幅度小是制約二氧化釩實用化的三個關鍵因素。
-
合肥研究院農田活性氮氧化物交換通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謝品華課題組在農田HONO和NOx交換通量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HONO作為OH自由基的前體物,在大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其對臭氧和光化學煙霧形成的促進作用而引起關注。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帶領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帶領的課題組合作,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Kernel Tuning and Nonuniform Influence o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Gaps of Bimetal Nanoclusters
-
合肥研究院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文清團隊在《光學學報》上發表創刊四十周年特邀綜述,全面解析環境監測領域中光譜學的技術進展。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於光本質認識的提髙和深化,光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雷射器的發明和雷射技術的應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提髙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環境汙染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提升,開始採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特別是光學技術研究一些環境物理化學現象和過程,逐漸發展了現代的環境光譜學。
-
合肥研究院在銅銻合金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曉英課題組在Cu3SbSe4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協同調控功率因子和導熱性,提高銅銻合金的熱電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erials Today Energy上。
-
【論文推薦】「兩湖盆地」秋季黑碳氣溶膠的分布及來源特徵
摘要:應用耦合了黑碳(Black Carbon,BC)區域源追蹤方法的中尺度天氣-化學模式(WRF-Chem),對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南湖北盆地(以下簡稱兩湖盆地)秋季(2015年10月)黑碳的分布、區域來源和日變化特徵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由於兩湖盆地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風場條件下,本地源和外來源對兩湖盆地BC的貢獻佔比變化較大。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結果分別發表在ACS Appl.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