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獲得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合肥研究院獲得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
的響應係數及經緯度分布規律

2016-08-18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在全球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響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這與太陽活動周期11年相一致。該研究對認識太陽活動對地球上層大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建立和檢驗全球的中高層大氣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

  地球從地表向外,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等。中間層位於50公裡到85公裡左右的高度範圍。中間層大氣的熱結構和能量平衡主要受到太陽輻射的控制,溫度是描述中間層大氣狀態和擾動的關鍵物理參量,而中間層頂是中高層大氣中較敏感活躍的區域,是地球大氣中最冷的區域,是低層大氣和高層大氣中物質傳輸、物理化學反應及能量交換等複雜動態過程的必經區域,所以中間層頂是中高層大氣研究中關注度極高的部分。

  太陽11年周期性活動對中間層頂區域大氣物理、化學以及傳輸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課題組唐超禮等利用2001年12月發射的TIMED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Dynamics)衛星上搭載的SABER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觀測儀所探測的全球溫度廓線數據(2002-2015),系統地分析了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響應的分布,首次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的規律。

  目前可查資料顯示,僅有通過局部範圍內的遙感(如雷射雷達)觀測數據獲得一定區域的中間層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科研人員運用長期衛星觀測數據,首次獲得了全球範圍內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該工作將為全球氣候的長期變化規律分析、建立和驗證全球中高層大氣模式等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此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高技術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中間層頂溫度(Temperature of Cold-Point Mesopause: T-CPM)對太陽活動的響應。(a) 中間層頂溫度和太陽活動指數(F10.7)年平均值序列的散點分布(2002-2015);(b) 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緯度分布;(c)中間層頂溫度14年(2002-2015)平均值的空間分布;(d)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空間分布。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在全球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響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這與太陽活動周期11年相一致。該研究對認識太陽活動對地球上層大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建立和檢驗全球的中高層大氣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
  地球從地表向外,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等。中間層位於50公裡到85公裡左右的高度範圍。中間層大氣的熱結構和能量平衡主要受到太陽輻射的控制,溫度是描述中間層大氣狀態和擾動的關鍵物理參量,而中間層頂是中高層大氣中較敏感活躍的區域,是地球大氣中最冷的區域,是低層大氣和高層大氣中物質傳輸、物理化學反應及能量交換等複雜動態過程的必經區域,所以中間層頂是中高層大氣研究中關注度極高的部分。
  太陽11年周期性活動對中間層頂區域大氣物理、化學以及傳輸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課題組唐超禮等利用2001年12月發射的TIMED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Dynamics)衛星上搭載的SABER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觀測儀所探測的全球溫度廓線數據(2002-2015),系統地分析了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響應的分布,首次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的規律。
  目前可查資料顯示,僅有通過局部範圍內的遙感(如雷射雷達)觀測數據獲得一定區域的中間層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科研人員運用長期衛星觀測數據,首次獲得了全球範圍內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該工作將為全球氣候的長期變化規律分析、建立和驗證全球中高層大氣模式等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此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高技術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中間層頂溫度(Temperature of Cold-Point Mesopause: T-CPM)對太陽活動的響應。(a) 中間層頂溫度和太陽活動指數(F10.7)年平均值序列的散點分布(2002-2015);(b) 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緯度分布;(c)中間層頂溫度14年(2002-2015)平均值的空間分布;(d)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空間分布。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2018-09-1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人利用衛星長期觀測數據分析了臨近空間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重點研究了中間層頂臭氧的長期變化與太陽輻射、氧原子、氫原子和溫度等大氣參數長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JGR-Space Physics)上。
  • 我國學者發現地球大氣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新華社合肥9月26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唐超禮博士等人,近期利用衛星觀測數據分析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發現在距地表95公裡左右高度的中間層頂大氣中,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日前美國地球物理協會學術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科學網—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近日,中科院安徽光機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唐超禮博士等人利用衛星長期觀測數據,分析了臨近空間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重點研究了中間層頂臭氧的長期變化與太陽輻射、氧原子、氫原子和溫度等大氣參數長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
  •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
    2019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與安徽省在合肥市舉行院省合作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出席並講話。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主持會議。
  • 合肥研究院等獲得形貌和結構可控的新型分級結構亞微米球
    合肥研究院等獲得形貌和結構可控的新型分級結構亞微米球 2015-10-08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所新能源中心研究員胡林華課題組和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戴松元團隊合作
  •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合肥經開區委派分管副主任兼任清華合肥研究院副院長。3、經費來源及使用。研究院基建總投資約4.5億元,由合肥經開區負責建設並交清華合肥院無償使用。(平臺情況附後)五、研究院人才建設1、人員構成。研究院人員分為全日制和兼職人員,目前有全職工作人員17人,其中博士13人,碩士2人,本科2人,其中所有科研人員均來自985高校;兼職工作人員21人,全部為清華大學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2名,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學者1名,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1名。2、獲得榮譽和稱號。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校正場線圈「合肥造」
    合肥晚報訊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9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為解決二氧化釩相變溫度過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將透明導電材料引入熱致變色研究領域,拓展了透明導電材料的應用範圍。  二氧化釩是一種具有熱致相變特性的過渡金屬氧化物,低於相變溫度具有半導體性質和高的紅外光透過率,而高於相變溫度則具有金屬特性和高的紅外光反射率。
  • 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穿過空洞的紫外線,細思極恐
    據《今日印度》10月6日報導,監測臭氧層的科學家警告稱,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經達到「年度最大範圍」,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荷蘭、墨西哥和美國三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確認了人造物質對臭氧層的破壞,因而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幾年來,它們在大氣裡的含量也的確降低了一點。下面這張照片是用特殊方法拍攝的,因為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哪裡的臭氧被破壞了。在這張照片裡,藍色的深淺代表臭氧的含量,顏色愈深,臭氧的含量愈少。
  • 【哲理小故事】|太陽中間的溫度是多少?
    據李政道回憶說,有一天他問我,太陽中間的溫度是多少?我說大概是1000萬度。他問我怎麼知道的?我說是看文獻知道的。他問我自己計算過嗎?我說沒有。他說,這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思考與計算過,而不能接受別人的東西。為此,費米花了兩天時間幫我做了一把特製的很大的計算尺,有了這把尺子,一拉就能很方便地計算出太陽中心的溫度,差不多就是1000萬度。這把尺子,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專門用來計算太陽溫度的計算尺。
  • 警告:南極臭氧空洞達到「年度最大範圍」!那些穿過空洞的紫外線,細思極恐……
    據《今日印度》10月6日報導,監測臭氧層的科學家警告稱,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經達到「年度最大範圍」,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報導稱,極地渦流是一個低壓區域,通常位於巨大的羅斯冰架邊緣,那裡的溫度可以驟降到約零下80攝氏度。
  • 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向泰國核技術研究所贈送HT-6M託卡馬克裝置...
    HT-6M裝置及其實驗系統曾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在交付之前,等離子體所已對HT-6M裝置進行全面翻新和改造。   贈送交付儀式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簡要介紹了合肥研究院在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大氣環境監測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參與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情況。他表示,合肥研究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參加了中科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的建設,與泰國相關單位在健康醫療、核聚變研究等領域開展多方面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 為了換保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
    最近,有報導說,中國科學院合肥材料科學研究所的許多研究人員集體辭職。為了換保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中國科學院合肥材料科學研究所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成果。包括人造小太陽等成就,它還多次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中國商報》的一名記者證實,已有90多名研究人員提議辭職。這些人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所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 合肥研究院等發明出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盛志高課題組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一種基於強關聯氧化物材料的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研究人員選用強關聯電子氧化物作為功能層,採用多層介電結構設計與光控方法(圖a),實現了這一關聯電子器件在寬波段範圍的太赫茲光譜性能可調。所選用的關聯電子材料二氧化釩在絕緣體-金屬相變前後,電導率、介電常數和光學性質會發生變化;這種相變可被溫度、光和電場調控,因此,其是太赫茲可調諧器件較好的候選材料。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全球變化
    地球表面溫度變化與太陽周期控制  太陽總輻照度是大氣層上層從太陽接收的總能量。太陽對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的影響主要由平均長度為11年的太陽周期控制。「科學家利用太陽黑子數、太陽活動周期長度、地磁指數等數據對太陽輻照度變化進行建模測量。結果表明,1750年後,太陽總輻照度的變化在0.1%至0.6%之間。」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支持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中國科大先研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合工大智能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網際網路學院、三創學院等項目建設。與此同時,不斷持續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當前,合肥已與全國21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26個創新平臺。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
  • 合肥研究院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籤署合作協議
    合肥研究院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籤署合作協議 2021-01-1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為進一步拓展合作,合肥研究院、法液空、合肥市高新區三方在市政務中心籤約。  合肥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與法液空先進事業技術部中國區總經理沛雅代表雙方籤約。
  • 合肥研究院發明食管癌篩查呼氣質譜檢測新方法
    合肥研究院發明食管癌篩查呼氣質譜檢測新方法 2016-12-0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研究部光譜質譜研究室與臨床部中科院合肥腫瘤醫院醫工結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