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院簡介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安徽省政府與清華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精神的具體落實,由清華大學與合肥市政府於2013年12月30日正式籤約並於2014年4月正式註冊設立。研究院定位於創新型科研及產業轉化機構,致力於將清華大學的技術和人才優勢與安徽省、合肥市產業發展引導和扶持政策相結合,通過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集聚公共安全領域科技、人才和資本要素,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基地。
研究院位於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豔湖高科技研發基地,佔地面積114畝,規劃建築面積7.6萬平米。
二、研究院定位
面向國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準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依託清華大學學科綜合優勢和合肥市產業政策優勢,以新型管理機制吸引、聚集和培養一流人才,實現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公共安全科學理論、方法學、防控和應急管理綜合集成等關鍵技術;建設公共安全綜合開放式研究平臺,構建公共安全科學理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學科體系、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體系,會聚科技、人才和資本要素,創建國際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基地。
三、研究院運行機制
1、研究院基礎屬性。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納入合肥市事業單位管理的不定級別、不定編制、非財政預算事業單位,其舉辦單位為清華大學與合肥市政府。
2、決策與管理機構。研究院設管理委員會,現由合肥市和清華大學各委派10名委員,負責決策研究院的發展方向及重大事項。研究院實行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每屆任期5年。院長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範維澄擔任,執行院長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清華大學教授袁宏永擔任。合肥經開區委派分管副主任兼任清華合肥研究院副院長。
3、經費來源及使用。研究院基建總投資約4.5億元,由合肥經開區負責建設並交清華合肥院無償使用。合肥市及合肥經開區為清華合肥院提供研發經費支持,從研究院成立之年起,每年向研究院撥付資金6000萬元(由市、區兩級財政各承擔3000萬元),連續支持5年,共3億元;其中撥付經費的10%用於日常行政辦公,20%通過協議方式委託清華大學開展與清華合肥研究院項目研究相關的工作,撥入經費的70%作為研究院事業發展資金,主要用於實驗設施的研建運行、科技研發、技術成果產業化、創業投資等。
4、基本管理制度。研究院根據清華大學及合肥市事業單位相關管理規定,制定了研究院財務管理(差旅、接待、薪酬福利等)、採購管理、人事管理、行政辦公等管理制度,並依據制度對合肥市撥付經費進行合規合法使用。
5、組織架構。研究院根據工作需要,成立了綜合辦公室、財務部、實驗條件部、科學研究部四個部門以及檢驗檢測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合肥監測中心和教學培訓中心四個二級單位。
6、產業轉化。清華控股企業——安徽澤眾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為研究院產業轉化市場主體,該企業已相繼與合肥建投集團、杭州胄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合肥澤眾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澤泰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分別承擔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項目和智能消防項目的市場化運行。
四、研究院主要實驗平臺
研究院主要建設公共安全綜合實驗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公共安全綜合實驗平臺包括下一代國家應急平臺體系技術原型平臺、多災種耦合作用多尺度實驗平臺、城市公共安全虛實結合研究平臺、災害環境人員安全防護實驗平臺、大型移動真實災害數據採集實驗平臺、人員行為分析及疏散實驗平臺、智慧安全社區研究示範平臺和公共安全大數據中心等八大研究平臺,這些實驗平臺將研究公共安全事故、災害或事件成災機理和演化規律,形成公共安全領域大跨度、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基礎,構建系統的公共安全科學基礎理論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
公共服務平臺依託上述實驗平臺,針對我國應急體系、應急裝備標準化,公共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公共安全科教基地和公共安全研究成果應用,建設檢驗檢測中心、教學培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提供公共安全裝備檢驗檢測、面向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及民眾開展教育培訓、促進公共安全新技術應用及產業化等服務。(平臺情況附後)
五、研究院人才建設
1、人員構成。研究院人員分為全日制和兼職人員,目前有全職工作人員17人,其中博士13人,碩士2人,本科2人,其中所有科研人員均來自985高校;兼職工作人員21人,全部為清華大學教授、副教授和講師,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2名,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學者1名,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1名。
2、獲得榮譽和稱號。2014年,執行院長袁宏永獲合肥市最具影響力十大科技創新人物獎;副院長蘇國鋒入選合肥市第四批「百人計劃」。2015年,吳徵威入選安徽省「百人計劃」,李祥東、許令順、付明入選合肥市「百人計劃」。2016年,王道亮入選「合肥市領軍人才」,吳徵威帶領的「複合飛行器應急監測監控系統創新團隊」入選合肥市「廬州產業創新團隊」。
3、駐美國人才工作站。研究院與經開區管委會合作,共建駐美國人才工作站,負責為合肥市和經開區在美國招募高端人才,引進高科技項目。截止2016年12月31日,工作站已發回人才團隊信息20條,項目信息23條,項目包括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環保等多個領域,並於2016年下半年分別引薦生物仿製藥生產基地項目和鋼鐵冶煉節能項目回國考察訪問。
六、研究院在建、在談重大項目
(一)在建項目
1、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
項目綜合清華大學在土木工程、力學、電子、先進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公共安全等學科的尖端應用技術,針對合肥市範圍內公路橋梁、供水和燃氣管網,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測,建立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交通、燃氣、熱力、給排水、電力管網等)安全運行綜合監測中心。項目一期在合肥市選擇五座典型橋梁、25Km供水管網以及2.5Km燃氣管網相鄰地下空間進行試點工程,現已順利完工,清華合肥院正在進行二期項目立項及方案編制工作。同時,清華合肥院正在與鄭州、青島、深圳、瀋陽等城市洽談,以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為模版,在相關城市開展「智慧安全城市」建設工作。
2、低溫等離子滅菌系統
低溫等離子體空氣淨化是一項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環境科學於一體的交叉型綜合性技術,與傳統的淨化方法相比,結合了去除有害氣體、沉積顆粒汙染、殺滅有害細菌和調節離子平衡的作用,具有費用低、耗能少、淨化效率高,且無二次汙染、不產生耐藥性等優點,是一套能夠綜合改善「理-化-生」、友好兼顧「人-機-環」的先進技術系統,在艦船微小環境優化方面有很好的適用性和推廣前景。現清華合肥院已試製出高效空氣淨化滅菌原型樣機,並送交海軍總裝備部驗證和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效果檢測,完成後海軍系統將進行上船實測。
3、公交智能消防系統
該項目引進杭州胄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和團隊,開發出基於胄天公司及瑞典DAFO技術平臺的公交智能消防系統,可以有效對公交大巴發動機艙、乘員艙以及新能源大巴車鋰電池艙進行有效保護,水成膜滅火劑快速、高效滅火,可以有效的迅速降溫抗復燃,對人體健康無害,填補了國內在公交車智能消防領域的空白,產品已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4、清控網御網際網路及物聯網安全防禦系統
該項目引進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中心技術和人才資源,開發網際網路及物聯網安全產品,以網絡攻防技術為主體,以車聯網防禦、智慧城市(核電能源等行業)防禦為兩翼,主要面向整車製造商、車聯網服務商和政府、軍工、核電、石化等行業用戶提供車聯網、智慧城市、核電能源等行業安全硬體、軟體、系統平臺產品;提供主動防禦式在線遠程全天候監測;提供檢測、諮詢、風評、加固服務和解決方案。目標發展成為網絡安全監測、檢測、風評、防禦與應急管控公共安全領域國內領先企業。現正在進行項目公司籌備註冊流程。
5、無人機培訓
研究院由院內安徽澤眾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申報並成為安徽省首家獲得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授權的無人機「駕校」。無人機培訓駕校成立至今,已成功舉辦3期培訓班,培訓合格學員20餘名。研究院還分別前往合肥市六安路小學、潛山路小學開展義務教學活動,普及無人機知識。
(二)在談項目
1、國家安全生產綜合實訓演練基地
國家安監總局「十三五」規劃約30億建設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研究與實訓基地,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經過對多所國內外先進公共安全科研機構調研考察後,提出聯合國家安監總局,以美國德州「災難城」為藍本,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北區)建設合肥公共安全大型培訓與體驗基地,並打造成為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公共安全培訓與體驗基地。
2、公共安全裝備檢驗檢測基地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擬聯合國家安監總局,利用清華合肥院建設的多災種耦合作用多尺度實驗平臺、災害環境人員安全防護實驗平臺和大型移動真實災害數據採集實驗平臺,建立公共安全裝備產品的檢驗測試平臺,實現對災害要素(物質、能量、信息)的有效控制和科學計量,編制典型重大突發事件系列環境試驗標準,對應急救援裝備在特殊災害環境的適用性和本安性、應急救援過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3、智慧經開
按照合肥經開區「創新高地、大家風範」的發展思想持續推進,將空間地理信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到開發區信息化建設中,用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開放化的建設模式帶動開發區建設,完善開發區投資環境,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造規劃合理、管理規範、服務一流、運轉透明的「智慧經開區」。
智慧經開區建設目標是「統一平臺、互聯互通」。一期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一個平臺、兩個中心、三大支撐系統、十一項智慧應用」。一個平臺為智慧經開城市運營綜合監管平臺;兩個中心為城市智慧運營中心和企業智慧服務中心、城市智慧運營中心;三大支撐系統為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政府大數據平臺、標準規範體系。十一項智慧應用涵蓋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生態環保五個方面。
七、研究院發展展望
清華大學參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安監總局、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國家部委的「十三五」規劃制定,清華合肥院將成為開展公共安全方向科研及產業轉化具體工作的重要基地,將持續為安徽省和合肥市公共安全領域科技及產業做出貢獻,向全國輻射,向國際推廣應用,努力建設成為公共安全領域有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基地。
附件:1、清華合肥研究院在肥發展大事記
2、清華合肥研究院各實驗平臺介紹
附件一
清華合肥研究院在肥發展大事記
1、2011年3月9日,清華大學與安徽省政府籤訂《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戰略合作協議》。
2、2013年12月30日,合肥市政府、合肥經開區與清華大學籤署聯合建設「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協議。
3、2014年4月28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完成註冊流程,獲取合肥市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頒發的事業單位法人證書。
4、2014年5月9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舉行第一次管委會會議暨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雙方共16名委員參會。
5、2014年8月21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項目參加合肥經開區1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9月1日,建設單位安徽省三建正式進場。
6、2016年1月8日,研究院舉行啟用儀式,研究院一期綜合信息樓、科研業務樓、培訓演練樓、技術創新樓建成並投入使用,綜合實驗大樓、振動力學樓預計於2017年年底建成使用。同日,研究院召開第二次管理委員會會議,雙方共20名委員參會。
附件二
清華合肥研究院各實驗平臺介紹
1、下一代國家應急平臺體系技術原型平臺
在國家應急平臺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所取得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成果基礎上,面向國家發展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基於國家公共安全與應急行業戰略深入研究,針對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和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突發事件應急現場信息快速獲取難點,構建基於物聯網、公共安全和雲計算綜合技術,以「感、傳、知、用」應用架構為核心的下一代國家應急平臺體系技術原型平臺,為突發事件日常監控和事件信息獲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撐,並與風險評估、應急指揮決策有機結合,提高信息獲取、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工作的效率。主要包括:雲計算系統環境、通信網絡安全基礎支撐、公共安全物聯網信息綜合接入系統以及平臺綜合應用系統、及研究、開發、測試、運行監測支撐系統。
2、多災種耦合作用多尺度實驗平臺
該平臺通過研製搭建綜合實驗裝置、完成先進測量分析系統的集成和構建小型機基礎上的數值模擬集群,形成可開展多災種耦合作用多尺度綜合研究的技術支撐系統。該實驗平臺主要由風洞、溫溼度控制系統、噴霧系統、降雨系統、降雪系統和日照系統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組成,耦合風、雨、雪、霧、冰、高低溫、溼熱、日照等各種災害因子。風洞總體尺寸為71.5m*25.75m*9.7m(長*寬*高),最大設計風速為80m/s,溫度-50℃~+80℃。通過模擬典型突發公共事件(大風、強降雨、洪水、火災、氣體洩漏、建築物破壞、基礎設施破壞等),揭示各種突發事件之間的衍生和耦合規律。
3、城市公共安全虛實結合研究平臺
基於實體城市物理模型與虛擬三維影像相結合的聯動方式,實現對城市多種突發事件及其耦合情況下的發生、發展規律進行的實驗和數值模擬結果進行演示,實現災害場景模擬再現、監測監控、信息傳遞、信息接入、預測預警、決策控制等環節的動態展示,並為災害重現、風險評估、情景推演、預案演練、教育培訓等提供直觀可視化的表現手段,將突發事件、承載載體與應急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為城市災害規律研究、城市災害監控技術以及城市應急演練管理提供研究支持和技術平臺。
4、災害環境人員安全防護實驗平臺
通過模擬各種災害環境,將暖體假人裝置、防護裝備和器材、災害環境測量設備等置於該環境之中,測量模擬災害環境下人體各部分的壓力分布、溫度分布和熱通量情況,測量人員呼吸毒性,得到各種災害環境中人員受傷害的情況;測定各種防護裝備和器材在災害環境下的性能指標,得到各種裝備和器材對人體的防護效果。可用於個人防護用品檢測,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可用於防護設施的檢測和人體與環境適應性的檢測;圍繞暖體假人可以組建不同的實驗臺架,模擬測試不同災害環境中人員的反應情況。
5、大型移動真實災害數據採集實驗平臺
平臺集成了眾多公共安全科技領域的國際尖端技術,是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災害事故檢測分析設備,具有同級別固定實驗室的裝備、性能,兼有移動靈活、反應快速、安全可靠等特點,既能完成常規實驗室條件下的災害事故實驗測試數據的測量和分析,又能充分適應野外工作環境,為事故現場提供多種檢測分析功能,儀器本身具有自我矯正能力並能提供相應的報警能力。
6、人員行為分析及疏散實驗平臺
該平臺研究內容:人員行為及運動特徵、疏散速度、人群密度、人群流量、軌跡跟蹤、人臉識別。通過一系列實驗區場景監控系統,如高清陣列紅外攝像運動軌跡跟蹤,恆速球攝像機實現多目標監控,虛擬實境系統模擬災害場景,無線跟蹤系統,人臉檢測與識別,實時圖像處理與分析進行分析實驗。
7、智慧安全社區研究示範平臺
該平臺指的是以整個園區為平臺,將傳感感知、網絡通信、智慧智能信息分析處理、安全監管、應用服務等整合在一個有機高效的系統之中,實現園區的智慧化管理。通過智能會議室與客房、門禁管理、人員定位與消防疏散、安防等系統對身處園區內的人,實現統一指引、管理以及防護;通過智能樓宇、環境監測等,全面掌握園區的運行狀態,實現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的理念;通過全園監控中心和應急指揮大廳的建設,為日常應急管理、突發事件處置提供管理、預警以及發布。
8、公共安全大數據中心
該中心圍繞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和突發事件綜合應急管理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需求,建設公共安全科研與應急管理業務相關的多樣化數據獲取、存儲管理、處理分析及展示基礎軟硬體環境和平臺,為公共安全科研與產業化應提供支撐服務。
9、檢驗檢測中心
該中心利用多災種耦合作用多尺度實驗平臺、災害環境人員安全防護實驗平臺和大型移動真實災害數據採集實驗平臺,建立公共安全裝備產品的檢驗測試平臺,對公共安全裝備產品進行檢驗。通過利用模擬大風、強降雨、洪水、火災、氣體洩漏、火災、建築物破壞、基礎設施破壞等典型的複雜災害環境檢驗測試室外空間新型公共安全裝備的適應性,利用災害事故環境模擬系統檢驗測試室內空間新型公共安全裝備的適應性,利用大型移動真實災害數據採集實驗平臺進入真實現場檢驗測試新型公共安全裝備的適應性。
10、教學培訓中心
通過場所環境、硬體設備、軟體系統的建設,提供與公共安全裝備開發、測試、維護、安全保障等培訓環境,滿足對應急管理人員和公眾進行培訓體驗的服務需求。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學監控系統、教學環境系統、中央控制系統、教學轉播系統等。
11、技術轉移中心
通過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高科技企業孵化和專門人才培養,研發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一批科技企業,促進合肥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公共安全創新產業基地。主要提供孵化園區公共基礎設施、設備,向孵化企業提供共享服務,包括文訊、電訊、收發、保安、會議、接待、秘書等辦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