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地球600公裡外的太空
氣溫在258至零下148華氏度之間驟變
聲音無法傳播無氣壓無氧
太空中不可能有生命
剛剛痛失心愛女兒的醫學博士斯通與任務指揮長馬修在STS-157維修哈勃望遠鏡的任務中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
作為僅剩的兩名倖存他們該如何從太空中回到地球,等待著他們將是殘酷的宇宙環境的人類內心中無限的孤獨和恐懼。
起初我以為他應該是部災難片,但電影裡透露出那種對生命的尊重與崇拜讓我覺得他不應該只是一部災難片。
起初我直接感受的是孤獨,無窮無盡的孤獨,浸透到腳趾的孤獨。
在我看來,再沒有別的方式比宇宙更能表現孤獨了。浩瀚,深邃,絢爛,孤獨。
宇宙在向我們展示它美麗之處的同時卻也展示著它的孤獨,它的孤獨是那麼的令人絕望,虛空與死寂是這種孤獨的源頭,當你漂浮其中之時,會被一眼無盡的浩淼挖空了堅強,只剩孤獨的心在宇宙漂泊。
這種虛空足以吞噬任何靈魂,足以摧毀任何心理防線。
《地心引力》用出色的電影手法,逼真的電影效果像我們展示了這種孤獨,讓你在欣賞電影之時,也因其中擇人而噬的孤獨涼透了脊背。
電影的存在就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這點上《地心引力》已經成功了,它勾起的那種孤獨,讓從未涉足太空的人們也深有體會。
或許,孤獨本就是相通的。
然後是恐懼,無孔不入的恐懼,不知所措的恐懼。
《地心引力》作為一部3.5D電影,用3D的畫面講述的卻是4D才能體會的故事。
讓觀眾全程帶入、身臨其境,跟隨主角一起絕望、窒息、憤怒、熱烈、掙扎、再生。
而驅使這一切都是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孤寂的恐懼。
《地心引力》的不簡單之處便是用極簡的演員(多半時候是獨角戲)用極具張力的戲劇節奏來演繹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你幾乎難以控制的將自己置身於銀幕當中,讓自己代入到影片的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身上,然後身心懸空一般地去感受時不時吊起來的驚心動魄。
你會像瑞恩在氧氣含量驟降的太空衣裡所表現的那樣,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這種效果,除了影片強大的視覺和聲效起到作用之外,更大的功臣,便是恐懼。
最後,是對生命孜孜不倦地堅持以及對活著的熱切追求。
《地心引力》用宇宙無盡的孤獨和恐懼促使我們對生命愈發珍視與對活著愈加愛惜。
這是一部註定成為經典的電影。
看完了《地心引力》,我越發明白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在浩瀚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球,也不知道有多少生命,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其中的最幸運的一個,幸運的從低端生命進化到飛出宇宙的一個。
我們是如此的渺小,但是我們確實如此的特殊,渺小在我們的存在,我們特殊在我們的精神。
人的精神,人的意識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種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東西,有的時候它會很弱小,甚至不如一個細菌,但是有的時候它會十分的強大,強於整個宇宙。而片中的女太空人便是這樣的。她有著強於整個宇宙的意識,因此她擊敗了她,重返地球。
影片的人物十分的少,後半段甚至只有女主角一個人了,都是她的獨角戲,給了我一種無助的感覺,無能為力,看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會以死亡來宣告結束,人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打敗宇宙?
—So,what do you like about being up here?
(那麼在太空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The silence.
(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