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科學「硬傷」有幾多?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地心引力》:科學「硬傷」有幾多?

  打破砂鍋

  近日,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上映,其視覺效果十分逼真震撼。那麼,《地心引力》中展現的驚險一刻在現實中真會發生嗎?請關注——

  最近,阿方索·卡隆執導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成為電影院裡最熱的電影之一,電影講述了在浩淼的宇宙中,男女太空人遇險後,克服重重險情,想方設法回到地球的經歷。

  影片視覺效果極其震撼,不管是太空人失重下的狀態動作表現,還是空間站爆炸後飛濺的碎片都顯得精確可信。但從科學的角度看,藝術上接近完美的《地心引力》卻有很多「硬傷」。現實版的「地心引力」是不可能發生的。

  衛星碎片不會引起連鎖反應

  在《地心引力》中,俄國擊毀了自己的一顆廢棄衛星,造成了成千上萬的碎片,並且引發了連鎖反應,擊中了更多的衛星,銀幕上,可以看到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像蝗蟲一樣,遮天蔽日地飛來,沿途擊穿一切障礙,男女主角在外太空失重環境下高速翻滾……可謂是動人心魄。

  這種情況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嗎?太空垃圾的威脅有那麼可怕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推進系講師任軍學認為:「目前太空垃圾問題越來越令各空間大國關注,但絕沒有電影中那麼誇張,不至於引起連鎖反應。近期有美國和俄羅斯的兩顆衛星在太空中相撞,產生了很多太空垃圾,但也未引起連鎖反應。」

  任軍學所提到的美俄衛星相撞,指的是美國和俄羅斯的兩顆通信衛星2010年4月10日在太空的相撞,這次事故產生了大量太空垃圾。事後NASA表示,由於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在相撞事故地點下方270英裡,因此對空間站以及其中3名太空人的威脅較低。但這次事故還是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清理。

  儘管專家否定了太空碎片的災難性後果,但現實生活中,太空垃圾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兼空間探測與數據分析實驗室主任陳鴻飛說,「太空垃圾的確是一個新的太空環境問題。隨著太空活動的增加,會愈發嚴重起來。」

  太空垃圾,由於體積的不同對太空飛行器的損壞差別還是很大的。陳鴻飛解釋稱:「體積較大的可能對太空飛行器造成致命傷害。國際上用望遠鏡或射電望遠鏡對這類碎片進行探測並編目,並能夠預測其軌道和位置。發射太空飛行器時選擇合適時間窗口,運行時也可以機動變軌,規避碎片密集區。另一類垃圾則為微塵顆粒,由於衛星速度很高,可能會磨壞衛星表面或光學鏡頭,人們也非常關注。」

  星際「噴氣背包」飛行不太可能

  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脫離了自己的飛船後,用噴氣背包,在氧氣耗盡之前,從哈勃望遠鏡飛到了國際空間站,女主人公後來甚至還從國際空間站飛到了中國的天宮,並最終乘坐中國的神舟回到了地球。這樣的星際飛行現在有沒有可能呢?專家們紛紛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任軍學認為:「用噴氣背包進行太空行走和空間系統的維護(如修復太空望遠鏡)早已實現了。但用它從一個空間站到另一個空間站還沒有可能,畢竟背包攜帶的燃料有限,不能飛得太遠。」

  陳鴻飛也持類似觀點:「太空行走目前還只是在飛船周圍進行。人在太空中需要有生命保障系統才能生存。需要提供氧氣,回收二氧化碳,保持溫度和壓力。當前生保系統的體積很大,只有飛船才能裝下。」不過,他同時也提到「科學是不斷進步的,將來也許會小型化。但換個角度看,機器人的進步也許就不需要人在太空中飛行了」。

  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屬真正去過太空,並進行過太空行走的太空人。Vulture網站對美國前太空人斯科特·帕拉茲斯基進行了採訪。斯科特·帕拉茲斯基談到,「MMU噴氣背包用於很久以前的太空梭計劃,你永遠不會像電影中的主人公那樣飛。在電影裡他利用噴氣背包向哈勃太空望遠鏡靠近,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撞到太陽能電池陣列,導致電池彎曲並使它們失去作用。所以這都是錯的。MMU噴氣背包是很棒的技術,但有許多原因導致它移動緩慢。當你在地球軌道飛行,你實際上保持著每小時17500英裡的速度,所以受到地球的軌道力學的影響,同時太空飛行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它實際上要同時考慮很多因素,比男主人公飛行的方式複雜很多。」

  海裡著陸後應等待救援

  在影片中,天宮的著陸艙降落到水裡後,女主人公打開艙門,洶湧的海水湧進了艙內,她被迫遊出著陸艙,並在水中脫掉沉重的太空衣,才最終到達陸地,著實讓觀眾們為她捏了把汗。如果著陸艙真的降落到水中,會不會對太空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呢?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法文哲告訴筆者:「歷史上有次阿波羅返回地球的時候,就是著陸在海洋中了,沒有對太空人的生命造成威脅。」

  「美國載人飛船的回收方式便是降落到海洋上,由回收部門負責打撈。一般情況下,飛船返回艙是密封的,不會進水,也不會沉到水中。當然,也需要回收部門很快地找到並打撈。俄羅斯和我國是陸上回收,不存在進水的問題。」 任軍學說。

  陳鴻飛也認為:「降落水面(海裡)是載人飛船返回的備選方案。載人飛行一般都有降落海裡的預案,以應對突發事件。飛船是密封艙,不會進水。飛船會漂浮在水面,給準備好的科考船發信號。打撈上來後才會開艙門。」

  海面著陸是返回艙返回地球的一種常見方式。按照返回艙的設計,當它落到海裡後,將自動釋放出染色劑,把周圍海水染為螢光色,還會及時發出GPS定位信號,方便救援人員快速發現目標。降落的返回艙裡放置有航天員的應急物品及儀器、膠捲、磁帶、試驗樣品以及科學數據和遙感資料等,因此也能夠保障航天員長時間生存在其中。即使遇到換氣孔關閉的危險情況,如果返回艙內的溫度和氣體成分在允許範圍內,太空人也是要留在返回艙內。

  看電影 學科學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地心引力》硬傷:男主角死得匪夷所思
    科學家揭《地心引力》硬傷:男主角死得匪夷所思 時間:2013.11.2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張雨凝
  • 地心引力:有硬傷,可是還是很好看
    看了零點IMAX首映場,字幕滾動的時候有觀眾鼓掌。老實說,看過之後會有一點失望,這種失望來自於幾乎「完全感受不到」的特效。以特效為主要敘事手段的電影來舉例對比,《阿凡達》不得不提。也就是說,《地心引力》的背景是一個虛構的近未來: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已經建成;美國太空梭沒有退役,繼續執行太空任務;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壽命也被繼續維持。按照中國航天現在的計劃,未來的空間站核心艙段大約在2018年發射,建成至少要到2020年。實際上,美國在太空梭之後,目前沒有後續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計劃,《地心引力》感覺上是在表達「不要退役太空梭啊」的呼聲呢。
  • 細數《地心引力》中的各種科學硬傷
    《地心引力》這部太空題材電影已經在2013年11月19日上映,導演阿方索·卡隆描述了一場太空飛行器事故導致的軌道大災難,太空人在進行艙外行走時突然遇到事故太空飛行器襲來,與多數科幻電影一樣,《地心引力》中的許多情節被認為不符合科學常識,與現實存在脫節,比如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就在其推特上列舉了數個影片中的明顯錯誤,認為科幻片需要更多考慮到現實的情況
  • 《地心引力》有哪些不科學的地方?
    科幻大作《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一周多了。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看的,特別是那優良的IMAX視覺效果非常給力,精緻的特效和那開場長達 17 分鐘的長鏡頭,也是非常亮的亮點。但是——我要說但是——作為一部航天電影,關於航天的錯誤未免也太多了一點了吧!這導致其中很多情節瞬間變成了無腦情節,都嚴重影響觀影體驗了!
  • 好萊塢大作《地心引力》被指有違科學常識
    《地心引力》劇照  被譽為「年度逆天神片」的好萊塢科幻大作《地心引力》,自19日上映以來口碑與票房都在節節高升之中。不過,該片一些表現太空環境的細節引起了網友吐槽,他們認為其中存在著違反物理定律的硬傷,「足以氣死物理老師!」
  • 《地心引力》硬傷多網友挑刺 女主角應穿尿不溼
    原標題:來解剖「扯淡」的《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而正熱映的,被卡梅隆視為「年度神作」的好萊塢太空電影《地心引力》也徵服著中國影迷,特別是片中女主角最後乘坐了神舟飛船回到地球的場景讓中國影迷為之一震,也許好萊塢的太空電影就要開啟「玉兔」故事了。   但這部影片中也有很多科學的「硬傷」,其實太空探索遠不是那麼輕而易舉。
  • 《地心引力》遭理科生挑刺:男主角之死有違常識
    但也有理工科觀眾看完影片吐槽不斷,認為存在不少違反物理定律的硬傷,足以氣死物理老師。最讓中國觀眾感興趣的是片中美太空人靠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和神州飛船才重返地球,被稱為好萊塢影史上「最牛的中國元素」。影片讓觀眾最震撼的是用3D技術呈現出來的令人畏懼卻又絕美驚豔的浩瀚太空,無論是遙望中的蔚藍色地球還是太空中看到的日出,抑或是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無盡的太空中旋轉,都有震撼人心之感。  一個人的大片:劇情單薄還是化繁為簡   在地球上,地心引力讓人類的雙腳能夠立於大地之上,而在太空中,地心引力則隱喻著一種不斷帶人回家的力量。
  • 《地心引力》揭秘:天宮一號是真是假?
    被贊為「史上最強太空片」的《地心引力》自19日在內地上映以來迅速成為熱門話題,首日入帳近3300萬無懸念成為票房冠軍。在觀眾們紛紛讚嘆優美視效的同時,有很多熱議話題也開始湧現——「內地版有刪減鏡頭」、「天宮一號的各種細節是真實還原嗎?」、「劇情有硬傷」。針對影迷們的種種疑問,我們聯繫了眾多相關人士,為這些問題一一做出解答。
  • 電影《地心引力》中的科學
    近日,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不僅在國際上獲得了票房上的勝利,同時也獲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地心引力》憑藉驚險刺激的場面和逼真的特技效果給觀眾帶來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以下內容介紹了電影中涉及到的部分科學知識。
  • 《地心引力》再曝幕後製作特輯 3D技術精妙絕倫
    》熱度不減曝幕後特輯     電影網訊 在美國聖誕節放假休息之際,華納公司又曝光了太空科幻電影《地心引力》的一支幕後製作特輯,似乎意在強調《地心引力》是一部上乘之作,助力《地心引力》繼續衝擊好萊塢的頒獎季。
  • 評電影《地心引力》:亦小亦輕的好萊塢商業片,很贊!
    導演卡梅隆盛讚《地心引力》為「影史上最好的太空影片」,此番評價被中國內地宣發斷章取義地演繹成「史上最強太空科幻電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這樣頗具誤導性的宣傳語。不過,最好、最強的評價確有它的道理,從運鏡、特技、視聽體驗上講,《地心引力》堪稱優秀。
  • 電影中的科學:《地心引力》
    電影中的科學:《地心引力》   儘管本片的攝影美得令人屏息,演員演技出神入化,劇情又十分引人入勝,你幾乎願意為此原諒喬治‧克隆尼在電視播個沒完的咖啡廣告,然而這部3D巨作的科學原理卻不是全無失誤。
  • "地心引力"六大解惑 天宮一號靠想像片尾暗喻進化論
    在觀眾們紛紛讚嘆優美視效的同時,有很多熱議話題也開始湧現——「內地版有刪減鏡頭」、「天宮一號的各種細節是真實還原嗎?」、「劇情有硬傷」。針對影迷們的種種疑問,我們聯繫了眾多相關人士,為這些問題一一做出解答。
  • 科學家指《地心引力》違反科學常理(圖)
    科學家指《地心引力》違反科學常理(圖) 而這近一分鐘的無重力下墜除了讓女博士驚叫連連,逼真的3D效果令坐在座位上的觀眾也大有身臨其境之感。伴隨著女主角太空服裡儲存氧氣的耗盡,她喘著粗氣的呼吸聲,使缺氧感同時轉移到觀眾身上。而每一次仿佛要陷入無底深淵的突然跌落、每一次看上去相隔僅0.01mm躲閃後的化險為夷,都死死揪住觀眾的心。就像影迷們感知的那樣,雖為科幻片,卻從未有任何一部科幻片像《地心引力》這般真實。
  • 專家指"地心引力"偽真實:克魯尼可以不用死
    11月19日,備受矚目的太空逃生電影《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截至今晨,該片的國內票房已接近6000萬元。儘管今日迎來了強大對手《飢餓遊戲2》,但從排片情況來看,《地心引力》本周內破億元並非難事。  《地心引力》講述了醫學工程師(桑德拉·布洛克飾)和太空人(喬治·克魯尼飾)的太空逃生故事。
  •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有硬傷有爭議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八名科學家認為《基準》部分知識點有硬傷有爭議 截至目前科技部尚未作出回應  科技部上周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不想卻引來一群科學家集體「挑錯」。
  • 《地心引力》是一部展示科學的經典影片
    科學是一種無法言喻的信念,它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妙的。我們珍惜生命,也敬畏科學,因為敬畏,我們將繼續通過科學追求真理。電影《地心引力》是一部展示科學的經典影片。我想也許科學就是這樣一種職業。我堅信,通過科學,我們人類可以找到我們現在找不到的東西,徵服我們現在不能徵服的東西。當我們感嘆生命之美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平靜自己。如果一個文明能夠繼續發展,它將不可避免地了解宇宙中越來越先進的規律。親愛的網友們,你覺得電影《地心引力》怎麼樣?歡迎評論。
  • 5年前拿下奧斯卡7項大獎,《地心引力》不愧最佳太空電影之一
    分別是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諾蘭的《星際穿越》,2015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如果單就獲得獎項而言,那麼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無疑是最大贏家。該片在2014年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在內的7項大獎,小金人拿到手軟。《地心引力》剛剛上映之初,就被譽為「年度神片」。
  • 《地心引力》不科學? 「天宮」真沒「彌勒佛」
    只是,雖然主創人員竭力想讓影片中的細節更可信,但畢竟電影是電影,科學是科學,為了追求藝術效果,片中自然有不少能讓專家們感到「眼睛被刺瞎了」的紕漏。那麼,到底哪些是「真實」,哪些是「扯淡」呢?搜狐娛樂特別與中國「神五」火箭總指揮、「神十」火箭顧問黃春平先生取得了聯繫,同時亦藉助著名科普類網站果殼網的問答平臺向科普達人們進行了求助。
  • 雲浮市443卷板一噸能賣幾多錢
    雲浮市443卷板一噸能賣幾多錢 ,「dpnduv」  無錫新同巨不鏽鋼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雲浮市443卷板,價格實在,質量可靠,型號齊全,支持加工定製,歡迎來電選購!    雲浮市443卷板預計短期內將穩步上升。虧損企業家,累計虧損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