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吉力馬札羅山 | 一次感人又撕心裂肺的登山經歷

2020-12-04 環遊旅行家木子姑娘

吉力馬札羅山

登上它

你就有了

徵服世界的勇氣

前段時間

木子和大叔去了非洲

去攀登了一座神山——吉力馬札羅山

那是一段感人又撕心裂肺的經歷

全程高能的精彩視頻剪輯在這裡哦

大約需要30分鐘

請準備好小板凳和瓜子

好好看看大叔和木子是如何在非洲裝逼的

你知道赤道上還有雪山的存在嗎?

你知道有一個傳奇雪山正在慢慢融化嗎?

你有七天六夜的登山經歷嗎?

你見過四個旅行者和十五個非洲挑夫的登山隊伍嗎?

你感受過在溼度、溫度和含氧量下降後的絕望般的精疲力盡嗎?

你經歷過深夜登山直到凌晨只為站在非洲之巔看雪峰日出嗎?

在成功登頂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了,身體和靈魂從未如此接近!

那麼木子就為大家

劃重點介紹這次吉力馬札羅的登山經歷

關於吉力馬札羅山是什麼樣的存在?

吉力馬札羅是非洲第一高峰,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海拔5895米,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赤道與南緯3度之間,是非洲最高的山脈,素有「非洲屋脊」之稱。

吉力馬札羅山是火山也是雪山,山頂終年布滿冰雪,但由於全球變暖,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將只會停留在歷史中,「赤道雪峰」奇觀將永遠消失。

吉力馬札羅山高聳的山頂白雪皚皚,火山巖口終年雲霧繚繞,充滿著神秘莊嚴的氣氛,在黃昏的時候,山間的雲霧偶爾散去,瑩白的峰頂在金色的夕陽照耀之下,露出瑰麗的容顏,炫彩耀眼。

關於整段登山經歷

到達當地以後,旅行社有派人車來接我們到酒店,給我們配備好了2位嚮導,1位廚師,1位winter,1位經理,10位挑夫(登山前的挑夫都會等待檢查,一個挑夫的行囊不能超過20公斤,因為以前有很多挑夫為了多掙一點,會背50公斤上山,最後累死了,是真的為了錢累死了)

此次登山人員總共有:木子、大叔加兩位好友,15位非洲小哥哥。

整個路程比較陡峭,偶爾寸步難行,起初每次回頭看的時候,都特別有成就感。後來每次看到挑夫小哥哥們的身體和頭頂承載的物品,以及他們露出來的堅強笑容時,仿佛自己的成就感特別蒼白,自愧不如。

吉力馬札羅的雪——七天六夜,從零上35到零下35,從海拔2100到5986,穿越了叢林…草甸…河灘…沙丘…碎石…雪地……翻山越嶺,整理思緒,收穫過程,感受行走的力量…一程一程出發,一點一點升華

這一程也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更多的是挑戰身體的承受力,挑戰往日我們瞧不起的角色和生活。喚醒我們快要被遺忘的初心。

要在最好的年紀,去做一些瘋狂的事……那麼,在7天行程裡,最讓人牽掛的人,是這對來自加拿大的夫婦分別75&77歲。嚮導說他們是吉力馬札羅登山記錄歷史裡年紀最大的一對。在第4天的時候,當直升飛機出現在我頭頂上空時,第一反應想的是:希望不是你們支撐不下去了,你們為我們的行程增添了很多幸福的色彩登頂也是你們努力前行的目標當第6天衝頂之夜中途遇見你們,我便淚湧心頭,當看到你們行走衝頂在最高峰的時候,開始淚湧而出……一直很想問你們是什麼讓你們如此的堅持,當看到你們在最高峰相互露出的笑容時,我便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陪伴和幸福。願你們餘生傳遞我們更多精彩的活法。

在這次行程中最要感謝的就是15位非洲哥哥。感謝挑夫幫助我們分擔行李重量,雖然這是他們的工作,但還是很感謝他們。他們的月薪兩千左右,薪資低,為了生活,他們不斷選擇頭頂幾十斤的重量頻繁地往返5000多米的高峰。

感謝他們在登山途中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精心照顧,感謝他們在辛苦一天下來還很認真為我們精心準備食物,每一次都在想如何給疲倦的我們創造驚喜,鼓勵我們下一程更好的出發(他們自己吃的粉末讓人看著難受和心酸,所以我們每次吃飯都會量力而行,把剩下的退回給他們,儘量讓他們可以偷偷躲起來吃的食物可以多一點,然後我們假裝不知道)每到一個營地還為我們搭好帳篷,擺好桌椅,每天早上洗漱還會為我們親自送熱水,叫我們起床。每到一站營地做完自己的工作還會返回迎接還未到達營地的我們,幫我們背包,攙扶行走。他們臉上的笑容足以讓人安心跟隨,他們對我們全程的照顧,無法用文字去表達感動和歌頌,因為全部都刻進了心裡,只會想到如何能幫助到他們多一點客戶,此刻回想起那些天,依舊能流出一些眼淚,我想:這是我目前為止感受到最認真深刻的服務體驗,值得我去效仿。

他們身上傳遞著極強的熱血沸騰的精神,對工作的認真,對生活的努力,對我們的純真和善良,每一次都抓緊手介紹自己,告訴我們這份工作對他們的重要性,無數次不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想要流淚,可是他們生在這裡,必須去承受生活所帶給他們的每一份不容易,我們唯一能做的無非是多給予他們一些小費,其他的便是無能為力。感謝在無數次我們要倒下的時候為我們加油,感謝在登山最艱苦的時候攙扶著虛弱的我一步一步前行。感謝在我們的登山路途中為我們帶來的快樂,聚起來帶動我們唱歌跳舞,聊彼此的夢想,讓我感受到,原來每一種生活都會有不同的快樂和期待。

我們從山低到山腰,從熱帶雨林到高原草甸,從忘記身體到記憶,就這樣慢步前行,在這樣的時刻便認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太需要勇氣。旅途雖有一定的冒險,但兩個相互珍愛前行的人在一起,生活冒一點險又何妨。

吉力馬札羅的雪,全靠這15位黑哥哥的精神食糧,在他們面前自己的痛苦以及生活感到的無趣簡直不值一提,微薄即渺小,身體和靈魂都要在路上,大概說的是比自己更痛苦萬分的人卻一直在快樂地重複出發吧!

成功就是在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疲憊前進的登山途中,也是處處挑戰決心,途中解乏的最好方式,應該就是和喜歡的人一起拍照了吧!!最好的生活態度,也應該是把腳下的路平穩並漸行漸遠吧!生命之外的東西,都不足以彌補能和喜歡的人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並去不斷擁有。

營地裡的夜晚,天空一片乾淨疏曠,星空夢幻繚繞,在異國他鄉看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顯得格外迷人和感動。

這一瞬間,應該是又減少了一份人生中的遺憾,多了一絲精彩吧!

登頂之夜,夜晚11點出發,歷經7小時在坡度20-40的亂石堆高峰冰雪地一步步艱難行進,只能聽到急促又萬分想放棄的聲音,當即將到頂,看到被晨夕籠罩雪山的那一刻,360度的夢幻仙境,震撼到眼淚止不住的外流,那一刻遺忘了一路的疲憊,寒冷和痛苦,那一夜的極致體驗,那一刻的百感交集與放空,贏得了我走過對所有國家的美好…

下山後的花環,啤酒儀式感,略微隆重,百感交集的內心,強顏的微笑是想給他們送上最好的畫面。轉身之後的送別,更是讓我無法控制不偷偷哭泣,感謝你們全程給予我們的幫助和照顧,真心希望有機會能有顧客過去的時候能順上我們想給你們的禮物,因為你們,我們才離夢想那麼接近

關於吉力馬札羅登山事項

>>登山條件:攀登吉力馬札羅山必須在已經官方註冊的嚮導陪同下進行,並且每個登山者必須配備一個嚮導,一個副嚮導,2個挑夫,一個廚師,也就是每人有5人為你服務;如果是組隊登山的話,除嚮導、副嚮導、廚師和廚師助手外,每人至少配備兩名挑夫。如果心臟不好和血壓太高的人最好不要嘗試。旅行者之中至少有一位需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因為你需要跟嚮導和旅行社溝通。

>>登山旅行社:提前在網上對比,選擇自己滿意的。可以在TripAdvisor上面看各家的評論,然後寫郵件詢問。爬完下來記得要給團隊小費,嚮導團隊對你好不是沒有理由的,這些挑夫在路上非常辛苦,穿得吃得都不算好,幾十斤的東西頂在頭頂上爬山走得飛快,幹苦力家境都不會太好,所以如果在行程中有什麼過多餘的負重就儘量不要帶,登山結束後有什麼不需要的東西可以儘量送給他們。至於小費,每個旅行社都有一份消費標準,可以照著給,還可以更具他們的服務質量來給。由於木子和大叔這次的挑夫團隊服務做得特別好,大叔都是能多給點就多給點的。

>>登頂路線:吉力馬札羅有8條登頂路線,除了有一條非常危險供專業登山愛好者之外,最為熱門的是Machame線(俗稱威士忌線)和Marangu線(可口可樂線)。可口可樂線難度最小,有基本設施,食宿都不錯,可能因為前幾天路程不是很困難,在最後一天突然增加的難度和高度讓登山者不適應,所以登頂率相對較低;Machame線比較陡峭,登山天數6-8天,時間長,能夠給登山者足夠的海拔適應時間,每晚需要露營,可以感受海拔帶來的植被變化風景更佳,難度稍微大一些。

萊莫紹線(Lemosho):風景最優美。(木子和大叔選擇的路線喲!)

萊莫紹線是一條新線,對體能要求較高。從吉力馬札羅山西側出發,前兩天在熱帶雨林中度過;之後海拔逐漸變高,沿南麓環繞上山,途徑高原草甸,最後進入山頂階段,身邊景色會變成赤道雪峰。登山者數量較少,一路景色優美,可以感受從熱帶雨林到高原逐漸變化的過程。一般來說,從萊莫紹線登山需要8天時間,遊客可以充分適應高山上的環境。這樣,等到登頂的時候,就不會覺太辛苦了。在所有路線中,萊莫紹線的風景是最美的,許多歐美遊客都喜歡嘗試這條稍有難度的路線。

提醒:無論選擇什麼路線,登頂率都不是100%。其中原因各種各樣,有些人上山後高反嚴重,必須下來,一旦發病,吉力馬札羅公園室友專門的救援隊的,會把你送回山下。

木子的出行小貼士

護照、籤證、錢、疫苗之類的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網上的攻略都有提到。木子就說一些重點的東西。

>>費用

登山的費用大約為人均15000RMB。

>>藥物

感冒藥、發燒藥、腹瀉藥、消炎藥、清熱解毒藥、暈車藥、維生素、抗高反藥以及創可貼、棉籤等。其他需要攜帶的藥物就根據個人身體情況了。(女孩子最好避開經期去登山,原因嘛就不解釋啦~)

>>防曬

這個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要爬山的孩紙們!防曬霜、遮陽帽、防曬手袖之類的要準備好喲!

>>溼紙巾 修復保溼面膜

準備一些溼紙巾是很重要的。在登山的幾天幾夜裡,靠它清洗自己的身體顯得極其重要,面膜請務必要帶,紫外線特別強,我曬傷的手和朋友的臉,到現在都還沒恢復。

>>衣物

登山的裝備可以自己準備也可以到時候租借,木子建議最好自己準備。在準備之前要了解那裡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晝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非常低;由於吉力馬札羅山阻擋了印度洋吹來的季風,所以降雨量較豐富,建議避開雨季;準備禦寒防水又防曬的戶外裝備是十分必要的。從冬天到夏天的衣物冬天要帶。

日常著裝:短袖T恤褲裝、墨鏡、遮陽帽、人字拖/涼鞋。

戶外裝備:登山鞋、速幹防水衣褲、防曬衣、厚薄夾克衫、防水抓絨衝鋒衣褲、保暖速幹運動內衣褲、厚薄運動襪、薄的運動手套、厚保暖手套、防風面具、吸汗圍脖、保暖帽子、雨衣、暖寶寶、漱口水。

帳篷、防潮墊登山公司會安排;睡袋、登山包、頭燈、雨衣、登山杖可以租借,至於租金,會砍價的寶寶們可以試試,看個人能力了。

>>水壺

這個很重要哦~登山要喝很多很多水(每天不少於三升),強烈建議大家帶足夠大的保溫水壺,最少500L的。木子給大家推薦一個神器——水袋、這樣可以在累到半死的登山途中便於喝水,省很多事。(上圖中有帶藍色細管子的水袋)

最後

整個行程都是滿滿的收穫和感動,人生中第一次旅行可以讓人回憶起來號啕大哭,也許只有真正走過這條路的人才會深刻明白和理解當下如此百感交集的心情,你們留言問我為何如此折騰自己,我想,只有去走更多的路,才會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路,才能收穫更多美好和善良,甚至更多更多的surprise!no pains ,no gains!

相關焦點

  • 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山
    吉力馬札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是非洲七大高峰之一。它非常受有經驗的徒步旅行者的歡迎,因為它被認為是七個高峰中最容易攀登的。攀登這座山不需要任何技術技能或設備,比如繩子、挽具、冰爪或冰斧。吉力馬札羅山不僅是非洲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山峰,這座山峰海拔高達5895米。大多數高山都是山脈的一部分,例如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但吉力馬札羅山這樣的獨立山峰,它是火山活動的結果。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距離赤道僅330公裡。
  • 非洲屋脊——吉力馬札羅山
    相信很多朋友知道吉力馬札羅山,都是源於海明威那篇著名的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在海明威的筆下,她高大、雄偉,令人炫目地矗立在陽光下。今天小旅兔要給大家介紹的,正是吉力馬札羅山。坐落在坦尚尼亞與肯亞兩國的交界處的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米,面積756平方公裡。它不僅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有著「非洲屋脊」、"非洲之王"、「上帝的殿堂」之美譽。在東非的斯瓦西語裡,「吉力馬札羅」意為「光明的山」。
  • 如何登頂吉力馬札羅山,非洲的最高峰?
    吉力馬札羅山腳下的大象想必這圖大家都很熟悉, 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吉力馬札羅山腳下, 活躍著大量的非洲象, 獅子, 長頸鹿等等只在熱帶草原生存的動物.然而時光回溯, 在沒有照相術年代的歪果仁們, 無論如何, 他們都是拒絕承認在炎熱的赤道地區存在這樣一座永不融化的雪山.
  • 吉力馬札羅山有「非洲屋脊」之稱,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
    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奈洛比以南約225公裡,赤道與南緯3°之間,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同時是火山和雪山。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裡,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裡,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吉力馬札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
  • 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地處赤道附近,為什麼山頂總是白雪皚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分析一下吉力馬札羅山的地理位置。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位於東非高原的東北部,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地理坐標為東經37°21′12″E、赤道與南緯3°之間,山脈面積約756平方千米,山脈平均海拔約為1200米,主峰高度海拔為5892米,是非洲的最高點,因此吉力馬札羅山享有「非洲屋脊」的美譽。
  • 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據說是世界獨有的赤道雪山
    想在非洲看雪基本是一件奢望的事情,但是非洲有一個地方依然可以看到雪景,並且位於赤道附近,那就是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吉力馬札羅山位於東非高原東北部,坦尚尼亞的東北部,海拔5892米,緯度是南緯3°,從緯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緊鄰赤道,因此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據說是世界獨有的赤道雪山。
  • 大運旗幟在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飄揚(圖)
    深圳新聞網訊 1月17日,龍崗區登山運動協會副會長劉永忠成功登頂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在吉力馬札羅山頂峰上,劉永忠和外國友人一起揚起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旗幟,以此迎接大運會的到來。昨日,劉永忠安全回到了龍崗,並受到龍崗區迎辦大運會執行辦工作人員的熱烈歡迎。
  • 中坦聯合登山隊吉力馬札羅山下集結(圖)
    從北京時間2月3日18時55分起,經歷了3段累計17個小時的空中飛行,北京時間2月4日19時,為慶祝中國—坦尚尼亞建交50周年而組建的49人登山隊,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吉力馬札羅機場降落。當晚,中坦聯合登山隊共計56人集結完畢,於5日至12日間展開海拔5895米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攀登之旅。其中包括大連「7+2」登山探險隊的11名隊員,記者隨隊採訪。
  • 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秘境探尋
    吉力馬札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有「非洲屋脊」之稱。在斯瓦西裡語中「吉力馬札羅」即是「閃亮的山」的意思,山的頂峰終年積雪,形成了赤道雪山的奇觀。山腳處,是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眼及之處都是一片片開闊的綠色;半山腰則是雲霧繚繞,充滿了神奇的變幻莫測;登至山頂,山頂處白雪皚皚,在赤道驕陽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在爬吉力馬札羅山的過程中,仿佛經歷了四季的變化。
  • 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大火已燒毀至少28...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三蘭港10月15日電(記者高竹 李斯博)坦尚尼亞自然資源與旅遊部長哈米西·基格萬加拉15日表示,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11日發生的火災目前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滅火工作面臨許多挑戰。
  • 探路者創始人董事長盛發強登頂吉力馬札羅山
    2013年2月20日上午8:30(坦尚尼亞時間),北京探路者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盛發強成功登頂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的吉力馬札羅山,此次攀登全程累計徒步96公裡,共歷時5天。盛發強登頂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素有
  • 吉力馬札羅山,非洲之巔
    非洲大陸上的吉力馬札羅山,有兩個高峰:主峰基博峰,海拔高達5950米,是非洲的最高峰,被稱為「非洲之巔」;另一個叫馬文濟峰,隔著一條長達11公裡的馬鞍形的山脊同主峰相連。坦尚尼亞獨立後,基博峰已改名為「烏呼魯峰」了。
  • 16歲女孩成功登頂非洲吉力馬札羅山 曾登頂崑崙山
    16歲女孩成功登頂非洲吉力馬札羅山 曾登頂崑崙山   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林了怡母女和嚮導登上吉力馬札羅山最高峰(左為女兒,右為媽媽)。
  • 「7+2」最高峰系列非洲吉力馬札羅龍蓋線登山 8 Days
    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是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一個火山丘,世界上最高的火山。 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裡,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裡,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
  • 雪山攀登|吉力馬札羅峰——狂野非洲的呼喚!
    作為當地「原住民」讓我來帶你們去看看真實的吉力馬札羅山1、地質形成:東非大裂谷直至今天仍存在著地殼運動,吉力馬札羅正是較近的火山活動的結果。吉力馬札羅山是一個火山丘,赤道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 鬼斧神工的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組圖)
    1938年時的吉力馬札羅山主峰基博峰俯瞰。原標題:鬼斧神工的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國際在線消息(記者王新俊):提起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山,不少人可能會想起中學地理課上所學的知識。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進非洲,吉力馬札羅也正吸引著更多國人的目光。每當從空中飛躍或從陸地走近吉力馬札羅時,人們會通過不同角度領略非洲之巔的風採,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吉力馬札羅山——非洲第一高峰,有「非洲屋脊」之稱
    位於坦尚尼亞的東北部,公園內的吉力馬札羅山巍峨莊嚴,是非洲第一高峰,有"非洲屋脊"之稱。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38年到過這裡,寫下了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鳥》。
  • 關於吉力馬札羅山的10個有趣事實!
    令人印象深刻的吉力馬札羅山的規模和美麗,稱為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登山者,距離地面超過兩萬英尺。非洲大陸最高的山峰引以為傲,是世界上其他獨立山脈中最高的山峰。在您體驗攀登這座山峰的喜悅之前,有十個有趣的事實會讓您迷上您的願望。以下幾點將說明。
  • 吉力馬札羅山:非洲屋脊
    赤道橫穿非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更神奇的是,在赤道附近的山峰上,居然有面積不小的冰川。1990年,冰川面積達10.7平方公裡。
  • 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為何山頂上會有皚皚白雪?
    非洲是一個神秘的大陸,充滿了野性和原始的韻味,有著地理和物種的多樣性。作為世界第二大洲,它擁有最大的沙漠,豐富的雨林和廣闊的草原。然而最讓人驚奇的是,它有一座非洲最高的山峰-吉力馬札羅山,山頂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被譽為赤道雪峰,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