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橫穿非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更神奇的是,在赤道附近的山峰上,居然有面積不小的冰川。1990年,冰川面積達10.7平方公裡。從熱帶雨林到冰原苔蘚,赤道雪山宛如植被群落的天堂。烈日照射下晶瑩剔透的雪峰,其瑰麗多姿令人震撼。
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既是火山也是雪山。主峰海拔5895米,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山頂終年滿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該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著眾多哺乳動物,其中一些是瀕危滅絕物種。吉力馬札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基博,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裡長的馬鞍形山脊相連。
受來自印度洋的溼潤季風影響,吉力馬札羅山水源充足,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氣溫下降,植被逐漸由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森林帶過渡為高山草甸、荒漠帶以及積雪冰川。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有時低至-34℃。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在《吉力馬札羅的雪》中寫道:「在前方,極目所見,他看到,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麼高聳、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吉力馬札羅山的方形的山巔。於是他明白,那兒就是他現在要飛去的地方。」這段文字描述的雪原是如此純淨美好,令人心生嚮往,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吉力馬札羅山峰頂的雪正在消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顯示,1800年,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層覆蓋面積為20平方公裡。2003年,這一數字已變為2.51平方公裡。1912年首次勘測的冰帽,估計現在已經退縮了82%,留下的冰層正在逐年變薄,其消失速度約為每年1米。早在2005年,UNEP曾預測,如果冰層以現在的速度持續退縮,剩餘的大部分冰川可能會在下一個10年消失。美國學者湯普森等人2009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層退縮比例已達到85%,2000年時還留存的冰又消失了26%。在2000至2009年,富特文格勒冰川(吉力馬札羅山的一處冰川)監測點的監測數據顯示,那裡的冰川厚度減少了一半。
如果不能及時地採取行動,「赤道雪峰」的美名對我們和後人來說,或許只能是海明威筆下的一個美好傳說了。
作者:邵嫣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握住科學鑰匙,打開科學之門
合作及投稿事宜請聯繫:kxylydt@news.cn
關注!點讚!你值得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