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 馬洛裡1922年登珠峰使用的冰鎬值多少

2021-01-15 8264戶外
戶外資料網(8264.com)訊

,喬治·約翰特·裡·馬洛裡(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1886年6月18日-1924年6月8日)是

英國上世紀初著名的探險家、登山家,曾分別與1921、1922、1924三次嘗試攀登珠峰。1924年6月在與隊友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g)再次攀登珠峰途中喪生。而他的那一句「因為它就在那兒。」(「Because it's there.」)卻成為登山者們至今仍經常引用的名言。近日,馬洛裡在1922年攀登珠峰過程中使用的一支冰鎬在英國克裡斯蒂拍賣行競拍,估價在1.1-1.3萬美元之間。



馬洛裡1922年登珠峰使用的冰鎬值多少


1922年珠峰探險是英國歷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型登山行動。5月21日,在沒有吸氧的情況下,馬洛裡和他的隊友諾頓及薩默維爾抵達海拔8170米的高處,並從此處開始下撤。在下撤過程中,他們全部綁在一條繩子上,馬洛裡突然滑墜並將兩名隊友一起帶下去。滑墜過程中馬洛裡快速地將手裡的冰鎬尖(拍賣這支)使勁插入雪裡並把繩子纏繞了多圈,一隻手狠狠的向下壓的同時另外一隻手抓住繩子從而阻止了其他隊友向下跌落,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馬洛裡在營地


這支救了眾人生命的冰鎬是當時比較經典的一款,長長的木軸,大約89.5釐米,鋼質鎬頭,上面印有製造商——「I HORESCHOWSKI/ WIEN」。據傳1924年馬洛裡遇難後,他的妻子露絲將他生前的一批裝備連同這支冰鎬一起捐給了Pinnacle登山

俱樂部

-當時的第一個女子登山俱樂部,後幾經輾轉被英國國家登山博物館收藏直至今日。

相關焦點

  • 人類在1924年是否登上了珠峰?回溯馬洛裡1921年首次珠峰
    新發現登山照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將喬治馬洛裡及團隊在1921年首次探險珠穆朗瑪峰時的非凡勇氣    1922年,馬洛裡和他的團隊在超過100名的背夫和協作的支持下再次試圖,但未能成功    1922年,七名背夫在山頂附近的雪崩中喪生時,探險隊的攀登嘗試以悲劇告終
  • 馬洛裡是登上珠峰第一人?只有相機才能解開謎底
    馬洛裡失蹤75年後屍體重新被發現  他最先登上珠峰?  今年3月23日,一支由13 人組成的名叫馬洛裡-歐文的美國登山隊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啟程奔赴珠穆朗瑪峰北坡,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尋傳說中於1924年失蹤的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的屍體,以最終揭開是誰最先登上珠穆朗瑪峰這個謎。
  • 馬洛裡,1921,珠峰探險元年重溯
    夢枕獏1998年出版的山嶽小說《垂直極限》(又名《眾神的山嶺》),以馬洛裡遇難之謎為故事內核,假借兩位登山者身份的主人翁之口,追思了這個獨特、有趣、充滿魅力的靈魂。傳奇登山者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用《喬治·馬洛裡的第二次死亡》一書,表達了自己對前輩的敬畏,以及對於高山探險近乎瘋狂的熱愛。
  • 到底多少人登頂過珠峰
    珠穆朗瑪峰至今形成有6000多萬年,人類攀登珠峰的歷史有多長呢?人類有想登珠穆朗瑪峰的意識和付諸於行動到今天不到一百年。1921年,英國的登山隊首次從中國的西藏境內開始登珠峰,但是英國登山隊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英國登山隊自己宣稱到達6985米。
  • 尋找馬洛裡
    因此,馬洛裡、歐文的失蹤,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馬·歐之謎」。70多年來,人們一直為揭開這個謎而努力。1999年美國派出一支專門尋找馬洛裡和歐文下落的高山探險隊,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支援下,從中國西藏一側沿東北山脊上山,終於找到了馬洛裡的遺體和遺物,還找到自1921年以來近80年裡,從西藏一側攀登珠峰時不幸遇難的17具登山者的遺骸。  自此,「馬·歐之謎」基本揭開。
  • 失蹤的馬洛裡
    1999年5月1日馬洛裡遺體和遺物的發現徹底地揭開了1924年馬洛裡的失蹤之迷。多年以來西方人一直對我國1960年首次從珠穆朗瑪峰北坡登頂的事實有所質疑。他們認為英國人在中國1960年攀登珠峰之前曾幾次攀登珠峰,馬洛裡很可能是第一位越過第二臺階甚至於從北坡登頂成功的人。只是在下撤途中馬洛裡與同伴歐文遇突發事件罹難。
  • 因為山在那,我們要去攀登,今日登頂珠峰熱點
    「人類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壯舉的有記錄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蕊以及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但是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卻留下了一個登珠峰的高度。馬洛裡在回答《紐約時報》記者提問『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回答道『因為山就在那裡!』,令人無不欽佩,也成為登山界的名言;更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在1924年6月8日第二次登頂珠峰峰頂時壯烈犧牲。」
  • 人類在1924年是否登上了珠峰?馬洛裡的照片能告訴我們答案嗎?
    192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裡再次來到了珠峰,這一年,他已經38歲了,前兩次挑戰失敗的他深知,命運的窗口,已經越來越小了,為此他特地選擇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歐文,作為自己的搭檔,開始了人生中最後的奮力一搏。
  • 人類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回顧珠峰上震撼歷史的兩大事件
    1921年,在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和皇家地理學會組織下,成立了英國第一支珠峰探險隊。馬洛裡憑藉熟練的攀登技巧,成為了其中一員。由於是第一次探險珠峰,無任何參考經驗,他們將重點放在了探索路線上。從西藏出發,沿珠峰北坡攀爬到7010米處,由於此處位於珠峰與章子峰的連接部位,是一個非常狹窄的冰雪坳地,更是兩峰間的通風口,連續遭遇暴風天氣,被迫中止行動。
  • 盤點珠峰探索:英國最早,中國最多,首次登頂是大洋洲國家?
    其實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歷史不過100年,最早攀登珠峰的是一支英國登山隊,在1921年從中國的北坡路線進行攀登,到達6000多米時,沒能越過北坳頂部,宣告失敗;第二次是在1922年,仍然是英國的登山隊從北坡攀登,這次他們到達了8000米以上,但不幸遇到雪崩,7名登山隊員全部遇難;第三次是在1924年,英國隊繼續從北坡攀登,「幾乎」登頂,他們到達8572米時缺氧被迫下山
  • 《攀登者》吳京沒有講完馬洛裡的故事,8.7分BBC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在《最狂野的夢想:徵服珠峰》中,紀錄片還原了康拉德·安克1999年帶領探險隊在珠峰找到喬治·馬洛裡遺體的一幕,馬洛裡的遺體趴在珠峰北坡海拔8170米的地方。風吹雪打了75年,馬洛裡的衣著支離破碎,但通過繡著名字的衣領可以確認這就是他。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真實的珠峰攀登,遠比《攀登者》要驚心動魄,胡歌在電影《攀登者》中飾演的楊光,其原型是1975年中國登山隊的隊員夏伯渝。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時因幫助丟失睡袋的隊友,他把自己的睡袋讓給別人導致自己凍傷雙小腿截肢。之後,他歷經截肢、癌症、多次大手術等磨難。卻始終用獨有的堅強、樂觀與執著對抗著人生驟變和世事滄桑。面對人生的磨難,他並沒有抱怨和放棄。
  • 珠峰傳奇:中國隊深夜贏印度,第二次登頂在絕壁留下金屬梯
    那年他不過34歲,消瘦俊朗,英氣逼人,泰晤士報說:說起攀登珠峰,整個大英帝國,還有誰比馬洛裡更有資格和能力?1921年6月,人類史上第一支珠峰遠徵隊,抵達珠峰北麓。冰川之上,馬洛裡痴迷地望著接天連地的珠峰,「就像一個粗獷的巨人,就像夢中最狂野的造物」。那一次,在沒有任何氧氣設備情況下,馬洛裡到達珠峰6700米處。
  • 你知道誰是登頂珠峰第一人? [組圖]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升高,使得珠峰上的積雪一點點融化,也使得這朵疑雲終於有了消釋的機緣。感謝我們熱心的作者周正先生①,他從英美德日有關傳媒上廣泛搜索,又直接與「1999馬洛裡與歐文探查隊」隊員對話,並七易其稿,特為本刊撰成此文。在此,謹代讀者諸君深致謝意!  馬洛裡(1886-1924)是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中學教師,歐文(1902-1924)是牛津大學的三年級學生。
  • 這具骸骨,居然是馬洛裡!
    1999年5月,馬洛裡失蹤的第75個年頭。美國著名登山家康納德加入了一支珠峰遺體搜索探險隊。搜尋過程中,他無意中離開了隊伍,走出了搜索範圍。「康納德,你已遠離搜索區域,請回到高處。」無線電裡傳來了命令,但他卻沒有轉身,反而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動,直到目光落到了一處與周圍白雪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 史佔春1960年攀登珠峰差點墜落 1975年完成測繪
    這是英國登山家馬洛裡的經典回答,為攀登珠峰,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上個世紀中葉,一群中國人同樣滿懷熱情,立志登上世界最高峰,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人首次成功登頂,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他們背後,有位「帶頭大哥」——史佔春。  位於北京東四塊玉四號院的國家體育總局家屬院,史佔春坐在輪椅上,被妻子張玉蘭推出來曬曬太陽。
  • 珠峰上300多具登山者遺體,死者身份明確,家人為何不去收屍?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在登山界有一個小小的爭議,就是有人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按現在的記錄來看,真正登錄珠峰的時間應該是1953年,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早在1924年就有人成功登頂了。喜歡挑戰極限的人太多了,這也就會導致一些意外發生。
  • 「死亡地帶」凝固的墓碑 50年來200人長眠珠峰
    據每日新報報導,但是,雖然50年來攀登技術不斷進步,有約200人在試圖創造個人記錄時丟掉了性命。  最著名的死者是1924年在頂峰附近消失的喬治·馬洛裡。馬洛裡之所以有名,緣於他的一句名言。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時,馬洛裡答道:「因為它在那裡。」  人們最後一次看到馬洛裡是1924年6月8日,在珠峰北側距離山頂還有274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