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佔春1960年攀登珠峰差點墜落 1975年完成測繪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史佔春1960年攀登珠峰差點墜落 1975年完成測繪

  核心提示

  山在那裡

  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這是英國登山家馬洛裡的經典回答,為攀登珠峰,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上個世紀中葉,一群中國人同樣滿懷熱情,立志登上世界最高峰,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人首次成功登頂,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他們背後,有位「帶頭大哥」——史佔春。

  位於北京東四塊玉四號院的國家體育總局家屬院,史佔春坐在輪椅上,被妻子張玉蘭推出來曬曬太陽。2009年國慶節前,中央電視臺五套《體育人間》欄目曾經採訪了史佔春和張玉蘭,在史佔春家中,無論是裝修還是家具,都非常普通,而作為曾經的登山健將,晚年的史佔春卻行動不便,進出都要靠老伴。由於史佔春說話不太方便,整個採訪過程中都是張玉蘭代為回答。珠峰,對他來說,是一段段難忘的記憶。

  1955年

  中國登山運動起步

  史佔春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李仁鎮李仁村,他的父親是一個木匠。史佔春14歲時到齊齊哈爾當了鐵路工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齊齊哈爾鐵路總工會宣傳部部長、東北鐵路總工會文教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總工會宣傳處處長,總工會登山隊隊長,國家體委處長、副司長,中國登山協會主席。相比其他的職位,史佔春最熱愛的還是登山事業,而在這方面,他用自己的努力創造了多項紀錄。

  地球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9座在中國境內或邊界上,但中國的登山運動在1955年以前,卻一直是空白。195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組成了35人的登山隊,史佔春任隊長,這支年輕的登山隊到1958年為止,先後徵服了蘇聯境內最高峰萬厄爾布魯士峰,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公格樂九別峰和號稱「山中之王」的貢嘎山,中國登山運動逐漸開始起步。為了發展這項運動,在賀龍的指示下,國家體委隨後設立了登山處。

  1957年

  率隊攀登貢嘎山

  由於缺少登山經驗,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成立後,蘇聯登山專家便成了中國運動員的教練,為了給隊員樹立榜樣,身強力壯的史佔春咬緊牙關,帶頭做大運動量訓練。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登山隊早日出成績。1956年4月24日,在兩位蘇聯專家指導下,史佔春帶領31名隊員成功登上秦嶺山脈主峰——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短暫休整後,同年7月31日14時,由史佔春擔任隊長的中蘇混合隊登上了慕士塔格峰,這次登山開創了人類首次登頂慕士塔格峰的紀錄。幾次成功問鼎鼓舞了中國登山隊的士氣,1957年5月,史佔春率隊攀登貢嘎山。6月13日,史佔春與師秀、劉連滿、劉大義、彭仲穆、國德存六人從西北山脊登上海拔7556米的主峰。攀登貢嘎山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獨立領隊進行登攀,也是首次獨立登上7500米以上的高峰。貢嘎山登攀成功,標誌著中國登山運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8年6月,中國登山協會成立,史佔春以不俗的表現,當之無愧成為協會的秘書長。

  1960年

  攀登珠峰 差點掉下來

  人類發現珠峰兩百多年來,長眠於此的有百餘人。探險家們更看重從難度更高的中國一側北坡攀登珠峰,雖然數次嘗試,但均未成功,1924年,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裡在北坡攀登的途中不幸遇難,功虧一簣。

  1958年12月20日,兼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把史佔春和另外幾人找到辦公室,問他們,如果中國人自己攀登是否有成功的把握。史佔春回答:「其他方面問題不大,最大困難是缺少登8000米以上高度的裝備,按原來中蘇聯合登山協議,裝備由蘇聯提供。」賀龍聞聽此言站起身說:「他們不幹,我們幹,我們可以到國外去買,任何人休想卡住我們的脖子,中國人民就是要爭這口氣,你們一定要登上去,為國爭光。」不久,賀龍經過請示上級領導,讓史佔春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帶著翻譯乘飛機去瑞士購買裝備。史佔春說,當時他帶了70萬美元去,但這次出國很少有人知道。

  1960年3月19日,史佔春率領中國登山隊抵達珠峰大本營。後來他回憶說,當時登山隊中還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部和解放軍總參謀部等單位組成的科學考察團。中國登山隊從北坡向珠峰發起衝擊,根據《賀龍傳》記載,由於天氣惡劣,登山的第三次適應性行軍遇到了困難,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一批在體力上和技術上有希望登頂的運動健將,包括史佔春、王鳳桐、許競、陳榮昌、彭淑力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傷,不能繼續攀登。而根據當時的視頻資料,在攀登過程中,史佔春腳一滑,差點掉了下來。多名登山隊員不能攀登,立刻引起了很多隊員的不安。而就在此時,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回到昆明,一下飛機就問:「我們的登山隊登到哪裡了?」全國人民都很關心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情況,他們不負眾望,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最終在5月25日黎明4時20分勝利登上了頂峰。攀登珠峰成功後,賀龍向登山隊發出了熱情洋溢的賀電。登山隊的成就,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

  1975年

  再次率隊登珠峰

  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史佔春受命,又一次擔任隊長職務。這次登山隊的陣容更為強大,一共有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登山隊3月初進山,經過多次行軍,在1975年5月27日下午2時30分成功登頂。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空前未有。值得一提的是,登山隊首次在珠峰設置了3.5米的覘標,測繪工作者測得珠峰8848.13米的海拔高度。

  中國登山隊的表現讓世界刮目相看,史佔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登山運動的「重量級」人物。1986年,他被推舉為中國登山協會主席。1988年初,史佔春擔任總隊長,指揮中、日、尼三國聯合登山隊攀登珠峰。5月5日,三國聯合登山隊從南、北兩坡雙跨並會師頂峰,實現了人類攀登珠峰的又一偉大壯舉。

  (李博)

相關焦點

  • 《攀登者》為什麼將生死置之度外,1960和1975年一定要登上珠峰?
    如果不是《攀登者》這部電影,我們普通人根本無法想像1960年和1975年前人們是克服了怎樣的艱難困苦,身心折磨才讓世界認可中國的。人為什麼要登山?電影裡是因為救人命才沒有拍攝成功,我們查看歷史,1960年其實是有影像資料,不過不是在山頂,因為王富洲、貢布、屈銀華踩著劉連滿,用了近3個小時才完成「第二階梯」的攀爬,劉連滿也體力不支,他們沒有食物,氧氣不足,爬上來的3人再行進100米到達峰頂的時候是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天還是黑暗的,根本拍不了影像,而是下山的時候屈銀華拍了一段視頻,但是他們將毛主席的石膏像和國企埋在了峰頂
  • 1975年潘多成首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36歲的副隊長田部井淳子(Junko Tabei),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嚮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1975年,中國珠峰登山隊在王富洲和史佔春的帶領下,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7個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
  • 攀登者真實事件方五洲原型是誰 1960年登珠峰不被認可怎麼回事
    馬上電影《攀登者》就要上映了,今天也發布了國際版預告,看得不少人眼眶發紅,也讓更多人想知道攀登者真實事件,想要知道攀登者是根據什麼改編的。電影主角方五洲原型又是誰呢?在預告說有說到的1960年登珠峰不被承認,這是怎麼回事?
  • 封面新聞專訪《攀登者》原型、1975年登珠峰中國運動員桑珠 回憶...
    10月10日,《攀登者》原型人物之一、1975年成功登頂珠峰的九位中國登山隊成員之一桑珠先生,以及多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來到封面新聞咖啡廳,分享當年的真實往事,以及他們對電影《攀登者》的一些感受。桑珠(中)1952年,出生於日喀則的桑珠17歲入伍。
  • 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人探險珠峰的壯烈歷史
    上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在中國境內的北坡,卻始終無人至此登上世界之巔。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填補中國登山史的空白,決定派遣登山隊攀登珠峰。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 1975年珠峰登山隊成員桑珠 分享當年成功登頂的真實史實
    本組稿件採寫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薛維睿 陳甘露 劉健 雷遠東 柴楓桔  10月10日上午,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電影《攀登者》原型人物、1975年珠峰登山隊的成員桑珠,西藏登山隊隊員多吉做客封面新聞,分享中國登山隊勇攀珠峰的艱險過程與真實史實。  正值電影《攀登者》熱映,上映11天攬下8.69億票房。
  • 我們讓珠峰有了標準「身高」 專訪1975年登頂珠峰的勇士桑珠
    說盛大,是因為這是史上海拔最高的關機發布會,莊嚴肅穆的珠峰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主角;是因為影片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導演、阿來編劇,並且匯集了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等一眾演員;更是因為這部名叫《攀登者》的電影邀請到真正的「攀登者」,1975年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登山英雄桑珠來到現場。關機儀式前後,桑珠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
  • 為什麼中國人1960年登頂珠峰不為西方人承認?
    事關國家尊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同志指示成立中國登山協會,並要在1960年完成登頂任務。於是中國第一批職業登山運動員趕赴蘇聯訓練,經過十分嚴格的訓練,中國登山運動員於1957年獨立組隊,成功登頂四川第一高峰——貢嘎山,這是中國人首次登頂海拔7500米以上的高峰,為此後登頂珠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攀登珠峰,潘多成為首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1956年中國登山隊成立,開啟中國現代登山運動。 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實現人類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壯舉。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攀登珠峰,潘多成為首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 吳京:1960年登頂珠峰不被承認,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攀登者》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吳京飾)和曲松林(張譯飾)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飾)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1960年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他們是真正的「攀登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今年89歲的登山隊教練張俊巖、89歲的隊醫翁慶章、87歲的新華隨隊攝影記者陳宗烈、86歲的《體育報》隨隊記者陳雷生、86歲的登山教練白進效、83歲的登山隊員成天亮、86歲的女登山隊隊長袁楊,最年輕的女子登山隊隊員張桂芸也已經81歲了……1960
  • 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站在世界之巔(圖)
    1953年5月29日,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的隊伍。正是丹增·諾蓋的這一創舉,成了尼方在談判中的重要砝碼。  在這樣的情境下,中國人可謂「逼上珠峰」。  按照中蘇雙方約定,兩國於1958年選拔隊員訓練隊伍,1959年正式攀登。剛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的王富洲通過層層考核順利入選。
  • 1975年,珠峰登頂者和那些「走到一半的人」
    因而再次登頂、留下證據,並測定珠峰高度,向世界證明中國登山隊的實力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圖為1960年攀登過程中,登山隊員冒著強風前進。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我和他們握手,一握下去,是空的。我心裡一驚,沒有手指。」五六年前,作家阿來採訪了兩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中國登山隊員們。
  • 45年後同一天成功登頂珠峰 人民網評:山高怕什麼,攀登就是了
    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並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巖面高度。45年後的今天,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世界之巔!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致敬勇攀高峰的中國人!新華社供圖人民網評:再次登頂珠峰,彰顯中國人的精氣神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巔峰時刻,全民沸騰。
  • 攀登珠峰,究竟有多難?
    1966、1968年  國家測繪總局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兩次組隊首次對珠峰高程進行測定,據自然資源部消息,這兩次測量未在峰頂樹立測量覘標,也未測量峰頂冰雪厚度,高程未公布  1975年  7月23日,中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已減去積雪厚度0.92米)  1992、1998年
  • 登峰測極·測繪人③|45年前登頂珠峰,大家抱一起哭了
    60年後的今天,中國登山隊與國測一大隊攜手再度承擔重任,2020珠峰高程測量再起徵程。為紀念這個重要時刻,澎湃新聞尋訪了1975年、2005年參與珠峰高程測定的測繪老隊員,和此次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前方測繪隊員,以向挑戰極限、勇攀高峰的測繪人、攀登者致以敬意。
  • 1975年中國登山隊9人登頂珠峰,為何合影裡只有8人
    與此同時,在銀星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銀星光影沙龍」上,《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鄭重地向影片所有主創道上了一句「感謝」,「8個多月時間裡,完成這樣一部有大片氣象的影片,整個團隊就是兩個字,拼命!」電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為題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
  • #攀登者#珠峰即將迎來新高度
    評論  在攀登者們還未登頂珠峰之前,珠峰的「身高」就充滿迷幻色彩,1960年的珠峰登山科考活動中,測繪工作者用水銀氣壓計測定基線端丘高程,並進行了天文觀測,首次獲得珠峰的高度8882米,逐漸揭開了珠峰高度的「面紗」。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這一次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也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重新來審視這部電影,一部用心拍攝的好電影——中國第一部登山冒險題材電影。《攀登者》拍攝的是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向珠峰發起衝刺的故事。1960年第一次登頂珠峰,中國登山隊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但由於沒有拍下照片,因而這一次登頂珠峰並沒有被西方世界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