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在中國境內的北坡,卻始終無人至此登上世界之巔。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填補中國登山史的空白,決定派遣登山隊攀登珠峰。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時至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徵服的神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打破,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中國登山隊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命運和極限挑戰。
1957年,蘇聯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登山協會主席團致信中央,要求組織中蘇聯合登山隊攀登珠峰,並將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可是由於我方在運動員、資金、裝備等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因此有關方面婉拒了蘇聯的請求。
到了1958年初,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機。原來當時的體委主任賀龍一直對體育運動情有獨鍾。早在抗戰時期,賀龍麾下的120師就以「體育搞得好」出名。再加上蘇聯駐華使館的積極推動,周總理於1958年提出了考慮意見。總理拍板後,緊張的籌備工作開始了。
1958年夏天,中蘇雙方共同制訂了攀登珠峰的三年計劃,並在食品、設備方面達成了共識。其中最為艱巨的準備任務就是修建日喀則至珠峰腳下得進山公路。這短短的三百多千米與其說是山路,還不如說是懸崖峭壁,在最險峻的地方只有一人寬。可是,要在這樣險峻的地方修一條進山公路,又談何容易?當時西藏地區剛解放,經濟尚不發達,根本無力承擔修路費用。但為了支持登山活動,中央還是特批了幾百萬經費,於是1958年9月,登山公路在荒野中熱火朝天的動工了。
按照中蘇聯合攀登的計劃,1959年雙方應共同到西藏試煉。但是由於聚集在拉薩的匪徒日益增加,為了確保登山隊員的安全,中央暫緩了登山進程。1959年秋天,隨著西藏局勢的日趨穩定,中方開始聯繫蘇聯登山隊,準備攀登珠峰。但此時,因為中蘇關係已經破裂,所以蘇方一反過去的積極態度,對登山活動百般推脫。既然蘇方的態度如此,一波三折的聯合攀登活動也註定無法繼續下去了!
1959年10月20日,賀龍將登山隊長史佔春等人請到辦公室,決定「自己幹」。賀龍提議:「他們不幹,我們自己幹!任何人休想卡住我們的脖子,中國人民就是要爭這口氣!」1959年的中國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但國家體委還是為登山隊申請到了70萬元的外匯,用於購買登山裝備。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方面也正準備攀登珠峰。史佔春一聽,深感責任重大,當時就下了決心,這次非上去不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抵達大本營,準備攀登事宜。
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214人登山隊中,運動員約八九十人,其他隊員全是氣象、電臺等後勤人員。幾百天的時間裡,後勤人員在高海拔地區風雨無阻的採集氣象資料,為確保攀登珠峰做出了巨大犧牲。3月24日,珠峰大本營組織隊員進行了三次適應性急行軍。第一次和第二次急行軍沒有太大問題,但第三次登山隊卻遭受了不少損失。
經過漫長地等待,嚴重裁員的事實引起了登山隊的不安。恰在此時,珠峰的天氣也變了,天氣逐漸變暖,這給登山活動帶來了不少危機。這時,遙遠的北京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當時中國和尼泊爾關於珠峰的歸屬問題存在著爭議。1953年,尼泊爾登山隊員丹增從南坡成功登頂。尼泊爾對此大肆宣揚,其目的不言而喻:你們中國人都沒上過珠峰,怎麼能說珠峰是你們的?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登山隊員的壓力急劇加大。
5月17日早上九點,登山隊員開始從大本營出發,準備攀登珠峰。抱著必死的決心,突擊隊員到達了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儘管天氣異常不穩定,所有人都是義無反顧地向前。經過大約2小時攀登後,四人才來到了「第二臺階」處。面對與大本營失聯的嚴峻局面,剩餘的三名突擊隊員沒有考慮太久,就繼續在黑夜中摸索著前進。1960年5月25日凌晨四點二十分,三位登山隊員在饑寒交迫中登上了珠峰。
5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將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峰的壯舉傳遍了全國。隨後,拉薩、北京等地紛紛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謹以此文,獻給曾為祖國復興拼過命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