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討論了一個話題「山在那」。
「請根據話題,思考一下,談一談,你對『山在那』感受或啟發。」
學生低頭思考,有的胸有成竹,有的放飛自我,但話題很好切入,大家起來競相表達,暢所欲言。
但是表達,似乎有些為所欲為。
聽了一會,我讓大家停下,回憶一下,昨日語言表達的技巧:先提出觀點,然後再擺事實講道理。要求層次分明,邏輯清楚,言之有物。
大家似有所悟,整理一下,更有條理性。
「這個話題,是源於英國的一位登山家的名言。」我向大家介紹其人。
「人類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壯舉的有記錄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蕊以及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但是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卻留下了一個登珠峰的高度。馬洛裡在回答《紐約時報》記者提問『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回答道『因為山就在那裡!』,令人無不欽佩,也成為登山界的名言;更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在1924年6月8日第二次登頂珠峰峰頂時壯烈犧牲。」
「如果我用這個人物事件作為引入,並且提出『因為山在那,我需要仰望。』這就變成了怎樣的開頭?」我繼續引導。
「這是運用先說事實,在總結分析的方法。」有同學大聲說道。
是的,今天,我們學著運用先擺事實,再講道理的方法來談感受。
「偉大的英國登山家馬洛裡,帶著浪漫的情懷和勇氣,揣著他妻子的玉照,和好友歐文一起登頂珠峰,不幸在75年後,1999年,美國的埃裡克·西蒙森率領一個探險隊來攀登珠峰,發現在距離峰頂僅僅600米的喬治遺體,但他妻子的照片和好友歐文在哪,卻成為至今令人不解的謎團,也令成千上萬的登山者充滿好奇和攀越的渴望。「
」因為山在那裡,我需要仰望。馬洛裡的勇於攀越的精神,就在那裡,令千萬者仰望。這是一種不不斷超越的追求。因為山在那,年輕的杜甫看到東嶽泰山,寫下千古傳誦的《望嶽》,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砥礪多少青年們對理想的追求。「
」早在1966年中國科學家成功測量珠峰的雪面高度為8849.75米,1975年,中國科學家測出珠峰峰頂高度為8848.13米,一直沿用很長時間;2005年獲得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8844.43米,一直沿用至今。「
」而2020年5月27日,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將再次登頂珠峰,這又是人類的一次攀越和挑戰,因為山在那。」我要示範,並作了一些知識介紹。
「因為山在那,我們不僅需要仰望,更要去攀登。這就是人類,去探索未知,去實現夢想。讓我們一起仰望,也一起去攀登吧!因為山在那。」#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