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馬·歐之謎」困擾了世界登山界70多年,也成為世界最高峰上一朵揮斥不去的疑雲。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升高,使得珠峰上的積雪一點點融化,也使得這朵疑雲終於有了消釋的機緣。感謝我們熱心的作者周正先生①,他從英美德日有關傳媒上廣泛搜索,又直接與「1999馬洛裡與歐文探查隊」隊員對話,並七易其稿,特為本刊撰成此文。在此,謹代讀者諸君深致謝意!
馬洛裡(1886-1924)是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中學教師,歐文(1902-1924)是牛津大學的三年級學生。1924年,這兩位優秀的高山探險家,作為英國第三次珠穆朗瑪峰探險隊的主力隊員,在從中國西藏一側攀登珠峰途中失蹤。
對此,歐美各國紛紛猜測,他們很可能是在已經登上珠峰後,在下山途中遇難。英國人曾多次宣稱,如果能證明馬洛裡和歐文已登上世界最高峰,人類高山探險的歷史就要改寫!然而,也有人認為他們不可能越過第二臺階,也就不可能登上珠峰。
因此,馬洛裡、歐文的失蹤,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馬·歐之謎」。70多年來,人們一直為揭開這個謎而努力。1999年美國派出一支專門尋找馬洛裡和歐文下落的高山探險隊,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支援下,從中國西藏一側沿東北山脊上山,終於找到了馬洛裡的遺體和遺物,還找到自1921年以來近80年裡,從西藏一側攀登珠峰時不幸遇難的17具登山者的遺骸。
自此,「馬·歐之謎」基本揭開。
馬洛裡長眠珠峰
英國人的質疑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5分,天色還相當黑暗,但三位中國勇士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已經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上!這在人類高山探險史上,是一個壯舉!這個勝利大大鼓舞了正在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和美蘇等國封鎖中的中國人民,它讓世人了解到,任何困難或艱難險阻都將被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踏在腳下!
當時,各國媒體都對這一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作了報導,只有英國的高山探險家悻悻地說:「中國人從東北山脊登上埃佛勒斯峰②,不可思議,這是一個彌天大謊!英國的馬洛裡和歐文兩人極可能早在1924年就已從東北山脊登上它!中國人最多也只到達8700米的高度!」
4英國人關於「中國人最多也只到達8700米高度」的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當時中國隊員是從5月24日21點,在越過第二臺階後,繼續向頂峰進發,整整走了8個多小時的夜路後,才成功登頂的。那時天色還很暗,無法拍攝照片。但在微弱的月光下,他們把登頂的書面留言、一尊毛澤東主席的半身塑像和一面五星紅旗安放在了頂峰,並採集了9塊巖石標本後下山。下到8700米高度時,天色已亮,屈銀華從背包中取出小型電影攝影機,對著頂峰拍了一串鏡頭。之後,中國媒體作登頂報導時,就從其中選取了一幅。
在此之前,英國人有過多次攀登珠峰經驗,稱得上是從東北山脊攀登的專家。這是因為,英國通過兩次侵藏戰爭,迫使清政府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打開了西藏地區的大門。1921年開始,雖然西藏人民向來視珠穆朗瑪等山峰為神聖之境,不容觸犯,但西藏地方政府內的親英勢力逐漸抬頭,這就使英國得以先後於1922年、1924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從西藏一側的東北山脊向珠峰衝擊七次。或許老天真的有眼,他們從未成功,最高也就是1924年創造的8572米。但他們對東北山脊的情況已相當熟悉,因此,當他們看到中國媒體上的照片,一眼就認出是在8700米處拍攝的,因而有此質疑。
1924年英國珠峰探險隊(後排,左起)歐文,馬洛裡,諾頓,奧戴爾
馬洛裡的鞋子與登山繩
英國人對解開「馬·歐之謎」的執迷
新中國誕生後,暫時不允許外國人進入中國境內進行高山探險活動。因此,二戰結束後,歐洲人都從尼泊爾一側攀登珠峰。1952年5月,瑞士隊越過孔布冰川,經過珠峰與洛子峰(8511米)之間的山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南坳(8000米),沿東南山脊到達8559米處,頂峰在望,眼看成功之際,天氣驟然變化,大風雪使人無法前進,瑞士隊只好撤退。這年秋天,瑞士人再從東南山脊上山,天公仍不作美,迫使他們上到8100米轉回。
在瑞士人幾乎登頂成功的威壓下,英國隊於1953年來到尼泊爾,從當地夏爾巴人中僱傭了200多名搬運工和25位高山嚮導,這些人前一年都曾為瑞士隊服務,在他們的幫助下,英國隊兩名隊員於5月29日下午從東南脊登上珠峰。這次成功登頂被作為賀禮,獻給當天加冕的伊莉莎白女王,而當隊員們回到倫敦時,自然受到王室和各界的盛大歡迎。
雖然贏了,英國卻喜憂參半。喜的是英國隊在人類高山探險史上奪了頭籌,憂的是兩位登頂者中,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英國人。為了這次探險,英國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了多方面的組織和準備,但到頭來真正將珠峰踩在腳下的,一個是應邀參加的紐西蘭人埃德蒙特·希拉蕊(1919-,養蜂專家),另一位是英國隊的嚮導、曾兩度為瑞士隊服務的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1914-1986),這又勾起了英國人查清「馬·歐之謎」的念頭。
為什麼英國人會確信馬洛裡和歐文兩人極可能是在登上頂峰後,在下山途中遇難失蹤的?1933年5月,由魯德列吉(1884-1961)率領的第四支英國珠穆朗瑪峰探險隊又來到西藏,再次衝擊。他們沒能越過第二臺階(8700米),但隊員哈裡斯在東北山脊8100米的第一臺階附近發現了歐文的冰鎬。冰鎬是高山探險者必須隨身攜帶的「武器」,就像士兵的槍一樣。冰鎬在此,那歐文的遺體呢?是否歐文從頂峰下來,因過度疲勞、體力不支,從這裡滑墮到北坡下的萬丈深谷?
馬洛裡的衣物殘片
揭開謎底的一線希望
70年代末改革開放,我國政府對外開放高山區,接待前來高山探險的外國團隊。中國的近鄰日本捷足先登,第一個獲準在1980年從中國西藏一側攀登珠峰。1979年10月,日本派來偵察隊,前往西藏進行路線探察。期間,中國協作隊員王鴻寶言談中透露,1975年中國隊從東北山脊登頂時曾發現一具歐洲人的屍體……
不久,日本的《讀賣新聞》在1980年元旦專刊上,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日本隊將於1980年春從中國西藏一側的東北山脊攀登珠峰」的消息和大量有關珠峰及攀登珠峰的歷史背景資料,其中還特別提到王鴻寶透露的信息。很快地,王鴻寶的這條信息在世界各國媒體的顯要位置紛紛登場。
尋找馬洛裡、歐文遺體、遺物的事情,重新引起英國和歐美各國高山探險界的關注。英國立即派出89歲高齡的奧戴爾(1889-1986)飛往東京,請求日本隊協助在東北山脊上尋找馬洛裡和歐文,特別希望找到馬洛裡用過的相機。英國人認為,相機裡的膠片或許能證明他們已經登上珠峰。
與此同時,早已於1932年就移居美國的馬洛裡的大女兒加洛琳夫人(1917-)也通過美國高山俱樂部向日本山嶽會提出請求,希望在登山途中幫助尋找父親和歐文的遺體遺物,並查證當年他們是否登上峰頂。英國派遣時已89歲高齡的奧戴爾訪問日本,則因為他不僅是1922和1924年英國隊的主力隊員,還因他1924年6月8日在「第一臺階」與「第二臺階」間的東北山脊上,送別馬洛裡、歐文,並一直用望遠鏡觀察他們的行蹤,只是在他們快接近第二臺階時,因為一片烏雲終斷了他的持續觀察,等他再睜眼時,兩位登山家已經消失了蹤影。
話說1980年春,日本隊確實發現一具登山者的遺體,但那是1975年遇難的中國隊員鄔宗嶽,而不是歐洲人。隨著日本隊此次登山的完成,破譯「馬·歐之謎」的這一線希望再度破滅。
馬洛裡的已沒有指針的手錶
多年的努力
在此之前,1975年秋,英國隊曾從尼泊爾一側的西南坡登上珠峰,這次登頂路線相當艱險,登頂的又確實都是英國本土人,說明英國的高山登山技術水平還是很高的。但遺憾的是他們無法跨過北坡來尋找馬·歐的遺體。
中國向世界開放山峰後,從1980年到1999年的19年間,法、德、日、奧地利、意、瑞士、美、俄等國的高山探險隊多次從中國西藏一側登上過珠峰,也有人在東北山脊附近發現過遇難者的遺體遺物,但都難以確認它們的身份。
同時,這19年也是各國探險家從中國西藏一側攀登珠峰最活躍的時期,各國探險家創造了諸如嚴冬季節(12-2月)、雨季(6月下旬-9月上旬)、不使用人工供氧、自始至終單身一人、快速登頂(最快的法國登山家從基地營出發到登頂之後返回基地只用了20個小時)以及高山滑翔(登頂後乘懸吊式滑翔機滑翔下山)、高山滑雪等更快更強的高山探險,這就使英國和各國探險家們更加關切「馬·歐之謎」了。
「中國人的梯子」
1960年5月24日下午5時左右,中國首次攀登珠峰的劉連滿、貢布、屈銀華和王富洲四人離開8500米的突擊營地,來到位於8700米高度的「第二臺階」下方。這是一道高達6米多的巖石峭壁,左側是無法攀越的斷巖,右側是深不見底的北壁大山谷。這段又光又滑的巖壁幾近垂直90度,沒有任何可以手抓或腳蹬的支點。
時間不等人,壞天氣很快就要到來,除了攀上這段陡壁,別無它途。四人先後嘗試單獨攀登,都告失敗。
教練劉連滿終於想出了法子!他把背包放在地上,踩著包升高了50釐米!受此鼓舞,劉連滿蹲在包上,讓屈銀華站在自己肩上,王富洲和貢布從兩邊扶住劉的腿,慢慢艱難地站起來。就這樣,合三人之力,屈銀華頓時升起了3米多高!這時,他發現巖壁上有一個裂縫,王富洲立刻遞上巖石錘和冰錐,他把冰錐打進裂縫,創造了第一個支點!
屈銀華一手抓緊釘牢的冰錐,雙腳則由王富洲和貢布用冰鎬支撐,另一隻手又抓住了上邊的一個巖石凹處,並在凹處上方嵌進了第二支冰錐!這第二個支點誕生後,往上的巖坡就開始平緩,可以慢慢攀沿而上了。屈銀華攀上第二臺階,將登山繩放下,其餘三人拽著繩子,相互支撐著,用了四個多小時,全都登了上去。
1975年,中國探險隊第二次攀登珠峰時,根據已摸清的情況,事先準備了可以摺疊的鋁合金梯子,在這個陡壁上架起了高達5米的金屬梯,9位探險家順利登上第二臺階。為了方便今後的探險家們,讓更多的後來者實現他們徵服世界第一高峰的理想,下山時,他們索性將梯子牢牢地固定在屈銀華15年前所打的冰錐上。
從那時起到今天,各國探險家都是從這裡順利登上珠峰峰頂的,因此他們對中國探險家的此舉讚賞不絕,把它親切地稱為「中國人的梯子」。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