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首次發現喜山原矛頭蝮蛇
細細端詳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觀眾對來自地球第三極的野生動物標本很感興趣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實習生 吳大海 通訊員 宋敏
由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牽頭組建的科考隊,對西藏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科學考察。2日,基於此次科考成果的展覽「地球第三極的生靈——珠峰地區野生動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此後還將在全國巡展。
系統科考歷時三年
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範圍內有珠穆朗瑪峰等五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是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其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豐富的山地生物多樣性,及眾多的自然歷史遺蹟和歷史文化遺址,蘊藏著大量人文與自然未解之謎,令無數科學工作者和遊客神往。
自1958年以來,珠峰地區曾開展過多次科學考察,但由於各種因素限制,野生動物資源的資料還是非常有限。2010年10月,受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委託,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林科院、湖南師範大學,成立科考隊,對保護區內陸生野生脊椎動物進行了系統翔實的調查。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所長韓日疇介紹,經過三年艱苦的科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在該區域發現的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由原來的330種增加到491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6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的9種。
發現了一批新物種
科考隊隊長、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研發中心主任胡慧建介紹,同在一個保護區內,北坡部分和南坡部分差異明顯,「通過三年科考,我們對珠峰地區自然環境和生物分布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胡慧建說,北坡氣候寒冷乾燥,植被稀少,以半乾旱高原灌叢、草原生態系統為主。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北坡物種相對單一,但含有較多的高原特有物種,如雪豹、黑頸鶴等,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物種,如藏野驢、藏原羚、西藏沙蜥等。
而南坡是高山峽谷溼潤森林區,是典型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物種異常豐富,以具有代表性的喜馬拉雅斑羚、赤麂、火尾太陽鳥等物種居多,並含有較多的喜馬拉雅特有物種,如喜山長尾葉猴、喜馬拉雅塔爾羊等。
「這次科考中還發現一些新物種,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胡慧建說,如在南坡山溝中發現了劇毒的喜山原矛頭蝮蛇,「還是我們命名的」;另外還發現幾種山鼠類動物,「這些科考成果今年將推出兩本書,一本科普性的,一本學術性的」。
展覽形式生動有趣
基於這次科考成果的展覽「地球第三極的生靈」昨日下午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展期至6月18日。
省博物館館長魏峻介紹,這次展覽共展出200多件珠峰地區的野生動物標本,「多為精選出來的重點保護動物或珠峰地區特有物種」;同時展出精選的300多張實地科考照片,「都是科考隊員們三年中親手拍攝的」。這次展覽還採用了生動有趣的多媒體互動等形式,讓觀眾與來自世界之巔神秘之境的珍稀動物和美麗風景親密接觸。
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曹天堂透露,「地球第三極的生靈」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首次展出後,還將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巡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