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遼東灣裡有一個神秘小島,面積不大,只有73公頃,距離陸地僅僅7海裡,上面卻棲息著近兩萬條劇毒蝮蛇,因此被稱為蛇島。蛇島蝮蛇的食物以候鳥為主,它們都是捕鳥「高手」。
說起蛇島,就不能不提起與它隔海相望的老鐵山。老鐵山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遼東半島最南端,位於渤海和黃海分界處,被譽為「一山擔雙海」。老鐵山也是東北亞大陸候鳥南北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被稱為「老鐵山鳥棧」,每年有上千萬隻候鳥經此遷徙,一些小的候鳥就成了蝮蛇的「美食」,每年這裡都會上演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較量。
歷經磨難的蛇島
蛇島上生存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蛇類品種——蛇島蝮蛇。幾萬年來,在這座小島上蛇鳥之間的鬥爭從未停歇,直至人類文明涉足蛇島之前,島上一直維持著微妙的生態平衡。尤其是1931年日本軍隊登上蛇島後,人類開始對蛇島上的生態造成破壞,殺蛇、捕蛇、火災……各種各樣的人禍加天災,使蛇島上蝮蛇的數量由幾萬條下降到不足一萬條。
據記載,1937年,日本人上島捕蛇7000餘條運往中國臺灣,將其製成蛇酒出售。
1946年,蘇聯軍隊為修建靶場,派遣部隊登島除蛇,殺死蝮蛇若干。
1958年6月,蛇島發生火災,火勢延續了7天才被全部撲滅。事後,原旅大市麻風病防治所發現死傷蝮蛇2000餘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蛇島因無人管理,亂捕濫獵、經營蛇酒生意的現象十分嚴重,對蛇島蝮蛇種群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在經歷數次磨難後,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1982年,遼寧省組織了20人的蛇島考察隊,採用標誌重捕法在春、秋兩季對蛇島進行調查,估算出蛇島蝮蛇種群數量在9000條左右,降到有歷史記錄以來最低。
保護蛇島蝮蛇,迫在眉睫。
保蛇必先護鳥
中國科學院院士、蛇島蝮蛇的命名者趙爾宓教授曾指出,老鐵山的存在是蛇島存在的前提,鳥的棲息地減少或沒有了,鳥也就少了或沒有了。沒有鳥,蛇失去食物來源,自然也就不能生存了。
打鳥、吃鳥、鬥鳥是老鐵山地區百姓們世代相傳的習俗。保護區成立40年來,一直與非法偷獵鳥類行為作鬥爭,在候鳥遷徙高峰期,常態化開啟「5+2」「白+黑」的護鳥工作模式,候鳥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9年以來,保護區總結經驗,提出了以「堅持核心區封閉管理、堅持聯合執法、堅持社區共管、堅持打擊偷獵人」的基本工作方針,通過設立管理站、管護哨卡、核心區封閉大門,提升保護區管控強度,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對非法捕獵行為的打擊力度,累計抓捕非法捕獵分子10餘名,其中1人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開拓工作思路,引導社會公益力量參與候鳥保護,發起候鳥保護的人民戰爭,讓公眾參與、協助、推進保護和宣傳工作開展,極大提升了社會影響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巡護人員在開展實地巡查的同時,輔以無人機巡護、監控設備、視頻抓拍等科技手段,「地空」聯合打擊偷獵行為。
目前,保護區內已經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鳥類保護的新局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護區內收繳違法網具數量從2009年的4000多片,下降至2017年36片,2018年收繳網具8片,2019年共收繳網具9片,保護區內呈現出「一網難尋」的新局面。
蛇島上的蛇多了
蛇島上到底有多少蛇?這是人們較為關心的事情。
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學者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50萬條和10萬條左右;
1957年和1974年,我國生物學家伍律和季明達教授的結論是5萬條和2萬條;
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後,1982年生物學家黃沐朋主持的第一次普查,結論是9000條左右;1983年第二次普查,結論是1萬多條;2005年第三次普查,結論為2萬多條。現在,蛇島上的蛇每年都維持在2萬條以上。保護的成果是可喜的,是有目共睹的,這都離不開蛇島上的守蛇人。
蛇島蝮蛇耐飢不耐渴,它們可以長期不吃飯,但不喝水就很容易死亡。島上沒有淡水,蝮蛇靠喝雨水或露水為生。1989年的蛇島曾經3個月滴水未降,一萬多條蝮蛇生命垂危。守蛇人買來800多個水盆,用巡邏船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於蛇島與大陸之間運送。當水盆運送到位,幾乎全島的蛇都出洞喝水,場面極其壯觀。
經歷此次危機後,保護區在島上挖了一口井,修了好幾個蓄水池。從此吃水便不再是難題。
從小舢板到現在幾百馬力的監察船,從晚上睡覺都能看到蛇闖進來的漏風鐵皮房到如今的三層獨棟小樓。40年過去,守蛇人經歷了五代船、五代房的演替,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有3565公頃。而保護區管理局在職的員工僅26人。這點人怎麼管理這樣大的保護區?守蛇人給出的答案是——建立數位化自然保護區。
如今的保護區已經建設了信息化管理平臺、監控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安裝了26套監控設備、建設了1個監控中心、2個信號中轉站,綜合運用監控、遙感、地理信息採集、網際網路、衛星定位等手段,在保護區管護、科研、宣教等方面採取信息化管理模式,實現了保護區遠程監管、實時監測、野外調查巡護管理,動態信息採集、查詢、分析,在線交流等功能,為數位化保護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蛇島是研究海洋島嶼生態系統、探求蛇島蝮蛇的生活習性、種群演替規律繼而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理想基地;老鐵山保護區提供了研究候鳥遷徙規律,保護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鳥類從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場所。
蛇島人在老鐵山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為保持蛇島蝮蛇食物鏈的完整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才使得蛇島上生存著數以萬計的蝮蛇,歷久不衰。
蝮蛇知識
善於偽裝的蝮蛇
蛇島蝮蛇是不折不扣的「偽裝者」,蛇島上樹木非常茂密,蝮蛇灰色的皮膚讓人從遠處根本分辨不出樹枝與蛇。一旦不小心被咬,如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
蛇島蝮蛇毒性強,當它捕食鳥類時,將蛇毒注入其體內,5分鐘左右便可將獵物殺死。蛇島蝮蛇在毒性大的同時,也被認為具備藥用價值,這也是蛇島蝮蛇近百年來屢遭人禍的原因。
四年才繁殖一次
由於不容易獲得食物,成年的雌性蛇島蝮蛇每4年才繁殖一次。在蛇島蝮蛇的繁殖問題上,候鳥又一次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蛇島人研究發現,蛇島上的成年雌性蝮蛇每年只有25%參加繁殖,一條蛇每4年才生產一次,每胎產的小蛇很少,平均4.18條,而且幼蛇很難活下來。其中的原因在於,在蛇島上獲得食物很不容易,而雌性蝮蛇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積累卵泡才能發育。如果一年捕到足夠的小鳥,營養充分了,蝮蛇的肥滿度夠了,翌年就能懷孕,但每一次生產都是巨大的消耗,個別的蝮蛇生產後會因體力衰竭而死去。因此,蛇島蝮蛇不能像大多數的蛇那樣每年都懷孕,吃不到鳥的蝮蛇根本無法繁殖。
會「夏眠」的蝮蛇
人們都知道蛇會冬眠,而蛇島蝮蛇還會「夏眠」。蛇島蝮蛇之所以會「夏眠」,是因為要和小型遷徙鳥類的時間相吻合。4月到5月、8月到10月是鳥類春季和秋季遷徙的季節,經過蛇島的候鳥很多,蛇島蝮蛇隨之進入活動和捕食高峰,其餘月份,島上基本沒有鳥類,蛇島蝮蛇也進入「夏眠」和冬眠狀態。
蛇島蝮蛇的活動非常有規律,一般是天剛亮的時候陸續上樹或盤在巖石上,8點以後至10點左右離開,下午3點後又回到捕食地點,直到晚7點離開,天天如此,和人們準點上下班一樣。這些習性都是和鳥的出現有直接關係,小型候鳥的活動高峰是早晨和傍晚,蛇島蝮蛇這時就出來捕食,中午鳥類出現少,就下樹休息。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徐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