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2020-09-29 中國西藏網

20世紀末,我跟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幾次在藏北無人區採訪。

西藏自治區北部,藏語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以國家行為進入藏北高原科學考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該地區所進行的探索與測繪。

從20世紀60年代起,解放軍高原測繪隊用20餘年時間,完成了藏北高原測繪任務,填補了中國大地最後一片測圖空白。

1973年,中科院青藏科考隊成立。三年後,科考隊藏北無人區分隊在羌塘完成了首次國家隊科考。此次科考成員32人,第一次以汽車為交通工具。整個科考行程3000公裡,為期4個月。這是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考察。考察項目涉及地質、地球物理、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及地貌、動植物等五十多個學科,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的研究空白。

這是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人員,在完成2001年科考任務返回拉薩後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01年攝)

2017年,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又一次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這也是我國時隔40年後對青藏高原進行的第二次大規模綜合性科學考察。這次對青藏高原進行的全方位考察,對生態與環境變化情況的全面了解,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翔實的科學依據。

這是科考人員在海拔4800米的申扎縣科考時所發現的山柳灌木叢(唐召明 2001年攝)

當然,在此期間,地域性、專業性的科考也從未中斷。其中,從1998年至2002年,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學考察團,就組織內地和西藏本地的科考人員進行了4次較大規模的科學考察,並在野生動物保護、探險旅遊、地質礦產資源開發、人文考古、冰川考察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西藏的生態保護和發展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我有幸參與其中。

2001年7月3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篇讀者來信:「我們還要踏訪多少『無人區』?」因一些無人區存在著發現後被破壞的情況,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憂慮,特別提出對藏北無人區的科考活動,引發人們對該地區未來命運的擔憂。此後,這一類質疑一直存在。

作為經歷科考的當事人,我當時就這樣擔心,與該文作者及環保人士進行過商榷。直到今天,我仍然保持當時的觀點。要想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了解自然環境的真實情況,十分需要嚴謹的科學考察。

這是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人員在考察溶洞巖畫(唐召明2001年攝)

這是唐召明在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出徵時,展隊旗拍照留念(唐召明提供,2001年攝)

我參與了讀者所提到的2001年6至7月間的科考活動。那次科學考察隊的十幾位成員多為環保、地礦、動植物、考古、巖畫、藏醫藥等諸多領域的專家。

事實上,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來自英、俄、法、德、美、瑞典和印度等國的科學家、探險家及旅行家,抱著各自不同的目的來到包括藏北在內的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內容十分廣泛的調查和觀察,包括地形測量、採集動植物及巖石標本等。考察內容涉及地質、地理、生物及其它相關分支學科等。其中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於1899年至1908年三次率隊分別從藏北的西、南及東緣穿過,對沿途所見做過較多有價值的記載。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一批批科學家多次對這裡進行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考察,對藏北無人區有了初步認識。

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1991年初,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將20多萬平方公裡的藏北無人區建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頒布了自然保護區的種種規定。還向群眾散發了藏文的保護野生動物小冊子。1993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西藏境內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29.8萬平方公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荒漠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得到了更為嚴格的保護。

我作為藏北高原無人區科學考察團組委會成員之一,直接參與策劃並報導了這幾次科考活動,是「踏訪」無人區的具體實踐者。我認為,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並不是科學考察惹的禍,而是舊的生活習慣和巨額利潤的引誘使然。

如果說藏北無人區人跡罕至,那麼去過珠穆朗瑪峰的人可是不少。每年光登山者就有數百人之多,而每天趕到大本營一睹珠穆朗瑪峰真容的旅遊者更是絡繹不絕。但是,珠穆朗瑪峰地區的環境和生態並未因此而遭到破壞,關鍵就在於嚴格的環保要求。在珠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垃圾的處理。大本營專門建了混凝土結構的垃圾池,並設置了大量的密封垃圾筒。所有到達營地的人員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嚴禁亂扔垃圾。垃圾筒一滿,立即密封,整齊地堆放在垃圾池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專車把這些垃圾運送到很遠的定日縣城。

再後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又對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進行了「封山」,有效保護了珠穆朗瑪峰的清潔。

這是棲息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在悠閒地排隊行走(唐召明2014年攝)

行進在藏北高原,不時看到成群的藏原羚、藏野驢悠閒地從我們車邊跑過,看到被稱為「鳥類的熊貓」的黑頸鶴不時地在身邊翩翩起舞,成群的斑頭雁、赤麻鴨和魚鷗在湖水裡遊弋。這些珍禽異獸,絲毫沒有怕人的跡象,一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景象。

這是我們在考察中感到最為欣慰的地方,而這種欣慰的背後,就有許多科學家、環保人士和政府部門的辛勤付出。正是由於各方努力,也才換來了今天西藏自治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相關焦點

  • iQOO 5 Pro幫助科考工作者,探索絕美無人區
    在高海拔、低氣溫的無人區,不斷追尋真理的科考工作者,正在用時間和汗水探尋真實的地球。就在10月19日,探索世界「第三極」科考Vlog正式上線,真實記錄了2020年「行走兩億年」大型科考過程。作為「行走兩億年」科考工作的參與者,iQOO品牌與新京報「我們視頻」強強聯手,隨科考人員一起前往西藏雙湖多瑪鄉、色林措、尼瑪文布鄉等地,深入海拔5000米左右的無人區
  • 中緬聯合科考隊緬甸無人區科考實錄 夜宿無人區
    由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和緬甸自然資源與環保部科研人員組成的中緬聯合科考隊對緬甸北部實皆省的大麥地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野外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緬甸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地區,科考隊曾在緬甸發現並發表了植物新種25種,魚類、昆蟲等新種12種。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也稱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是我國西北地區主要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所,在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遺傳與保護、經濟動物資源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野生動物疾病傳播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正是因為陝西動物研究所多年來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才獲得了這次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機會。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高寒無人無路無圖,兩千公裡江源科考探尋長江大保護 「本底」20餘位研究人員,在「無人無路無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000多公裡,開展了一場艱苦的科學考察莽莽江源,蘊藏著無窮的奧秘。8月14日 「無人區」裡遇險情隨著海拔的一路攀升,高原反應在海拔4200米的雜多縣已與多數科考隊員「會合」。早上6點起床,6點半出發。11輛越野車,整齊駛出縣城,像一群大雁,朝當曲源頭駛去。「今天的行程比較辛苦,海拔高,全是搓板路,我們先要到長江南源當曲……」嚮導張永介紹行程,聽得出來今天的任務艱巨。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高寒無人無路無圖,兩千公裡江源科考探尋長江大保護 「本底」20餘位研究人員,在「無人無路無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000多公裡,開展了一場艱苦的科學考察莽莽江源,蘊藏著無窮的奧秘。
  • 無人區首次航拍,全球最神秘隕落帶揭開面紗
    8月9日開始,現代快報聯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組成的 " 隕石科考隊 " 從南京出發,深入新疆阿勒泰山脈深處的無人區搜尋隕石。視頻請戳↓↓↓隕石墜落地球時也會「挑地方」,往往選的是荒蕪人煙的地方。北疆山脈的深處,遊人無法抵達的牧道上;戈壁的荒漠中,都可能留下隕石隕落留下的痕跡。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9 月 27 日晚 8 點,抖音進行了2020年全世界首次北極科考直播。
  • 長江源科考隊在無人區遇險 三路人馬救援
    四川新聞網消息       前天晚上,「再探長江源」科考探險漂流隊在長江源無人區陷入困境,他們通過衛星電話向成都發出求救信號……昨天上午,成都後勤指揮部快速建立救援小組,並與青海省有關部門取得聯繫後迅速啟動了救援計劃,記者昨天獲悉,緊急救援行動將兵分三路同時進行,實施營救。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羌塘無人區
    羌塘高原的北部,被稱作「無人區」。史前劇烈的造山運動,滄海桑田,使得這裡地勢高高隆起,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高寒缺氧,不適宜人類生存,因此又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對於一些特定的野生動物,這裡不是禁區,而是它們的天堂!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青藏高原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庫。活躍著地球上許許多多生命的奇蹟。
  • 成都理工大學科考隊出徵青海無人區
    據悉,此次野外科考也是該校近年來組織的參與人員規模最大的一次。科考隊帶隊負責人李餘生教授介紹,此次調查區屬位於巴顏喀拉前陸盆地,屬於無人區,是金、鈷、銻、銅、稀有稀土成礦遠景區。李餘生表示,將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測區特點,重點開展對巴顏喀拉山群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斑巖型銅鉬礦成礦地質背景的調查,發現礦化線索,研究控礦條件,為後續地質礦產評價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正式成立
    他從組織機構、人選安排、業務分工、科考培訓、創建網站、籌措資金等方面一一進行了匯報。他說:成立科學考察委員會,從中動協會長到相關處室領導,都非常重視,精心謀劃,周密組織。自始至終,全程參與,為今天會議的召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籌備工作組也為會議的召開做了很多協調和準備工作。在成立大會上,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臧春林同志首先致開幕詞。
  • 覆核洋底科考作業功能,「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_騰訊網
    ◎深海萬米之處是科研「無人區」,載人潛水器是進入「無人區」的科考利器 從外觀上看,「奮鬥者」號像一條大頭魚,「肚子」塗成了綠色,這是因為綠光在海水中衰減較小,便於在深海捕捉到它的身影。而頭頂呈醒目的橘色,也是便於上浮到水面時能被母船快速發現。
  • 30多名科考隊員將穿越神農架 期待遇「野人」(圖)
    圖為:科考隊出徵  7月8日,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科考隊挺進神農架原始森林無人區。作為32年後神農架林區最大規模的一次全面大規模科考活動,這次持續兩個月左右的穿越科考,備受外界關注。  8日開始,記者隨科考隊出徵,並於10日與科考隊一道完成第一條線路的科考穿越。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作為長江科學院河流所的一名在讀博士,閆霞是本次科考隊兩名女隊員之一。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江源科考,困難重重。缺氧導致頭脹痛,路遇暴雨導致車陷沼澤,無人、無路、無圖易迷路……「對女隊員而言,除了高原反應,上廁所、洗澡是更大的挑戰。」科考10天只洗過一次澡的她自嘲道,「我也變成了『糙』漢子。」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青藏科考隊將去極高海拔無人區 出發前買買買
    掃碼觀看視頻9月4日,青藏科考隊出發前夕,科考隊員在西藏拉薩的東噶農貿市場採買物資,以保證未來大家可以在無人區吃上一口熱乎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