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我跟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幾次在藏北無人區採訪。
西藏自治區北部,藏語稱為「羌塘」,意為「北方空地」。以國家行為進入藏北高原科學考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該地區所進行的探索與測繪。
從20世紀60年代起,解放軍高原測繪隊用20餘年時間,完成了藏北高原測繪任務,填補了中國大地最後一片測圖空白。
1973年,中科院青藏科考隊成立。三年後,科考隊藏北無人區分隊在羌塘完成了首次國家隊科考。此次科考成員32人,第一次以汽車為交通工具。整個科考行程3000公裡,為期4個月。這是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考察。考察項目涉及地質、地球物理、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及地貌、動植物等五十多個學科,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的研究空白。
這是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人員,在完成2001年科考任務返回拉薩後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01年攝)
2017年,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又一次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這也是我國時隔40年後對青藏高原進行的第二次大規模綜合性科學考察。這次對青藏高原進行的全方位考察,對生態與環境變化情況的全面了解,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翔實的科學依據。
這是科考人員在海拔4800米的申扎縣科考時所發現的山柳灌木叢(唐召明 2001年攝)
當然,在此期間,地域性、專業性的科考也從未中斷。其中,從1998年至2002年,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藏北高原無人區科學考察團,就組織內地和西藏本地的科考人員進行了4次較大規模的科學考察,並在野生動物保護、探險旅遊、地質礦產資源開發、人文考古、冰川考察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西藏的生態保護和發展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我有幸參與其中。
2001年7月3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篇讀者來信:「我們還要踏訪多少『無人區』?」因一些無人區存在著發現後被破壞的情況,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憂慮,特別提出對藏北無人區的科考活動,引發人們對該地區未來命運的擔憂。此後,這一類質疑一直存在。
作為經歷科考的當事人,我當時就這樣擔心,與該文作者及環保人士進行過商榷。直到今天,我仍然保持當時的觀點。要想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了解自然環境的真實情況,十分需要嚴謹的科學考察。
這是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人員在考察溶洞巖畫(唐召明2001年攝)
這是唐召明在隨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出徵時,展隊旗拍照留念(唐召明提供,2001年攝)
我參與了讀者所提到的2001年6至7月間的科考活動。那次科學考察隊的十幾位成員多為環保、地礦、動植物、考古、巖畫、藏醫藥等諸多領域的專家。
事實上,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來自英、俄、法、德、美、瑞典和印度等國的科學家、探險家及旅行家,抱著各自不同的目的來到包括藏北在內的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內容十分廣泛的調查和觀察,包括地形測量、採集動植物及巖石標本等。考察內容涉及地質、地理、生物及其它相關分支學科等。其中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於1899年至1908年三次率隊分別從藏北的西、南及東緣穿過,對沿途所見做過較多有價值的記載。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一批批科學家多次對這裡進行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考察,對藏北無人區有了初步認識。
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1991年初,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將20多萬平方公裡的藏北無人區建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頒布了自然保護區的種種規定。還向群眾散發了藏文的保護野生動物小冊子。1993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西藏境內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29.8萬平方公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荒漠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得到了更為嚴格的保護。
我作為藏北高原無人區科學考察團組委會成員之一,直接參與策劃並報導了這幾次科考活動,是「踏訪」無人區的具體實踐者。我認為,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並不是科學考察惹的禍,而是舊的生活習慣和巨額利潤的引誘使然。
如果說藏北無人區人跡罕至,那麼去過珠穆朗瑪峰的人可是不少。每年光登山者就有數百人之多,而每天趕到大本營一睹珠穆朗瑪峰真容的旅遊者更是絡繹不絕。但是,珠穆朗瑪峰地區的環境和生態並未因此而遭到破壞,關鍵就在於嚴格的環保要求。在珠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垃圾的處理。大本營專門建了混凝土結構的垃圾池,並設置了大量的密封垃圾筒。所有到達營地的人員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嚴禁亂扔垃圾。垃圾筒一滿,立即密封,整齊地堆放在垃圾池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專車把這些垃圾運送到很遠的定日縣城。
再後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又對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進行了「封山」,有效保護了珠穆朗瑪峰的清潔。
這是棲息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在悠閒地排隊行走(唐召明2014年攝)
行進在藏北高原,不時看到成群的藏原羚、藏野驢悠閒地從我們車邊跑過,看到被稱為「鳥類的熊貓」的黑頸鶴不時地在身邊翩翩起舞,成群的斑頭雁、赤麻鴨和魚鷗在湖水裡遊弋。這些珍禽異獸,絲毫沒有怕人的跡象,一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景象。
這是我們在考察中感到最為欣慰的地方,而這種欣慰的背後,就有許多科學家、環保人士和政府部門的辛勤付出。正是由於各方努力,也才換來了今天西藏自治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