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隊將去極高海拔無人區 出發前買買買

2020-09-06 新京報

掃碼觀看視頻

9月4日,青藏科考隊出發前夕,科考隊員在西藏拉薩的東噶農貿市場採買物資,以保證未來大家可以在無人區吃上一口熱乎的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以春介紹,科考隊有25名成員,他們準備了帳篷、睡袋,以及汽油、柴油、煤氣、炊具、食材。「我們食材準備的特別多,因為我們要在外面度過一個月」。

相關焦點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深深地影響了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層中的各類化石,正是見證了這些變化,仿佛是一本神秘的「天書」,等著古生物學家去解讀。 為了閱讀這部「天書」,40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向青藏高原進發。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深深地影響了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層中的各類化石,正是見證了這些變化,仿佛是一本神秘的「天書」,等著古生物學家去解讀。為了閱讀這部「天書」,40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向青藏高原進發。
  • 南古所科考隊挺進無人區 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青藏高原對地層古生物,甚至對整個地球科學來講,它都是一部天書。」科考分隊領隊、南古所研究員張以春坦言,「遙遠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如何進化、環境如何演變,其中答案將為現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研究提供些微幫助。」金秋時節,熱覺茶卡,海拔4800米,晴空萬裡。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科考隊隊長周自強(中)介紹衛星影像圖。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我國青藏科考隊首獲喀喇崑崙山脈境外深冰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我國青藏科考隊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於近日首次獲得境外喀喇崑崙山脈深冰芯和湖芯樣本,該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 長江源科考隊在無人區遇險 三路人馬救援
    四川新聞網消息       前天晚上,「再探長江源」科考探險漂流隊在長江源無人區陷入困境,他們通過衛星電話向成都發出求救信號……昨天上午,成都後勤指揮部快速建立救援小組,並與青海省有關部門取得聯繫後迅速啟動了救援計劃,記者昨天獲悉,緊急救援行動將兵分三路同時進行,實施營救。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1973年,中科院青藏科考隊成立。三年後,科考隊藏北無人區分隊在羌塘完成了首次國家隊科考。此次科考成員32人,第一次以汽車為交通工具。整個科考行程3000公裡,為期4個月。這是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科學考察。
  • 成都理工大學科考隊出徵青海無人區
    科考隊帶隊負責人李餘生教授介紹,此次調查區屬位於巴顏喀拉前陸盆地,屬於無人區,是金、鈷、銻、銅、稀有稀土成礦遠景區。李餘生表示,將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測區特點,重點開展對巴顏喀拉山群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斑巖型銅鉬礦成礦地質背景的調查,發現礦化線索,研究控礦條件,為後續地質礦產評價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 走不出去的可可西裡無人區,究竟有多可怕?
    可可西裡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梁」,可可西裡無人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5000m左右被稱為中國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帶」。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 前言:我們出發 - 青藏鐵路線文化探旅報導專題
    新華社樂都3月18日電 (記者文貽煒) 青藏高原,一個神秘世界。因為最富艱辛的途旅,去往西藏,謂為天路。    歷史已經改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全線完成鋪軌,3月開始試運行。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經過數萬鐵路建設者近5年的艱苦奮鬥,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科技難題,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開始揭開運輸史新篇章。
  • 第二次青藏科考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無人區首次航拍,全球最神秘隕落帶揭開面紗
    8月9日開始,現代快報聯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組成的 " 隕石科考隊 " 從南京出發,深入新疆阿勒泰山脈深處的無人區搜尋隕石。視頻請戳↓↓↓隕石墜落地球時也會「挑地方」,往往選的是荒蕪人煙的地方。北疆山脈的深處,遊人無法抵達的牧道上;戈壁的荒漠中,都可能留下隕石隕落留下的痕跡。
  • 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此次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院士介紹,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
  • 憶中國海拔最高縣歷史 西藏七旬老人搬新居
    中新社山南1月19日電 題:憶中國海拔最高縣歷史 西藏七旬老人搬新居作者 江飛波「大約是1976年3月,我們一家8人背著物資、趕著牛羊,從那曲申扎縣尼瑪區出發,穿過北面傳說中的『鬼地』,向著無人區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