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我國青藏科考隊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於近日首次獲得境外喀喇崑崙山脈深冰芯和湖芯樣本,該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圖為冰芯樣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此次科考任務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徐柏青帶隊,科考區域位於中巴經濟走廊北段,地勢高峻、河谷深切的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系交匯區,也是西風與季風交匯區。
據徐柏青介紹,此次科考區域受山體抬升影響,匯集來自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水汽,為發育大規模冰川、河流、湖泊提供豐富的降水補給。已有研究表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一區域氣候發生重大轉型,最突出表現是降水量大幅增加。在第三極冰川總體加速退縮背景下,其冰川相對穩定甚至部分冰川前進,這一異常現象,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圖為科考隊首次採用直升機載雷達給冰川測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圖為鑽機在鑽取冰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在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的協助下,科考隊一行10餘人,前往喀喇崑崙巴控克什米爾地區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展開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鑽探工作。科考隊在Biafo冰川海拔5600米處共鑽取總長超過110米的冰芯,收集自海拔5250-5600米區域的多個梯度雪坑剖面樣品。
同時,科考隊順利完成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的水下地形測量和短湖芯鑽取工作,在2個湖泊中各獲取4根湖芯樣品,為高分辨研究該區域千年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提供研究介質。
徐柏青表示,未來,科考隊還將對鑽取的冰芯、湖芯樣本進行氧同位素、黑碳、粒度、元素等數據測定,建立南北向跨境觀測大斷面和垂直梯度觀測體系,填補西風-季風交匯區溫度、降水與積雪觀測空白。以期重建該地區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環境變化,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環境評估、災害風險防範、氣候變化應對和綠色發展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