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芯,顧名思義,就是取自冰川內部的芯。在大氣中的物質會隨大氣環流而抵達冰川上空,並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終形成冰芯記錄。
冰齡
首先,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稱作重力冰。在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覆一年,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幹的年輪一樣,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
原則上,可以根據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其條件是,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的冰巖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如在南極內陸區域,由於風速小,冰芯資料最理想。
提取目的
冰川學家在研究南極大陸冰蓋的年齡及其形成的歷史過程時,發現從冰川的冰芯樣品中,不僅能測定冰川的年齡及其形成過程,還可以得到相應歷史年代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以及相應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含量,從而開闢了恢復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新的道路。
記載表明,從南極大陸冰蓋獲取的冰巖芯樣品,至今已超過2 000米,獲得了100萬年以前的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
中國是在2009年提出冰芯計劃,目前中國已經在南極鑽了一個全世界最深的冰芯,令全世界科學界轟動。
獲取資料
首先,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稱作重力冰。在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覆一年,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幹的年輪一樣,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
原則上,可以根據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其條件是,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的冰巖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如在南極內陸區域,由於風速小,冰芯資料最理想。
提取方法
首先,實際測定一組現代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δ18O的值,得到南極地區氣溫與δ18O值關係的回歸方程;之後,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δ18O值與上述曲線比較,即可知道當年的氣溫。
從冰巖芯樣品中還可分析其他各種元素成分的歷史資料,如硫,砷,氟,鉀……這些都是研究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同鑽取冰巖芯樣品分析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的思路一樣,從南極地區的湖底沉積中鑽取巖芯,也可得到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歷史資料。
作用
南極內陸被厚度平均超過2000米的冰床覆蓋。冰床由降雪堆積而成,以各種形式保存著過去的氣候變動和環境變遷等信息。日本南極科考隊在南極富士圓頂附近鑽探到超過3000米深的冰芯,這些冰芯的歷史可追溯至72萬年前;而深約至85米的淺層部分則有2000年歷史。迄今為止,科學家尚未對南極冰芯按年份進行系統分析,而此類分析能夠發現詳細的化學特徵,獲得過去氣候變動和環境變遷的重要信息。特別是淺層冰芯記錄了人類歷史活動,可以評估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
比如說,冰芯裡面可能囚禁有幾萬年前的空氣,科學家們或者氣候學家們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將這些空氣提取出,並研究其成分,從而得到一些關於古代大氣的信息,或者古代氣候的信息,通過年代排序,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走向。
另外還可以分析這些冰芯的組成物質,如水和所含礦物,加以分析,推測地下冰層或冰川底層的某些信息。而且還便於研究地質、氣候的變化。
免責聲明:圖文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