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考無人機完成高海拔應用實驗

2020-11-30 騰訊網

為持續服務支撐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此次自動化科考應用實驗中,由項目組研製的 「雲雀」智能自主科考無人機(圖1),在西藏自治區當雄縣境內海拔6000米的廓瓊崗日冰川區,成功完成冰川表面溫度熱紅外影像監測與三維地形勘測、冰面至海拔6500米高空段大氣溫溼壓與黑碳通量垂直梯度變化監測等工作;在海拔4730米高的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抵禦7級大風,成功實施大氣溫溼壓與黑碳通量垂直梯度變化監測,並在納木錯湖區目標地點順利開展深部水體樣品自動化採集和湖水垂直溫度剖面實時監測(圖3)工作。

圖1 「雲雀」自主科考無人機

圖2 雲雀正在執行廓瓊崗日冰川表面熱紅外影像(左)與三維地形勘測(右)

圖3 納木錯湖水樣自動採集(左)與湖水溫度垂直剖面(右)監測

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實施以來,十分重視智能化高新技術與科學前沿問題的有機融合,新手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成功實施「極目一號」浮空艇7000米超高空水汽傳輸探測,首次取得這一高度亞洲水塔水汽過程的科學數據,實現前沿科學問題和重大技術跨界交叉融合的突破,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此次機器人輔助科考應用實驗工作,是首次採用智能化自主科考無人機在高海拔青藏高原地區輔助開展自動化科學考察研究工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山地冰川與湖泊綜合觀測研究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未來,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還將在高海拔智能科考無人機基礎上,陸續組織實施高海拔地面與水下科考機器人輔助科考任務,為科考實現科學研究的創新與突破和更好的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圖4 科考隊員在廓瓊崗日冰川和中科院納木錯站

相關焦點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為持續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2020年7月4~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本次應用充分驗證了「雲雀」的自主作業能力可覆蓋青藏高原所有野外科考站和絕大部分冰川區,其兼具垂直起降、定點懸停、精準作業等特點,有望形成全新的精細化、智能化科考作業力量。在缺氧環境下,普通人維持簡單的活動尚且感到吃力,團隊成員直面繁重緊張的日常科考任務,毫不退縮。黨小組帶領團隊搬運重達20公斤的無人機系統進行校磁,更換調試無人機電池、載荷電池,完成科考飛行任務,進行無人機檢修、電池充電、數據校對等工作,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0至12小時。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高海拔科考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中國「雲雀」首次實現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近日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 實現首次高海拔環境科考
    中新網瀋陽9月11日電 (王景巍)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瀋陽「雲雀」飛行機器人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在海拔6000米的廓瓊崗日冰川區,「雲雀」完成了冰面溫度熱紅外影像監測、冰川三維地形勘測與建模、高空大氣溫溼壓與黑碳通量垂直廓線監測工作
  • 瀋陽自動化所「雲雀」飛上青藏高原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我國實現高海拔環境科考機器人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瀋陽9月13日電 (記者郝曉明)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近日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
  • 「雲雀」展翅我國實現高海拔環境科考機器人化
    原標題:我國實現高海拔環境科考機器人化科技日報瀋陽9月13日電 (記者 郝曉明)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雲雀」)近日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在海拔6000米的廓瓊崗日冰川區,「雲雀」完成了冰面溫度熱紅外影像監測、冰川三維地形勘測與建模、高空大氣溫溼壓與黑碳通量垂直廓線監測工作;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湖,「雲雀」完成了深部水體樣品自動化採集和湖水溫度垂直剖面實時監測工作。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
    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行業科普|無人機集群表演=無人機智能集群嗎?
    通過對昆蟲間智能集群行為的探索逐漸湧現了諸多智能集群算法,如蟻群算法(Ant Colony System,ACS)和粒子群優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智能無人機集群就是基於生物集群行為,以單個無人機間通過彼此的感知交互、信息傳遞、協同工作在險惡的環境下可以低成本完成多樣性的複雜任務。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長城站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該地圖的製作完成驗證了傾斜攝影測量技術在南極惡劣自然環境中應用的可行性,為後期在南極其他科考區域的順利實施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據悉,傾斜攝影是國際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改進了傳統三維影像採集方式,通過在同一飛行平臺上搭載多個傳感器,同時從1個垂直、4個傾斜的角度採集地表影像,並以此生產能夠真實反映地形地貌特徵的真三維實景地圖。
  •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翼眸科技科普「無人機集群表演=無人機智能集群嗎」?
    簡單的說,就是無人機群要在人工智慧的控制下,可以自主完成很多任務。,那就是單體都智能水平有限、個體能力較低,但這些生物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同配合卻都有著非常強大的群體協作能力,能夠完成諸如蜂巢、蟻穴等即使是對人類來說,也都非常精巧複雜的「工程」。
  • 想研究無人機智能集群編隊,這些核心技術必須掌握
    這句話不僅放在人類世界、動物世界適用,科技發展的今天把這句俗語放在智能機器領域也同樣適用。看過《星際迷航》《獨立日》的兩部科幻電影的朋友應該都記得,裡面出現的無人機集群作戰的鏡頭,那時相信不少人看到這樣的鏡頭都會驚嘆不已,並發出這樣的感嘆?「原來無人機也可以一群蜜蜂一樣,在猝不及防時對你發起攻擊」。它不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單純看到的只可以拍拍照片和視頻。它變得更有智慧,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 2020全球無人機應用及防控大會-曙光無人機「來勢洶洶」
    10月13-15日,「2020全球無人機應用及防控大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正式舉行。來自天津曙光天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光無人機)攜曙光5A-01無人直升機、無人機裝備測試車、以及油動植保機亮相展會。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杭州反重力智能:造無人機,但不止是無人機公司
    我國的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2015年我國無人機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僅為66.4億元,到2019年,我國無人機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350億元。 就產品而言,我國無人機也是極為先進並具有性價比的,這得益於無人機產業鏈的完善和集成製造的普及,無人機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這就意味著其應用範圍越來越大,原來用不起無人機的場景現在用得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