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2020-11-23 中國港口網

科考船效果圖

10月28日上午10時28分,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山大學建造的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在正式開工建造。中山大學、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江南造船有關領導為項目開工籤字。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估算總投資8.5億元,建設周期不長於26個月;該船由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總長約114.3米,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定員100人,入級中國船級社(CCS)和DNV GL,具備B3冰級加強,採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艉部配有兩套永磁電機驅動的齒輪全迴轉主推進裝置、艏部配有兩套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在經濟航速12節情況下,續航力為15000海裡;在額定人員編制情況下,自持力為60天;航區為 I 類無限航區,這意味著該船可以到達極地、深海等水域進行科學考察。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資源制約發展的瓶頸期,深海大洋已成為國際海洋競爭形勢中的戰略制高點。南海是我國唯一的深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戰略資源富集,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石油地質儲量約佔我國總資源量的1/3,蘊藏著開發潛力巨大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同時還蘊藏著銅、鎳、鈷、錳等多種金屬和稀有的錳結核等礦產資源。科考船是「摸清」南海家底的「利器」。

中山大學將以完整的「海洋學科群」為基礎,進軍世界海洋科學前沿,攻克世界海洋科技難題,全面提高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因此,中山大學必須擁有一艘大型綜合科考船支撐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技術、海洋經濟、海洋人文等多學科的海洋科考研究。

中山大學科考船具備無限航區(毗鄰冰區)的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對航線及其周圍開展從海底到高空區域的海洋、大氣、地質、地球物理、生態、環境和資源要素的探測和監測,將作為世界一流的深遠海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平臺,與「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一起形成強大的海洋研究支撐。

目前國內僅有極少的高校擁有科考船,且大多是中小型的(4000噸以下)、專注某一兩個研究領域的,缺乏全方位、深遠海綜合科考人才培養平臺。中山大學科考船設計載員100人,其中科考人員和師生74人,將為我國和廣東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重要的綜合科考實習平臺,解決深遠海綜合高端人才儲備匱乏和薄弱的問題。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是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建成後,這艘科考船將成為國內最大、全球第三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將作為中山大學面向全球開放共享的多學科領域、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的海洋移動科研平臺與人才培養基地,為中大海洋學科群建設和海洋高端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積極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

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從「遠望1」號到「遠望7」號,從「向陽紅10」號到「東方紅3」號,從「海巡21」到「海巡160」,從「海監83」到萬噸海警,從「雪龍」號到「雪龍2」號,江南造船在公務科考船領域不斷刷新著記錄。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國際先進公務科考船相繼交付,江南造船在多型複雜船型建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江南造船在科考船關鍵技術方案、專用硬體設施、數位化造船、團隊建設等方面始終集中投入,注重經驗傳承,堅持以打造公務科考船系列旗艦為定位,打造公務科考船專線,已形成強大的公務科考船建造核心競爭力,確保交付令船東滿意的世界一流產品。

技術亮點

新型防氣泡隱形球首+曲面式側推隧道封蓋

該船針對科考船底部聲學設備對防氣泡幹擾要求較高的特點,採用帶有氣泡引導槽的新型防氣泡隱形球首,並結合水動力進行一體化設計,極大降低了氣泡下洩風險,同時保證了快速性。

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

為充分發揮直流母排的優點,在科考船上首創性的採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大大降低船舶燃油消耗和CO2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尤其是採用蓄電池組,大大延展了電網的生命力,為科考工況增加了超靜音模式,同時能起到電力削峰填谷的作用。

無人裝備初具集群規模

為考慮未來無人裝備的集群式作業發展,該船舯前特設有能停放多個無人機的專用儲藏艙,舯後甲板具備多個無人艇、ROV的存放和布放空間,使得科考作業更加靈活多樣。此外該船艏部設有可供直升機臨時降落的甲板。

科考專用儲藏空間成倍增加

設計專門的貨櫃專用儲藏艙和科考儲藏艙,成倍提高該船的科考儲藏空間,並設計專用貨櫃移運系統和樣品物流通道,大大提高該船作為綜合科考船的作業甲板和實驗室工作效率。

被動減搖轉向主動減搖

針對南海特殊海況,為降低暈船率,該船設有1對全航速主動型減搖鰭,區別於傳統的「被動式減搖鰭+減搖水艙」形式,極大提高了高海況下全航速尤其是零速作業下的耐波性,同時也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設備配套創新產業的支持。

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

海洋科考船在動力定位工況下由於常規齒輪式側推引起的艙室振動噪聲逐漸引起重視,輪緣永磁側推則是一種新型的推進器形式,通過水下電機的轉子與定子的相對旋轉來推動水流,可有效減少振動、降低噪聲,並簡化安裝、維護和保養工作。該船為國內首次採用輪緣永磁側推的綜合科考船,動力定位工況能完全達到CCS COMF(N2/V2)的舒適度級別。

水下輻射噪聲和動力定位

該船採用多手段、多技術應用為一體。在艉部採用齒輪全迴轉主推進器確保動力定位能力的前提下,重點圍繞主機隔振、機艙開口布置、永磁驅動電機、齒輪加工嚙合以及靜音螺旋槳設計加工等方面開展評估和風險控制,使得該船水下輻射噪聲指標預測能達到DNV GL 的Silent F(Light search)高指標要求,並有望成為國內第一艘同時具有Silent F和超強DP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

排放滿足國際最新要求

該船將取得CCS Clean標誌,零汙水排放時間72小時;設置專門的垃圾打包和低溫垃圾儲藏間,確保生活垃圾及時處理;主機安裝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SCR),主機廢氣處理後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 Tier III排放要求;全船排氣排水口均得到合理布置,確保對大氣環境等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科考功能齊全

該船科考功能涉及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大氣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物理、海洋遙感、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工程與技術以及海洋人文等多學科領域,該船的投入使用將促進中山大學、教育部乃至整個國家創新學科群的建設,使之成為我國海洋人才的培養基地,為實現我國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國船級社CCS 今天8月28日,由中國船級社(CCS)審圖和檢驗的我國最大的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H2639)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下水暨命名儀式。「中山大學」號長約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B3冰級加強,採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艉部配有兩套永磁電機驅動的齒輪全迴轉主推進裝置、艏部配有兩套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是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 (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水
    8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七〇八所設計、江南造船建造的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命名下水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好威水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其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具備多個「首次」。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山大學」號科考實習船創造多個「首次」 中山大學供圖系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科考和人才培養雙功能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中國最新極地科考船下水 未來可建核動力破冰船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9月10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向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下水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到底「雪龍2」號的性能有哪些提升,「雪龍」兄弟未來將給中國極地科考能力帶來哪些提升呢?就此《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多位專家。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應用了不少創新技術。 「它是國內首艘採用國際上最新、最先進的混合冷卻D型吊艙推進技術的科考船,推進效率高、可維護性好、易於滿足水下噪聲要求。還創新採用了控制氣泡幹擾的船型一體化設計技術,結合高腹板舭龍骨及特殊設計的耐波性船型,抗風浪性能優異。同時採用先進的AFE變頻技術有效控制諧波幹擾,能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全國最大最強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全國最大最強!「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了,又一大國重器取得突破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2016年6月教育部批覆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國家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人民網上海10月20日電 (龔莎)10月20日,在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際,由該所與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海洋科學考察船 系列 自主 發展」。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10月20日,在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際,由該所與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海洋科學考察船 系列 自主 發展」。本次論壇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採用「雲端線上+線下」分上海和青島兩個會場的形式開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專家進行了雲端分享。
  • 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
    新華社廈門3月26日電(記者 付敏)26日,我國先進的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船在廈門交付使用,併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據介紹,「向陽紅03」船總長99.6米,型寬17.8米,型深8.9米,設計吃水5.6米,設計排水量4800噸,續航力15000海裡,自持力60天,載員能力80人,電力推進,具備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能力,是一艘全球無限航區、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