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層氣溶膠三維立體結構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課題組在地球環境科學領域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發表了題為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sian Tropopause Aerosols Detected by CALIPSO研究成果。

  該成果系統報導了季風期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層及其立體和垂直結構。該研究的開展,在詳細了解亞洲對流層氣溶膠分布的基礎上,有助於深入研究對流層氣溶膠及沉降對青藏高原冰凍圈氣候和環境的潛在影響。氣溶膠光學性質的垂直分布特徵對於減少氣溶膠輻射強迫和氣候效應定量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通過對四年(2007-2010年)的氣溶膠CALIPSO雷射雷達觀測數據分析,揭示了與亞洲夏季風相關的對流層氣溶膠層的存在。通過對五種典型氣溶膠光學和微物理參數的測量,深入探討了南亞及亞洲地區對流層頂氣溶膠的性質、空間/垂直分布和年際演化。此外,該研究還利用緯度-高度橫截面和經度-高度橫截面的分析方法,對氣溶膠各關鍵光學和微物理參數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季風期在阿拉伯海北部、印度、孟加拉灣北部及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整個區域,大量的氣溶膠垂直分布且延伸到對流層頂(12公裡)。與亞洲夏季風相關的對流傳輸是控制對流層頂氣溶膠垂直分布的重要因素。結合532 nm氣溶膠散射比(SR)的演化和季風活躍期和中斷期的分布特徵,從赤道印度洋到南亞,季風期氣溶膠層具有向上傾斜並爬升的立體結構,這表明亞洲季風區氣溶膠在增強。在今後評價區域或全球氣候系統時,應加強考慮對流層頂氣溶膠的作用。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1071、41721091、41630754)、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QYZDJ-SSW-DQC039)、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SKLCS-ZZ-2019)、中科院公派留學基金共同資助。

  康世昌為該成果通訊作者,副研究員牛賀文為第一作者。

  文章連結

 

  2007-2010CALIPSO氣溶膠在波長532 nm處消光係數、總後向散射係數、微粒偏振率的經度-高度橫截面和緯度-高度橫截面。緯度和經度的範圍分別是0°N -40°N50°E-110°E

 

  亞洲夏季風活躍期和間斷期內波長532 nm處氣溶膠偏振率在50°- 65°E 65°- 80°E的緯度-高度橫截面。圖(c)和(d)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在經度72.5°E處的青藏高原地形。

 

  亞洲夏季風活躍期和間斷期內波長532 nm處氣溶膠偏振率在80°- 90°E 90°- 105°E的緯度-高度橫截面。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在經度85°Ea, b)和97.5°Ec, d)處的青藏高原地形。

 

  2007-2010間季風期波長532 nm的氣溶膠偏振率在50°E - 110°E範圍內的緯度-高度橫截面和0°N - 40°N範圍內的經度-高度橫截面。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在經度80°Ea, b, c, d)處的青藏高原地形。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氣遙感新分支,在原理、方法和技術上還處在不斷發展更新之中,研究課題幾乎遍及大氣遙感領域的所有方面。本文主要介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側重介紹雷射探測臭氧、雲高和能見度、大氣邊界層的風場和平流層氣溶膠以及雷射多次散射和雷射空間遙感研究。
  • 對抗颶風的氣象工程:平流層氣溶膠注入特定物質
    然而由於這個目標難以實現,研究人員正在尋求其他減少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可能性。其中有一項被命名為氣象工程的行動,旨在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幹涉自然調節氣候的進程。英國皇家學院將這個詞定義為針對氣候進行大規模人工操作,以應對全球變暖。本周發表在雜誌《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份研究建議:可通過在平流層氣溶膠注入特定物質的方式對抗全球變暖。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influence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人為源氣溶膠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黑碳和煙塵。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源氣溶膠在大氣中的含量持續增加,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同時也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氣溶膠造成的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人為源氣溶膠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黑碳和煙塵。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源氣溶膠在大氣中的含量持續增加,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同時也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氣溶膠造成的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物理所在三維納米結構的加工與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三維納米結構既可具有納米材料與結構所賦予的量子效應、尺寸效應與表面效應等新奇物性,又可通過三維幾何結構實現電聲子輸運與耦合、自旋極化、激子行為、波陣面調控等物性的協同調製,獲得平面器件不具有的功能。目前,三維納米結構的可控加工方法明顯不足,阻礙了三維納米器件的發展,並制約著高端納米產業化技術的形成。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研究解析Pfam00427結構域三維結構
    來自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晶體-X射線衍射技術,第一次解析了Pfam00427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 深圳大學在富勒烯C60-TP三維結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形狀兩親物是一類分子,包含不同幾何形狀的結構模塊這些具有不同形狀的結構模塊被迫通過化學鍵連接,導致競爭和相互作用的協同組裝,形成了有趣組裝結構。在這項工作中,該團隊設計併合成了由C60和三亞苯基(C60-TP)組成的球形/三角形兩親物。
  • 化學所在新型結構三維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氧等離子刻蝕改變膠體光子晶體晶格示意圖光子晶體因其對光的調控作用顯現出巨大的研究價值。通過Bottom-Up方法將單分散亞微米膠體顆粒組裝成為三維周期性堆積結構,具有操作過程簡單、成本低、可大規模製備等優點,成為光子晶體走向應用的重要製備途徑。
  • 利用3D列印,科學家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立體電路
    (來源:UTEP Communications)自 2010 年以來,Rumpf 團隊取得了一些革命性成果,比如超高頻率選擇表面以及世界上最薄的介電天線之一等。不過,EM 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意義最深遠。2018 年早些時候,EM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完全自動化的流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三維立體電路。
  • 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固體核磁共振方法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俊研究組,在發展蛋白質高分辨三維結構的固體核磁共振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
  • 中國科大在揭示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何打開這個「黑匣子」已成為水熱合成研究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我校工程科學學院丁航教授課題組和吳恆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間歇式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綜述:石墨烯三維骨架結構—合成、性質及應用
    為解決這一困擾,科研工作者們設想若將每一片石墨烯連接在一起形成三維蜂窩狀骨架結構,則可以使固態的石墨烯展現與單片石墨烯相似的優異性能。 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馬延風副研究員和陳永勝教授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石墨烯三維骨架結構:合成、性質及應用」已在《國家科學評論》2015年第1期發表(全文連結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1/40.full)。
  • 全新三維成像技術:我們離科幻故事裡的立體投影又近了一步
    這項新技術做出的三維影像就像一張高速蝕刻的草圖:在整個裝置中,第一組雷射束幾乎不可見,被用於捕獲並加熱一枚纖維素粒子,使研究人員能夠對粒子進行操縱;第二組雷射束將紅、綠、藍三種可見光按比例投射到粒子上,使它發光。通過快速移動被捕獲的粒子,研究人員能夠在空中揮舞出一些立體形狀,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就成為一張完整的圖像。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均遠研究員為首的國際科學小組利用同步輻射相襯顯微CT技術研究了兩顆保存精美且有極性分化的胚胎化石。被磷酸鹽化後以三維立體的形態保存在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的動物胚胎化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古老的後生動物化石記錄,給科學家實證研究後生動物尤其是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材料。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