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尋「碳」:雪冰中黑碳的氣候效應

2020-11-14 中科院之聲

大氣中的黑碳主要由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質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如可強烈吸收可見光、耐高溫、不溶於水以及大部分有機溶劑等。現今,全球每年的黑碳排放量約為7500 Gt。其中,絕大部分源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排放,包括交通工具排放以及工業用煤等;其次來源於生物質燃燒,如秸稈焚燒/森林大火等。作為全球人類活動密集區,東亞與南亞的黑碳排放量可達每年2000 Gt。

進入大氣中的黑碳,可顯著改變能見度,對霧霾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種重要的汙染物。同時,黑碳能夠顯著吸收太陽輻射,導致近地表增溫,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氣候輻射強迫因子。大氣中的黑碳經由傳輸以及沉降等過程,可到達並沉積於偏遠地區的雪冰表面。相對於潔淨的雪表,較暗的黑碳可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雪表反照率降低。由於黑碳顯著的氣候反饋效應,黑碳對雪冰反照率以及雪冰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呢?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康世昌研究員團隊近十年來致力於該研究,以期揭開雪冰中黑碳的神秘面紗。從海拔最高的第三極到偏遠的南北極,研究團隊攻堅克難、孜孜以求,通過系統採樣與監測,建立了覆蓋三極的大氣汙染物監測與冰凍圈變化研究網絡(APCC)(圖1),並取得顯著研究進展。

圖1 大氣汙染物與冰凍圈變化監測網絡

凌空千盡飄,冰雪夕望曛:全球雪冰中黑碳濃度空間分布特徵

從全球範圍來看,雪冰中黑碳濃度存在顯著差異(圖2)。整體上,南北極較低,而中緯度地區偏高。但是,不同的黑碳測試方法對結果的影響也會比較大。雪冰中黑碳測試方法目前主要有熱光法/以及單顆粒煙塵光度計。前者是基於雪冰融化後,過濾到石英濾膜上,通過測試濾膜上黑碳的光學與熱學性質進行的;後者則通過直接測試融雪樣品中的單個黑碳顆進行計算的。這兩種測試方法本身就會導致黑碳濃度存在數量級上的差異。但對於同一種測試方法而言,中低緯度地區(例如青藏高原、阿爾卑斯等)雪冰中黑碳濃度較南北極顯著偏高1-2個數量級,這可能主要與冰川距離黑碳排放源區遠近、大氣傳輸以及後沉積過程等有關。而對於同一條冰川不同雪冰類型而言,老雪和粒狀冰中黑碳的濃度顯著高於新降雪的濃度。

圖2 不同區域雪冰中黑碳濃度以及工業革命以來冰芯記錄的黑碳歷史變化

以青藏高原中部小冬克瑪底冰川面上雪冰黑碳濃度分布為例(圖3),可以看到在冰川下部消融區(海拔較低),由於冰川消融導致雪表黑碳富集,黑碳濃度與海拔高度成反比,即海拔越高,由於雪冰消融較弱,雪冰中黑碳濃度越低。黑碳在不同類型雪冰中含量的差異,特別是冰川消融區老雪中含量普遍高於雪坑/冰芯含量,更新了我們對於同一條冰川不同區域表層雪中黑碳濃度的認識,為評估黑碳對雪冰反照率以及消融的影響提供了新數據。

圖3 青藏高原不同冰川雪冰黑碳含量(a)以及典型冰川表雪中黑碳含量的空間分布(b)

將今以論古,博觀而約取:工業革命以來冰芯黑碳的歷史記錄

黑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沉降到冰川後會逐年累積。利用冰鑽在冰川季肋區自上而下連續逐段取出的圓柱狀冰雪樣品,稱之為冰芯(圖4)。冰芯記錄作為氣候環境信息的載體,具有信息量大、保真性強、解析度高、時間尺度長等特點,可用於反演氣溫、降水、人類活動、氣候環境變化的歷史等。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由於受到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黑碳氣溶膠的影響,全球範圍內,冰芯記錄的黑碳濃度總體升高,但不同地區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圖2)。例如,北極和歐洲區域20世紀初黑碳濃度快速升高,但青藏高原在20世紀中後期快速升高;而南半球冰芯黑碳歷史記錄與北半球不同,主要體現出南半球黑碳排放的影響。這種歷史變化的差異主要受到黑碳的來源和傳輸過程的影響,同時也揭示出冰芯黑碳記錄是自然源排放和人類活動排放雙重影響的體現,為我們認識歷史時期黑碳氣溶膠的變化提供了全球視角的參考。

圖4 珠峰東絨布冰川冰芯鑽取

雪原度遙岑,厚積而薄發:黑碳加速雪冰消融

源自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質燃燒排放的黑碳經由大氣傳輸,通過乾濕沉降過程沉積於冰川、積雪表面,使得雪表變暗,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雪表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促進雪冰消融(圖5)。基於現有相關的模式模擬研究結果,發現雪冰中黑碳導致的輻射強迫在全球尺度上約為+0.04 Wm-2,中緯度地區(如青藏高原地區)雪冰黑碳導致的輻射強迫要顯著高於南、北極地區。雖然,北極地區雪冰中黑碳的輻射強迫值較小(通常不足1 W m-2),但是對冰凍圈的影響不容忽視(圖6)。例如,黑碳的正反饋作用可導致7~9月北極海冰(北緯66.5-90º)的範圍減少1~3%;雪冰中黑碳導致的北極積雪減少約佔20世紀減少量的20%。對格陵蘭冰蓋而言,黑碳可導致消融量增加約6.8%。在歐洲阿爾卑斯地區,黑碳導致冰川消融增加15~19%。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可導致冰川消融增加約20%,積雪持續期減少約3.1-4.4天。北美地區雪冰中黑碳作用使得積雪消融提前31~51天。由此可見,雪冰中黑碳可顯著加速冰凍圈的消融,並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區域尺度的水循環以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圖5 碳質氣溶膠來源、沉降、及其潛在影響示意圖

圖6 雪冰中黑碳對冰凍圈消融的影響

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基於雪坑樣品中黑碳的∆14C和δ13C研究指出現,雪坑中黑碳的同位素組成在區域上具有顯著差異,高原東北部雪冰中黑碳具有最大的化石燃料貢獻,可達66%;高原中部雪冰中黑碳則主要來源於生物質燃燒,其比例可達70%;喜馬拉雅山脈南坡雪冰中黑碳的化石燃料貢獻約為54%,與南亞地區的比率一致;顯示從高原邊緣到高原內部,生物質燃燒對黑碳的貢獻逐漸增大。這也揭示出,雪冰中黑碳主要來源於人類活動的大量排放。對於雪冰黑碳的研究,為不同地區黑碳減排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Kang SC, Zhang Yulan*, Qian Y, Wang H, 2020. A review of black carbon in snow and ice and its impact on the cryosphere. Earth Science Reviews, 210, 103346.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346

2. Kang, S., Zhang, Q., Qian, Y., Ji, Z., Li, C., Cong, Z., Zhang, Yulan, Guo, J., Du, W., Huang, J., You, Q., Panday, A. K., Rupakheti, M., Chen, D., Gustafsson, Ö., Thiemens, M. H., & Qin, D. (2019). Linking atmospheric pollution to cryospheric change in the Third Pole region: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s, https://doi.org/10.1093/nsr/nwz031

3. Zhang Yulan *, Tanguang Gao, Shichang Kang, Michael Sprenger, Shu Tao, Wentao Du, Junhua Yang, Feiteng Wang, Wenjun Meng, 2020. Effects of black carbon and mineral dust on glacial melting on the Muz Taw glacier, Central Asi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0056

4. 張玉蘭等,2020. 第三極地區雪冰中碳質組分研究進展。自然雜誌,42(5).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20.05.006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四蹄踏雪貓為什麼貴,和烏雲蓋雪是否同類
    先不說貓咪是何品種,就有一個品相特點,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他的身價,比如說四腳踏雪貓,74腳踏雪貓的綜合特點就是全身大多數是黑色的,而4個爪是白色的,顧名思義,他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可愛,就好像4個腳踩在雪地上一樣,所以管它叫做四腳踏雪,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四腳踏雪貓,基本上符合這個品相特點,就可以給他的身價上再加個幾千元。
  • 煮雪烹茶,踏雪尋梅,湖心看雪……古人的「玩」雪指南
    無論是對窗觀雪,還是踏雪尋梅,亦或是煮雪烹茶,都給尋常生活平添了無盡風雅趣味。吟詩弄賦雪落之時,遠山素白,近水素淨,文人雅士面對此情此景,自然少不了吟詩弄賦。東晉名士羊孚曾作四言詩《雪贊》,「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大臣桓胤讚不絕口,手書於扇上。重臣謝安曾於「寒雪日內集」,召集家族兒女「講論文藝」。
  • 南極出現「血雪」、北極200萬個「冒泡點」,或有全球性氣候災害
    甚至可能在南極冬季到來時,這些積雪重新恢復,這些衣藻再次恢復到休眠狀態,「血雪」的景象可能會因此短暫消失。如果來年南極地區的氣溫依舊比較高,這些「血雪」其實還是可能會出現的。除了南極地區出現了「血雪」的異常現象以外,北極地區的情況也不是很理想。
  •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誰知出現了烏雲蓋雪,踏雪尋梅、雪裡拖槍……
    誰知評論裡就出現了烏雲蓋雪,踏雪尋梅、雪裡拖槍……這隻貓咪是一隻奶牛貓,它裹著白色的圍脖,身披黑色的外衣,看起來非常帥氣,最重要的是,這隻貓還擁有麒麟臂呢。有些鏟屎官很喜歡麒麟臂的貓咪,對於奶牛貓來說,最霸氣的麒麟臂就是一黑一白對稱分布在左右手上,貓咪走起路來也霸氣十足。
  • 植保站雪中尋果
    小蓬草已變成小蓬雪。茜草果實雪裡格外紅。柿子樹上滿滿樹果實三裂繡線菊,俗稱六月雪,終於有雪了。連翹含雪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全球快速升溫正在加劇多年凍土退化,導致原本凍結封存的有機碳融化分解,將大量溫室氣體(如 CO2 和 CH4)釋放到大氣中,而大氣中增加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因此,多年凍土退化對氣候變化具有強烈的正反饋效應(圖 3)。然而,多年凍土的碳源和碳匯效應在不同區域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對未來的評估存在較大偏差。具體而言,氣候變暖引起土壤碳,特別是深層土壤碳釋放量的評估差異很大。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全球快速升溫正在加劇多年凍土退化,導致原本凍結封存的有機碳融化分解,將大量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 和 甲烷)釋放到大氣中,而大氣中增加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因此,多年凍土退化對氣候變化具有強烈的正反饋效應(圖 3)。
  • 極端氣候下的暖冬效應
    白花花的雪只在一瞬間就覆蓋了整個北京城的市區和郊區,其實,下雪的不止環京地帶,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發起了大雪藍色警報。今天早晨,推開門,並不見白色的積雪,而是一切都溼漉漉的——在北京的一月份,所有的馬路上半融化的雪說明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北京的臘月天不冷了,就算如此之大的鵝毛大雪,也僅僅是過路英雄,到了今天早上9點鐘左右,大半的積雪都融化進了地縫裡,而遠在澳大利亞的山火,由於人工的缺失,由於地理位置的不當,或僅僅只是氣候的原因,風吹不盡,火燒不完。
  • 像踏雪尋梅,烏雲蓋雪這種名字異常文藝的貓,你懂多少?
    昨天發布了一篇文章,有網友在下方評論的時候提到了踏雪尋梅這種貓,對於這種貓,我也只是在網上見到過,還從沒有在現實中看到過。突發奇想的想給大家科普一下,因為的確有很多人不知道這種「田園貓中的極品貓」。話不多說,開始科普。不想看文字的,文章底部有一個匯總圖,可以直接跳到底部看圖。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溼地踏雪掠影
    清晨,被雪白色提前叫醒,因為是2020年的第一場雪的緣故吧,就立馬趕往了溼地踏雪。雪中吃紅果果的北紅尾鴝,其實它最愛吃飛蟲了,冬天沒有了蟲子,只能靠吃這些度過短暫的冬天。
  • 宋詞中最美的一次踏雪尋梅,從開篇8字美到結尾,小才子一詞成名
    無獨有偶,宋代一位才子,也是憑藉一首「踏雪尋梅」的追思之作,成就了文名。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踏莎行》、這首「踏雪尋梅」詞,悽美哀怨,冠絕一時。開篇即先聲奪人,美不勝收,讀完說不上哪裡好讀後卻忘不了,卻滿口生香,回味無窮,不自覺進入久久難以忘懷的美的化境。讓我們來品一品。
  • 地球的氣候穩定嗎?
    地球的氣候穩定嗎?我們很習慣看到天氣每天都有變化,但總的來說,會認 為氣候是相對穩定的。無論局部的天氣模式如何變來變 去,我們也認為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冬天應該比 位於南方的邁阿密冷。如果地球的氣候有所改變,我們期 望它應該是經歷千萬年慢慢發生的,以使生物能逐漸適應。
  • ...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謂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這一直是一個增量,全球氣溫因此而呈現不斷增暖的趨勢。而自然因素指的是海洋、陸地、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相互之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的冷暖變化周期或循環,這是一個自然的變量。」丁一匯說。
  • 深層碳與氣候變化的聯繫
    表面和深層內部之間的碳循環對於長期維持地球的氣候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數億年的歷史,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現在,科研人員對碳的表面儲層有了很好的了解,但對深層內部碳儲量的了解卻少得多,這對於碳的循環也至關重要。
  • 故宮落雪:一座城,一場雪,喚醒深藏在心的唯美雪景詩句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自古以來,寫雪的詩句數不勝數,筆者唯愛此句。雪落無聲卻鋪滿長安,雪夜把酒言歡之際,推杯換盞之人卻已不再,今日入京早已物是人非。年少往事都已逝去,如今只剩下漫天飛雪訴說心中無盡的思念。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文 / 趙序茅(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所謂「氣候變化」,一方面指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變化。而後者,正是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關注的重點。
  • 與雪有關的歌曲你聽過哪些?能唱嗎
    第二《雪絨花》「雪絨花,雪絨花,每天清晨開放,小而白,純又美,總是在每天問候我,雪似的絨花靜靜開放,願你永遠開放。雪絨花,雪絨花,請為我的故鄉永遠吐露芳香。」這是美國電影和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於1959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