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2020-11-30 東方網

原標題:「最暖小寒」見端倪全球變暖或加速

  昨日是小寒節氣,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可上海卻忽如一夜春風來,徐家匯氣象站最高氣溫達21.6℃,打破了1949年以來1月上旬最高氣溫紀錄,同時也是百年來「最暖小寒」。

  不僅上海,這個冬天,長三角以及華東、華南地區都是一片暖意,人們驚呼這是「史上最熱冬季」。反常的天氣讓人不知如何穿衣,也擔心接下來是否會有更多高溫和病蟲害。不過,隨著冷空氣南下,上海明天就將快速回歸陰冷潮溼的典型冬天。

  儘管在氣象學家眼中,一兩天的反常天氣並不能與中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掛鈎,但這些細小的變化似乎也預示著某些端倪的出現:地球氣候系統已呈現出從「緩慢的」量變向「激烈快速的」質變轉變的跡象。隨著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依次進入暖位相,地球將再次進入快速增溫期,控制碳排放從未如此緊迫。

  「正正」疊加,升溫速度將進入「快車道」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謂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這一直是一個增量,全球氣溫因此而呈現不斷增暖的趨勢。而自然因素指的是海洋、陸地、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相互之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的冷暖變化周期或循環,這是一個自然的變量。」丁一匯說。

  於是,人們可以簡單把近百年的氣候變化理解為——當海洋處於暖位相時,人為和自然兩個因素都是正的,「正正」疊加,升溫的速度就會變快;而當海洋處於冷位相時,海洋帶來的氣候變冷可抵消部分人類活動的影響,升溫的速度就會變慢。

  將這一模型對應到現實生活,即可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海洋處於暖位相,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得非常快;而2000年至2015年,海洋處於冷位相,全球氣溫儘管也有上升,但增幅有所放緩,這段時間也被一些科學家稱為「全球變暖的停滯期」。

  「然而問題是,北太平洋海水又開始慢慢變暖了。」丁一匯說,這是全球科學家共同觀測到的現象。也就是說,新一輪的快速增溫周期可能又要到了。

  氣候變化正處在關鍵臨界點

  在上海經歷破紀錄高溫的同時,我國北方迎來了首場冬雪,部分地區大到暴雪。事實上,全球變暖並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呈震蕩上升狀態。不過近年來,海洋變暖引起了包括丁一匯在內的氣象學家的重視。也許,這一次留給地球升溫的餘地真的不多了。

  日前,一個長期研究地球氣候臨界點的科學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當前全球超過一半的氣候臨界點已呈現出活躍狀態,其中幾個臨界點的到來已非常迫近,全球變暖產生的效應正在將地球向臨界點推進。

  所謂臨界點,即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20多年前,科學家們認為全球升溫達到5℃之時才會出現臨界點,但現在他們發現,臨界點可能在1℃到2℃升溫之間就會出現。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球系統研究所主管蒂莫西·萊頓在這篇科學評論中列出了9個影響地球平衡系統的臨界點,其中不少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到的相吻合。比如,當氣溫升高1.5℃時,格陵蘭冰蓋融化的臨界點就會被觸發;全球升溫2℃,世界上約四分之一的永久凍土將會消融……

  丁一匯強調,臨界點大多是不可逆的,一旦觸發臨界點,氣候系統就會進入新的平衡態,不再會回到原來的狀態。因而,人類將會面臨更暖、更嚴峻的氣候條件和影響,以及更大的風險,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

  控溫1.5℃很難,但必須努力

  為了不讓地球氣候系統很快達到臨界點,IPCC發布了《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的特別報告》,目前看來,要完成這一目標挑戰不小。比如,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凍土層消融時,那些從遠古時代就被永久封存的有機碳,將在微生物作用下轉變為二氧化碳和甲烷,從而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樂群表示,近20年的氣象研究越來越指向一個事實,即自然變化是一個混沌系統,科學家要準確預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經提出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即人類排放的碳等於吸收的碳。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實踐低碳生活方式,大量使用清潔能源。

  「『碳中和』即使無法為全球變暖『剎車』,至少可以阻止增暖因素的『正正』疊加。」丁一匯說,控溫1.5℃雖然很難,但一定要努力。

  相關連結

  九個已識別的氣候臨界點

  (1)亞馬孫熱帶雨林經常性乾旱

  (2)北極海冰面積減少

  (3)大西洋環流自1950年以來放緩

  (4)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災和蟲害

  (5)全球珊瑚礁大規模死亡

  (6)格陵蘭冰蓋加速消融、失冰

  (7)永久凍土層解凍

  (8)南極西部冰蓋加速消融、失冰

相關焦點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丁一匯認為,在我們強調氣溶膠的危害,並加強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氣溶膠的另一面——氣溶膠可抵消部分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丁一匯說,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由溫室氣體濃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氣汙染主要由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造成,它們都主要由礦物燃料的燃燒排放形成。
  • 全球升溫哪些地區最危險
    格陵蘭冰蓋正在消融  格陵蘭冰蓋  坍塌或在幾百年內  格陵蘭冰蓋非常容易受到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冰川融化邊緣低於冰蓋邊緣高度,將形成惡性循環,更多的冰蓋逐漸融化消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格陵蘭冰蓋負值表面質量流量的臨界點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9至4.6攝氏度,預計本世紀將達到這一溫度範圍。
  • 格陵蘭島冰蓋的消融已成定局?
    格陵蘭島的冰蓋已經達到一個迅速消融的點,即便全球氣溫立馬停止上升,它的冰蓋也沒法恢復了。這塊北極冰蓋是全球面積第二大的冰蓋,僅次於覆蓋南極洲的冰蓋。這塊冰蓋覆蓋了絕大部分的格陵蘭,融化後通過注出冰川進入大海,幾十年來它一直在迅速消融。
  • 人類第一生存要義 就是擺脫「溫室地球」的命運
    ,(2018)研究人員提出了至少10個可能加劇全球變暖的地球系統變化,包括:1) 高緯度永凍土消融釋放甲烷和二氧化碳2) 海底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逸出3) 陸地和海洋儲存碳能力削弱4) 海洋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強5) 亞馬遜雨林退化6) 北半球中高緯針葉林退化7) 格陵蘭島冰蓋消融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跨越北極和赤道的南北溫度梯度、行星尺度的西風帶與極地冷空氣南下讓我們先拋開看到的一個個極端低溫數字,以及從衣櫃中拖出的最厚羽絨服,從個體的「冷」中暫且跳出,把視野擴展到行星尺度,來理解冬季的冷空氣以及最近這場寒潮。
  • 人類的第一生存要義 就是擺脫「溫室地球」的命運
    ,(2018)研究人員提出了至少10個可能加劇全球變暖的地球系統變化,包括:1)  高緯度永凍土消融釋放甲烷和二氧化碳2)  海底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逸出3)  陸地和海洋儲存碳能力削弱4)  海洋微生物呼吸作用增強5)  亞馬遜雨林退化6)  北半球中高緯針葉林退化7)  格陵蘭島冰蓋消融
  • 氣候變化臨界點來了?科學家警告:世界第二大冰蓋開始走向不歸路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每次間冰期(冰期間隙的溫暖期)都會發生全球性的冰川消融,且往往是南極冰蓋先融化,數千年後格陵蘭冰蓋才開始受到洋流與氣候影響緩慢融化然而,今天地球正在經歷的間冰期——是46億年以來唯一一次南北兩極冰蓋同時融化的時期。研究人員警告稱:格陵蘭冰蓋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正在走向不可逆轉的完全消失的道路上。
  •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下,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又被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地球氣候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的溫室效應,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提高了38℃。
  • 釋新聞|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從北到南狂掃中國東部大部地區的寒潮已基本結束,公眾今冬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然而「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1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說,應該拋開看到的一個個極端低溫數字,從個體的「冷」中暫且跳出,把視野擴展到行星尺度,來理解冬季的冷空氣以及最近這場寒潮。
  • 長知識|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從北到南狂掃中國東部大部地區的寒潮已基本結束,公眾今冬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然而「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1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說,應該拋開看到的一個個極端低溫數字,從個體的「冷」中暫且跳出,把視野擴展到行星尺度,來理解冬季的冷空氣以及最近這場寒潮。
  • 未來十年北極夏季或不再結冰 全球升溫哪裡最危險
    格陵蘭冰蓋  坍塌或在幾百年內  格陵蘭冰蓋非常容易受到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冰川融化邊緣低於冰蓋邊緣高度,將形成惡性循環,更多的冰蓋逐漸融化消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格陵蘭冰蓋負值表面質量流量的臨界點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9至4.6攝氏度,預計本世紀將達到這一溫度範圍。
  • 格陵蘭島冰蓋加速消融,阻止全球變暖難上加難
    格陵蘭島是除南極洲外,大陸冰川面積覆蓋最大的地區,部分地區冰蓋厚度達 3.2 公裡,200 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幾乎都被冰川覆蓋,如果冰蓋完全消融,將導致全球海平面推高 7.5 米。2230 億噸,接近全年冰蓋消融量的一半,相當於以往的一年的冰蓋損失量。
  • 全球氣候危機最新研究:地球升溫可能已經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
    當全球變暖的特定影響變得不可阻擋時,例如冰蓋或森林的不斷消失,就會達到臨界點。在過去,地球升溫5攝氏度被認為是越過臨界點的必要條件,但最新證據表明,這可能發生在1攝氏度至2攝氏度之間。 由於過去的排放和溫室氣體水平仍在上升,地球已經升溫1攝氏度,溫度肯定還會進一步上升。
  • 北極消融:快速釋放永久凍土層遠古深層碳
    北極深層永久凍土掩埋了數千年的植物和動物殘骸,使其蘊藏著大量的有機碳。伴隨著冰凍土壤逐漸融化,這些被掩埋的生物會腐爛,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大氣層中,進而導致更顯著的氣候轉暖。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季節性融化掩埋在活躍土壤層之下的永久凍土,需要幾十年的升溫過程。
  • 新的「溫室地球」時代可能到來
    地球將邁入「溫室」狀態  2015年,約200個國家同意將氣溫較工業化革命前水平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升溫2攝氏度這個門檻據信是氣候的一個臨界點。目前,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導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超過1攝氏度,且每10年上升0.17攝氏度,這提高了熱浪、乾旱或暴風雨的發生概率與強度。
  • 格陵蘭冰蓋的消融已不可逆,即使氣候變冷也無濟於事
    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格陵蘭冰蓋的消融已經跨越了一個臨界點,即便全球氣候立即停止變暖也無濟於事。格陵蘭冰蓋屬於北極冰蓋,是全球第二大冰蓋,面積僅次於南極冰蓋。它覆蓋了格陵蘭島的大部。冰蓋通過冰川與海洋相連,並在那裡消融。近幾十年來,格陵蘭冰蓋一直在快速消融。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
    事件概述: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8月13日的《地球與環境通訊》發表研究指出,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程度已超過「臨界點」,已不可逆轉,即使全球變暖停止,冰蓋也將繼續縮小。網友評論:椒哥觀點:人與大自然不可分離,但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加快了冰川的融化速度
  • 氣候臨界點來了?格陵蘭島出現緊急狀況,冰蓋融化已經超越界限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地球與環境通訊》發表了一份關於格陵蘭島冰蓋現況的報告,明確指出格陵蘭島上冰蓋融化的情況已經打破了臨界點,這將會對格陵蘭島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 研究稱格陵蘭島冰蓋融化越過臨界點:降雪已跟不上融冰速度
    據法新社哥本哈根8月17日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發表的一份聲明說:「格陵蘭島的冰川已經越過某種意義上的『臨界點』,在目前情況下,每年補充冰蓋的降雪無法趕上冰從冰川進入海洋的流失。」俄亥俄州立大學多名人員參與的這一研究發表於8月13日出版的《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上。報導稱,格陵蘭島面積為2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法國面積的四倍,其85%的表面被冰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