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暖小寒」見端倪全球變暖或加速
昨日是小寒節氣,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可上海卻忽如一夜春風來,徐家匯氣象站最高氣溫達21.6℃,打破了1949年以來1月上旬最高氣溫紀錄,同時也是百年來「最暖小寒」。
不僅上海,這個冬天,長三角以及華東、華南地區都是一片暖意,人們驚呼這是「史上最熱冬季」。反常的天氣讓人不知如何穿衣,也擔心接下來是否會有更多高溫和病蟲害。不過,隨著冷空氣南下,上海明天就將快速回歸陰冷潮溼的典型冬天。
儘管在氣象學家眼中,一兩天的反常天氣並不能與中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掛鈎,但這些細小的變化似乎也預示著某些端倪的出現:地球氣候系統已呈現出從「緩慢的」量變向「激烈快速的」質變轉變的跡象。隨著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依次進入暖位相,地球將再次進入快速增溫期,控制碳排放從未如此緊迫。
「正正」疊加,升溫速度將進入「快車道」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謂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這一直是一個增量,全球氣溫因此而呈現不斷增暖的趨勢。而自然因素指的是海洋、陸地、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相互之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的冷暖變化周期或循環,這是一個自然的變量。」丁一匯說。
於是,人們可以簡單把近百年的氣候變化理解為——當海洋處於暖位相時,人為和自然兩個因素都是正的,「正正」疊加,升溫的速度就會變快;而當海洋處於冷位相時,海洋帶來的氣候變冷可抵消部分人類活動的影響,升溫的速度就會變慢。
將這一模型對應到現實生活,即可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海洋處於暖位相,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得非常快;而2000年至2015年,海洋處於冷位相,全球氣溫儘管也有上升,但增幅有所放緩,這段時間也被一些科學家稱為「全球變暖的停滯期」。
「然而問題是,北太平洋海水又開始慢慢變暖了。」丁一匯說,這是全球科學家共同觀測到的現象。也就是說,新一輪的快速增溫周期可能又要到了。
氣候變化正處在關鍵臨界點
在上海經歷破紀錄高溫的同時,我國北方迎來了首場冬雪,部分地區大到暴雪。事實上,全球變暖並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呈震蕩上升狀態。不過近年來,海洋變暖引起了包括丁一匯在內的氣象學家的重視。也許,這一次留給地球升溫的餘地真的不多了。
日前,一個長期研究地球氣候臨界點的科學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當前全球超過一半的氣候臨界點已呈現出活躍狀態,其中幾個臨界點的到來已非常迫近,全球變暖產生的效應正在將地球向臨界點推進。
所謂臨界點,即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20多年前,科學家們認為全球升溫達到5℃之時才會出現臨界點,但現在他們發現,臨界點可能在1℃到2℃升溫之間就會出現。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球系統研究所主管蒂莫西·萊頓在這篇科學評論中列出了9個影響地球平衡系統的臨界點,其中不少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到的相吻合。比如,當氣溫升高1.5℃時,格陵蘭冰蓋融化的臨界點就會被觸發;全球升溫2℃,世界上約四分之一的永久凍土將會消融……
丁一匯強調,臨界點大多是不可逆的,一旦觸發臨界點,氣候系統就會進入新的平衡態,不再會回到原來的狀態。因而,人類將會面臨更暖、更嚴峻的氣候條件和影響,以及更大的風險,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
控溫1.5℃很難,但必須努力
為了不讓地球氣候系統很快達到臨界點,IPCC發布了《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的特別報告》,目前看來,要完成這一目標挑戰不小。比如,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凍土層消融時,那些從遠古時代就被永久封存的有機碳,將在微生物作用下轉變為二氧化碳和甲烷,從而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樂群表示,近20年的氣象研究越來越指向一個事實,即自然變化是一個混沌系統,科學家要準確預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經提出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即人類排放的碳等於吸收的碳。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實踐低碳生活方式,大量使用清潔能源。
「『碳中和』即使無法為全球變暖『剎車』,至少可以阻止增暖因素的『正正』疊加。」丁一匯說,控溫1.5℃雖然很難,但一定要努力。
相關連結
九個已識別的氣候臨界點
(1)亞馬孫熱帶雨林經常性乾旱
(2)北極海冰面積減少
(3)大西洋環流自1950年以來放緩
(4)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災和蟲害
(5)全球珊瑚礁大規模死亡
(6)格陵蘭冰蓋加速消融、失冰
(7)永久凍土層解凍
(8)南極西部冰蓋加速消融、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