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2021-01-16 齊魯壹點

從北到南狂掃中國東部大部地區的寒潮已基本結束,公眾今冬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然而「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

1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說,應該拋開看到的一個個極端低溫數字,從個體的「冷」中暫且跳出,把視野擴展到行星尺度,來理解冬季的冷空氣以及最近這場寒潮。

北極地區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直到某個時機踏上南下徵程,勢力強勁的甚至可以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從極地的強大高氣壓到赤道海洋的低氣壓之間出現氣壓梯度,大氣便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而由於地球的自轉,風沿地表作水平運動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西北風。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稱為緯向環流型,這種環流型主要使氣流從西向東沿緯圈運動。但全球氣候系統平衡被打破後,西風帶開始不穩定,環流形勢也躁動起來,開始擴張自己的「地盤」,這時就會出現寬闊的大槽大脊,引導著冷空氣順著大槽長驅南下。

而今冬寒潮背後,癥結正在這裡。

資料圖片 來源:網絡

行星尺度的西風帶與極地冷空氣南下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以比其他地區2倍到3倍的速率升溫,即其他地區增溫1℃,北極可以增溫2℃到3℃。導致海冰快速融化,冰蓋面積萎縮,2020年9月,北極海冰為有觀測以來第二少,是北極增暖有力的證據。

快速增溫的北極,縮小了原本從極地到赤道的經向溫度梯度。在這種情況下,西風帶氣流變得十分不穩定,通常不會延伸到北緯50度的高壓脊伸展到北極地區,而通常處在長江以北的大槽則伸向了華南甚至南海。北極的冷空氣正是被強壯的大脊引導南下,順著大槽一路橫掃,在短短一周時間內成為全國型大寒潮。

此外,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也在推波助瀾。一般而言,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具體就此次寒潮而言,拉尼娜事件中,太平洋赤道和熱帶中東部海溫明顯變冷,在極地與赤道溫度的「一升一降」中,北半球南北經向溫度梯度進一步減小,控制西風緯向環流的作用也進一步減小,有利於大槽大脊的發展。

全球變化正是通過北極地區和熱帶地區的逆向溫度變化使南北溫度梯度減小,而促使中緯度大槽大脊的發展,這充分表明了冬季的極端寒潮事件是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發生的,而本次寒潮北極和熱帶海洋都起到減少南北溫度梯度的作用。

「無論復盤今年寒潮過程,還是回溯2016年霸王級寒潮,都可以看到顯著的北極海冰減少的情況,你如果留意,同時也會發現全球變暖的持續作用,也就是地球的溫度繼續在上升。」丁一匯說。

一次極端冷事件無法阻止全球氣溫曲線攀升

丁一匯表示,儘管從古至今氣候一直在不斷變化,但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在地球溫度的變化中「施加」了越來越多的影響,除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的地球,全球平均氣溫一路爬升,已經超過了億年氣溫平均線。

增溫或許不可怕,可是如果從兩個方面去分析氣候變化,就會產生壓力。首先是增溫的速度,最近50年的增暖速率超過了過去兩千年地球任何時期50年的增溫速率。

「現代的全球變暖無疑是非常快速的。其次是影響範圍擴大,現在的增暖發生在全球每一地區。人類可以承受這樣的增溫速率和範圍嗎?這正是讓人憂慮的地方。」丁一匯說,北極的快速增暖,正是發生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將時間尺度再縮短一些,從1960年至今,我國溫度曲線一直為上升趨勢,在這條攀升的曲線上出現自然周期疊加的震蕩,則將我國氣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冷期、暖期和氣候變暖停滯期。

其中,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為冷期,該時期氣候變暖剛剛施加影響,但海洋處於冷期,所以,1960年至今的80%極端冷事件發生於此時;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氣候變暖持續,海洋轉為暖位相,自然的「暖」與人類活動的「暖」相疊加,迎來了暖期,此時期極端冷事件幾乎很少發生;全球從2000年開始,海洋變冷,但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並未止步,自然的「冷」與人類活動的「暖」疊加影響,使我們處於一個氣候變暖停滯期,數個極端冷事件也在此時發生。

丁一匯表示,一次極端的冷事件的影響時間和範圍,儘管對於個人而言是劇烈的和漫長的,但相比較更宏大的行星大氣運動又是弱小的,人類造成的變暖的趨勢並不會因此改變。

目前,全球依然在升溫,即使疊加自然周期,也很難將溫度「拉下來」。屆時,夏季的高溫熱浪將會不斷向北擴展,而冬季冷事件的總量儘管可能減少,其更加極端化卻會帶來很大風險。

丁一匯說:「問題不可迴避,節能減排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與義務。中國承諾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既是艱巨的挑戰,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相關焦點

  • 釋新聞|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從北到南狂掃中國東部大部地區的寒潮已基本結束,公眾今冬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然而「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1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解釋說,應該拋開看到的一個個極端低溫數字,從個體的「冷」中暫且跳出,把視野擴展到行星尺度,來理解冬季的冷空氣以及最近這場寒潮。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全球控溫目標解讀: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2℃
    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以上,而過去的130年全球升溫0.85℃——這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在去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第一工作組報告中提到的。
  • 寒冷北極 緣何頻頻「高燒」
    有網友驚呼。人們會有此質疑不難理解,因為此前,在2015年底的一天夜裡,北極突然升溫36℃。那次升溫,讓全球很多國家開啟了「速凍」模式。在人們的印象中,北極是苦寒之地。為何如此寒冷的北極,會頻頻「高燒」呢?   北極為啥驟然升溫幾十攝氏度?
  • 聽氣象專家解讀為啥多地遭極端低溫?
    這次降溫後的低溫程度有一定的極端性,一些地方氣溫之低可能是歷史同期少見,那麼,為何多地會出現如此極端的低溫?我們再來聽聽氣象專家的解讀。,所以整個來說感覺是非常寒冷的。人的體溫在多數情況下會高於周圍環境氣溫,在無風或微風情況下,人體周圍的空氣分子交換很弱,這就在人體和大自然空氣之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這個過渡層就在貼近人體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可是,當空氣流動很快的時候,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便不斷地被新來的冷空氣所代替,並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
  • 天天喊全球變暖,新一輪寒潮又來了,地球到底是升溫還是降溫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地球氣候異常,全球的極端氣候現象波動越來越大,入冬以來,我國的氣溫也是持續走低,讓我們感覺到了不一樣的「冬季」,說冷是真的冷了,要是放在往年,我們肯定會說如今的寒冷就是極端寒冷了,其實入冬以來,我國的氣溫並不是達到了歷史極值
  • 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3個小故事講清楚
    簡單來說,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尺度下的趨勢。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環流形式、農耕區作物類型都會發生變化。而寒潮等極端冷事件只是一次天氣過程。就好比你站在冰箱門口能感受「寒意」,卻無法用肉體感知冷凍室是否出了機械故障一般。第二個故事丨要從你感受到的冷從哪兒來說起。前文說了,寒潮的家鄉是北極。但這些極其寒冷的空氣自己並不會溜達到中低緯度地區。
  •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2016成史上最熱年 全球持續升溫致極端天氣頻發
    中國網新聞7月26日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六個月的氣溫達歷史最高,兩項觀測氣候變化的主要指標——地表溫度和北冰洋海冰面積,分別打破了多項紀錄。全球氣溫打破歷史最高值 局部地區降雨量異常升高2016年究竟有多熱?
  • 專家:北極融冰致全球三月寒冷
    對此,專家表示,席捲英國和歐洲、北美大部分地區的暴風雪和倒春寒,與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有關,全球變暖在製造著「一個個極端天氣」。俄緊急情況部表示,自30日晚間至31日,當地持續暴風雪和冰凍天氣,風速達每秒15米以上。已結束的3月,莫斯科經歷了幾場大雪。當地氣象部門稱,3月首都天氣「異常嚴寒」,城市氣溫較同期正常氣溫普遍低8至9攝氏度,因此可能是近33年來最寒冷的3月。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面積異常升溫的現象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分為5個等級,持續時間越長,月累計偏高值越大,其強度就越高,對全球氣候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  受厄爾尼諾影響,近期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為啥一場雨就凍得停電了?有融冰技術為什麼還要人工除冰?
    吉林冬天那麼冷,為啥電網這次怕凍?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這件事兒。下一場凍雨,咋就停電了呢?往年11月下旬,吉林省平均氣溫已達到零下10攝氏度,下的是雪。今年氣溫卻在零攝氏度左右徘徊,這種徘徊中的降水,下成了一場「雨」。
  • 控制全球變暖,減少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認識到了,但是科學家還是低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按照當年的預測,如果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南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而海平面的上升會是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海底,所有陸地生物都將不復存在。鑑於這種認識,在2016年的巴黎協定上,參會的177個國家的共同約定是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2℃以內。但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
  • 極端寒冷天氣或出現
    科學家警告說,由於太陽活動進入休眠期,地球可能會經歷一個「小冰河時期」,在未來30年裡,這個冰期時期可能會帶來極端的冬天和寒冷的風暴。據美國宇航局稱,到2020年,太陽活動將達到20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當它進入到自然冬眠階段,地球將經歷更極端寒冷的時期,這將觸發全球的食物短缺。在大約12個月的時間裡,平均氣溫可能下降1攝氏度。
  • 市區昨日「史上最冷」,氣象專家解讀——為啥這麼冷,還會...
    其次,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有明顯影響。一般而言,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暖冬概率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拉尼娜事件會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緯度地區南下,同時,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難以阻擋冷空氣南下。
  •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兩年前,施一公曾因未能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關注。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引發網友疑問:「為何在我國落選院士,卻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為此,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今日也接受記者採訪。 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組織,其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兩者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聯,中國有許多被國際公認的傑出科學家,也不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同時,中科院表示對支志明、盧煜明和施一公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感到高興。
  • 北極海冰越來越少,地球氣候將趨於極端化?
    在2018年2月下旬,北極圈內遭遇了一次罕見的升溫事件——猛烈的溫暖南風吹入處於極夜期的北極圈,從格陵蘭島到北極點許多地方氣溫大幅升溫到零上並且持續數日,許多地區氣溫偏高超過15度。隨後,北極渦旋被這道異常的南風撕碎,寒冷空氣傾瀉到歐洲,引發了全歐洲的異常嚴寒。
  • 俄羅斯作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為啥只有1.4億人?3個原因很現實
    說到現在和中國關係最好的國家,除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俄羅斯,我們一直稱當地人民為戰鬥民族,因為他們身體強壯,可以養棕熊和狼當寵物,真的很讓人敬佩,儘管如此,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似乎並沒有優勢,今天我要說的是俄羅斯作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為啥只有1.4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