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史上最熱年 全球持續升溫致極端天氣頻發

2020-12-05 中國網

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的高溫警告牌。

中國網新聞7月26日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六個月的氣溫達歷史最高,兩項觀測氣候變化的主要指標——地表溫度和北冰洋海冰面積,分別打破了多項紀錄。

全球氣溫打破歷史最高值 局部地區降雨量異常升高

2016年究竟有多熱?總體來說,今年的平均溫度較上世紀大約升高了2度。以六月份為例,科學家們收集了全球各地區六月的溫度數據並計算出平均值,他們發現相比20世紀,今年全球六月平均溫度上升了1.62華氏度(約為28攝氏度)。

同樣,今年一月至五月的溫度也是自1880年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2016上半年中有五個月分別打破了1979年以來北冰洋海冰面積各月份最小值記錄,唯獨今年三月除外,其海冰面積為該月史上第二小值。

也許你記得2015年,高溫同樣打破了全球紀錄。對此,NASA戈達德空間科學研究所(GISS)所長兼氣候學家Gavin Schmidt稱:「2016年絕對將突破一切」。他預測了未來半年氣溫繼續刷新紀錄的可能性,並稱:「我們幾乎有99%的把握告訴大家2016年全球氣溫數據將會產生新紀錄。」

氣溫上升二三度也許聽起來並不太多,畢竟一天的晝夜溫差變化較之更大。然而Schmidt指出,正是這種長達幾十年的持續變暖才會真正地改變大氣和海洋等環境。平均值排除了溫度極值和波動所帶來的影響,而體現了持續的基本趨勢。

另外,雖然短暫的升溫不會使海平面上升,但持續的變暖必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

「海平面上升就是近百年來氣溫持續變暖累積的後果。」Schmidt解釋稱,升溫現象首先表現在海水內部,最終擴大到整片海域,就像燒水壺中的開水一樣。海水溫度上升也將導致大量水分從海表蒸發,從而造成局部地區降雨量的異常升高。

北冰洋海冰在今年夏季融冰期高峰的覆蓋率較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下降40%。

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達歷史最低紀錄 變暖速度超全球水平

氣候持續變暖所導致的另一現象就是北冰洋海冰融化。NASA的科學家稱今年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引入衛星記錄以來,海冰融化導致其覆蓋面積最小的一年。

北冰洋海冰在今年夏季融冰期高峰的覆蓋率較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下降了40%。每年9月是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最小的月份,然而9月的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正以每十年13.4%的下降速度逐漸縮小。

NASA戈達德空間科學研究所海冰科學家Walt Meier稱,北冰洋區域變暖速度已經超越了全球變暖趨勢。「今年的全球氣溫已經打破了記錄,而北冰洋的溫度在過去六個月中表現更為異常。氣候變暖及極端天氣使今年上半年的海冰平均面積成為史上最低水平。」

Schmidt表示,近幾十年來氣候變暖趨勢相對穩定,其中僅有少數波動和變化。今年氣候異常的一部分原因可歸咎於厄爾尼諾事件,該現象指東太平洋每隔數年發生異常升溫的現象。他說:「熱帶太平洋地區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氣溫從十月開始激增,這體現出今年必將刷新記錄的趨勢。」

NASA小組稱厄爾尼諾現象產生的氣候變暖影響將於今年年底消失,這意味著2017年或許會相對涼快一些。但他們同時指出,過去幾十年的長期趨勢依然適應於可預見的未來——那就是氣候持續變暖。(薛睿萌)

相關焦點

  • 阿富汗大雪天氣 沙漠下大雪、史上最熱年...罕見極端天氣來襲,我能...
    近來,阿富汗多地遭遇大雪、極寒天氣,到目前已造成超過一百人死亡。繼2016年成為全球史上最熱年後,2017年1月,撒哈拉沙漠又下大雪。 極端天氣頻繁來襲,據說都是「超級厄爾尼諾」在搞事情...
  • 全球高溫極端天氣頻發,德國媒體:都怪川普!
    而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充滿地球大氣層,而且人類工業化使這個現象加劇,海洋及陸地上的熱能無法釋放,整個地球都在升溫。近年來溫度變化來源:NOAA全球升溫直接可以從每年持續的高溫看出,「這個夏天,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見的熱浪、洪水、乾旱和野火等形式,在全球各地上演」。
  • 國際級專家發話:2017年,全球天氣還是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
    不久前,美國氣象機構NOAA對外發布報告稱,2016年是人類觀測史上最溫暖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這麼說,是2015年,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連續兩年經歷了「史上最暖」。那麼2017年呢?今日,有專家指出,2017年的天氣也依然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2015年將成有記錄以來最熱年  11月25日,WMO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稱,2015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WMO稱,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高出工業革命前1℃,成為一個關鍵性節點。
  • 過去四年史上最熱!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多家權威機構6日確認,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報告說,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雖然無法證實"全球變暖"理論是否正確!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2015年12月30日,美國密蘇裡州,持續降雨引發洪澇。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多個氣候變化事件入選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位居首位,「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變化」也入選其中。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也是國內外環境問題的焦點之一。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顯示,2016年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紀錄。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圖片來源:東方IC)2016年6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分為5個等級,持續時間越長,月累計偏高值越大,其強度就越高,對全球氣候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  受厄爾尼諾影響,近期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全球氣溫再度刷新 2016成史上最熱年
    然而,破滅了,2016不但不冷,還是史上最熱。  看看上海未來幾天的氣溫,的確不像話,沒個冬天的樣兒……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英國氣象局發布報告稱,2016年是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比2015年氣溫高0.07℃,這意味著全球年平均氣溫紀錄已連續第三次被刷新。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新社電,極寒天氣持續籠罩歐洲,目前已致逾600人喪命,22個國家發出極寒警報。在歐洲大範圍降溫的同時,美洲地區氣溫卻異常偏高,引發各界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在歐洲,肆虐了12天的嚴寒已奪走逾550條人命。有波蘭媒體報導稱,死亡人數已超過600人。歐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因厚厚的冰層而關閉了數百公裡的航運。
  • 全球變暖真不是玩笑!多家機構確認2019年為史上第二熱
    15日分別發布報告說,2019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nbsp&nbsp&nbsp&nbsp上述機構的最新數據同時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排在2016年之後,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2016年仍是史上最熱年,因為當年氣溫受到氣候變化和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雙重影響。
  • 全球多地經歷罕見高溫!專家解讀極端天氣為何頻發
    央視網消息:今年入夏以來,酷熱、山火、熱浪……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頻繁出現。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罕見高溫,多地遭受高溫炙烤、甚至引發災情。地球似乎發燒了。朝鮮氣象部門提醒,在35度以上的高溫持續且溼度較大的情況下,發生中暑、心臟病、腦中風、食物中毒等疾病的機率會增加,民眾應注意防護,在室外工作的人員應著重注意避免中暑。酷暑當前 韓國民眾設法躲熱浪同樣位於朝鮮半島的韓國,最近也深受高溫天氣的折磨。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但人為因素導致溫度變化的震蕩曲線平衡態在不斷地上升,對全球的增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讓人越來越難捉摸的天氣不獨颱風。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京揭曉
    隨著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汽車尾氣、火力發電廠、工業排放、焚燒秸稈、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導致霧霾頻發,儘管各國均採取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但若想達到空氣品質整體改善效果仍需要一個過程,重回藍天白雲,任重道遠。
  • 控制全球變暖,減少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認識到了,但是科學家還是低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按照當年的預測,如果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南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而海平面的上升會是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海底,所有陸地生物都將不復存在。鑑於這種認識,在2016年的巴黎協定上,參會的177個國家的共同約定是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2℃以內。但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