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3個小故事講清楚

2021-01-16 中國天氣網

1月11日,@深圳天氣 微博發布消息:時隔1066天之後,深圳於2021年1月8日再一次成功入冬。(入冬標準:五天滑動平均氣溫≤10℃ , 從滿足條件的五天中日平均氣溫≤10℃那天算起)

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正是這一波波冷空氣的威力,而被凍得哆哆嗦嗦的你可能會疑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別擔心專業解釋看不懂,三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給你答案。

第一個故事丨要顛覆你所認知的「暖」和「冷」。

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直到某個時機踏上南下徵程,勢力強勁的甚至可以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首先,全年變暖的「暖」和寒潮等冷事件的「冷」並不是直接對應的概念。

打個比方說,你家冰箱的冷凍室核定溫度是-20℃,但因為出了機械故障,現在溫度只能降到-18℃。-18℃相對於-20℃,就是「升溫」了。

然而,無論冰箱裡是零下十幾攝氏度,當你打開冰箱門,迎面站在冷凍室前,都會感到一陣寒意逼來。而這就是我們感到寒潮的「冷」。

大概是一個意思:

寒潮的家鄉是北極,北極就好比這個大冰箱。從冰箱性能來看,它的冷凍室溫度的確「變暖」了;但如果想速凍個水餃,那還是輕鬆愉快的。

簡單來說,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尺度下的趨勢。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環流形式、農耕區作物類型都會發生變化。而寒潮等極端冷事件只是一次天氣過程。就好比你站在冰箱門口能感受「寒意」,卻無法用肉體感知冷凍室是否出了機械故障一般。

第二個故事丨要從你感受到的冷從哪兒來說起。

前文說了,寒潮的家鄉是北極。但這些極其寒冷的空氣自己並不會溜達到中低緯度地區。從北極到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活躍著許多天氣系統。這些天氣系統說,「我們不生產冷空氣,而是冷空氣的搬運工」。

值得一提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氣溫升高了;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當前太平洋赤道和熱帶中東部的海水溫度也更冷了。也就是說,北極和北半球低緯度地區的溫差變小了。

高中地理課本中講過,空氣越冷氣壓越高,越熱則氣壓越低。溫差導致氣壓差。如果把生產冷空氣的北極比作山頂,低緯度地區則是山腳下的谷底。隨著溫差變小,山頂和谷底的高度差就變小了,這條山路也就變得平緩了。

山路平緩對「冷空氣的搬運工」來說,那可是重大利好消息!他們可以爬到更高的山頂(即更偏北的地方,深入極地)進貨,也可以把貨順利運抵更遠的谷底(即送到緯度更低的區域)。

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很多包郵區的人們,見識到了久違的「寒風刺骨」。沒關係,冷空氣今年也能送貨上門哦~~

第三個故事丨我們再次回到北極那個大冰箱。

過去,北極的那些冷空氣是比較安分守己的,這是因為有一個叫做「極地渦旋」的系統,把冷空氣全部留在北極圈內。只有當極地渦旋出現裂口——也就是我們把冰箱門打開,極地冷空氣才能流竄出來。

然而,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產生的一個惡果是,冰箱的系統故障了!冰箱門不僅頻繁被打開,而且更難尋規律!

就好比我們玩遊戲時,本來每十分鐘電腦會派出一波兵攻擊你,系統也會提醒「敵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現在,出bug了,電腦的小兵一波連著一波出現,出兵的方向也不固定了!

舉個例子:2019年,極渦的裂口朝向北美,加拿大、美國多地就出現「世紀寒潮」;去年年底以來,極渦的裂口轉向亞歐大陸,我們也就面臨了一波又一波的強冷空氣南下……

故事聽完了,來看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的解讀:

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但在全球氣候系統平衡被打破後,西風帶開始不穩定,會出現寬闊的大槽大脊,引導著冷空氣順著大槽長驅南下。

全球變化正是通過北極地區和熱帶地區的逆向溫度變化使南北溫度梯度減小,而促使中緯度大槽大脊的發展,這充分表明了冬季的極端寒潮事件是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發生的。

小編最後嘮叨幾句

1、全球變暖改變了許多天氣系統「固有運轉形式」,導致極地的冷空氣更容易、更頻繁到達原本應該相對溫暖的中低緯度地區,因此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2、全球變暖的確導致包括北極在內的顯著升溫。只是較長時間尺度下的升溫,對於極地冷空氣伴隨單次天氣過程所帶來的寒冷而言,只是「九牛一毛」。

3、全球變暖的後果之一,就是包括極端冷事件在內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我們今天感受到的冷,恰恰證明全球變暖是真實存在的。

畢竟,我們誰也不想,家裡有一臺出了故障的冰箱啊!氣候行動,刻不容緩!

(手繪:中國氣象融媒體視覺創意工場插畫師謝晶心)

相關焦點

  • 冒冷氣的鞋底,粘手的鐵欄杆,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結合能把豬刮上天的風口,讓人不覺產生這樣的懷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歡迎來北極體驗一下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現象的成因很多,很難一概而論,眾多條件還會互相影響,這就導致真實原因往往無法直觀感受到,甚至與直覺完全相悖。就說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於全球變暖,是不是很反常識?
  • 北京——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監測顯示,今早06時,南郊觀象臺氣溫降至-19.5℃,打破1969年2月24日-19.3℃的紀錄,迎1966年來最冷早晨。此外,中心城區在-15至-20℃之間,西部地區風力較大,體感十分寒冷。目前,北京大風藍色和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中。
  • 科普|說好了全球變暖,怎麼天氣還要凍死人的節奏?
    這讓很多人免不了懷疑「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話題。既然全球變暖,為啥冬天還會有極端冷天,要凍死人的節奏?實際上,這種懷疑由來已久,但要解釋清楚「全球氣候變暖而且是由人類過多使用化石能源導致的」,又非一篇文章可以實現的。但我們必須認定一個事實:氣候變暖已實實在在存在,需要做很多努力來改善地球溫升。轉發下文,供參考。
  • 人人都在談「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還這麼冷?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最近幾天我國再度經歷了一次寒潮侵襲,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呈現斷崖式下降,「冷冷冷」成為了許多地區人的心聲。面對這種情況,不少人發出疑問,科學家們不是天天說全球正在變暖嗎,那麼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呢?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2020到2021年交接時,中國可是剛經歷了一輪寒潮,而且這次北京更是出現了近幾十年來的最低氣溫。人人都在談「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還這麼冷?
  • 全球變暖與寒潮爆發的關係
    「急凍」模式下的芝加哥密西根湖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難道是假的?全球變暖肯定不是假的,我們的中學地理課本都有這方面的內容。在高考中,也常有以全球變暖為背景的考題。侵襲北美的寒冷氣流我們來看下面的地理高考題。
  • 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更可怕?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不爭的事實。之前,對於全球氣候變暖,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再加上這組數據,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明明就是全球變冷吧!就在大家陷入全球變暖的恐慌之中,有一位俄羅斯科學家站出來說,全球持續變暖只是一個「神話」。當然人家科學家是根據北極冰層增減周期和當前氣候周期趨勢,有理有據的推測,地球將在本世紀末進入全球性寒冷階段。
  • 全球變暖:難以忽視的真相
    該書主要篇幅是照片,其次是圖表,文字只佔一小部分。該書以同一地點在不同時期拍攝的大幅照片進行對比,直觀地展現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觸目驚心。本書的封面也值得一說。封面照片是由兩張照片組成的:三個工業煙囪冒出的滾滾白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颱風雲系,颱風眼清晰可見。它巧妙地說明了,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會使颱風頻發。
  • 2020年全球變暖,又說將進入小冰期,這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
    2020年全球變暖,又說將進入小冰期,這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地球的全球變暖想必大家已經感同身受,已經感覺到了周圍氣溫的明顯變化。如果人類再不加以遏制,在未來全球變暖將會日益嚴峻,從上個世紀開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大量排放,似乎將整個地球團團包裹,全球的溫度開始逐步的升高。
  • 曾仕強講:獅子和蚊子決戰,獅子完敗!一則小故事,3個大道理
    看完這則故事你怎麼想?其實它給我們為人處世三條重要啟示:第一遠離三季人,第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第三做人贏在格局。 為什麼這麼說?一起來看。 1遠離三季人小蚊子嗡嗡作響,無端冒犯獅子,令獅子討厭。 有關三季人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問孔子一年有幾季?孔子對他說有三季。孔子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
  • 誰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還是氟裡昂呢?
    如果所有大氣中的臭氧壓縮為地球表面的壓力,這一層僅僅三個毫米厚,但就是這麼小量O3的存在,對地球上的生命起著極為重要的保護作用。觀測(條紋)和計算(綠線)全球溫度變化。計算值(綠色曲線)是由盧教授的CFCs全球變暖理論得到的。第一幅圖(II)描述了文章(I)中CFCs如何左右臭氧洞的故事。美國科學家莫利納和最近去世的羅蘭德(Molina and Rowland)在1974年提出CFCs在熱帶高平流層(大約40公裡處)由紫外線光解產生氯而耗盡大量的O3如圖(IV)。由此兩人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 北京氣溫達1966年以來 達多少度 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京氣溫達1966年以來 達多少度 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北京氣溫達1966年以來 ,達到了多少度? 7時,北京-19.1℃,天津-19.2℃,呼和浩特-29.7℃,濟南-18.3℃,石家莊-12.3℃,瀋陽-21.6℃。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這是要哪樣?
    文/仗劍走天涯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這是要哪樣?全球氣溫是在不斷更暖的,還是關於這一點,其實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不論是在文章,或是在電視節目當中,經常都會看到相關的報導,這是由於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所造成了一種氣溫的升高。不過,全球氣溫真的是在不斷的變暖嗎?
  • 全球變暖可能是個偽命題……
    CO2濃度翻倍時,植物生產效率將提高70%,這就是溫室栽培的原理,其濃度通常都在1400ppm。 通過研究還發現,在某些地方種植樹木會加劇全球變暖,因為綠色植物會吸收更多陽光。 他們還認為,太陽能加劇了全球變暖,因為只有大約12%的太陽能轉化為了電能,其餘則以熱能形式輻射了,正好加劇了全球變暖。如果把煤發電都改成太陽能發電,地球變暖會比現在更厲害。
  •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怎麼辦?給地球打個「遮陽傘」
    據《福布斯》日前報導,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長期問題之一。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原因,科學家已給出清楚的解釋:人為引起的能吸收大量熱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只會繼續上升,而不會下降。
  • 說好的「暖冬」呢?
    先是8-15天中長期數值預報被質疑了一番;當形勢越發明朗,西伯利亞寒潮爆發南下基本成定局之時,不少人又開始質疑,「磚家」說好的暖冬呢?不如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看看暖冬吧。看看下面哪一款,是你心中的暖冬。有時暖空氣也是如此,冬天一開始很冷,後續逐漸變暖,臨近冬天結束時,來一波小高潮,直接擊潰冷空氣。由於大家對臨近的事物印象會更深,所以冬季尾聲的大暖,就容易留下暖冬的感覺。對應的氣溫走勢大致就是上面那樣的。
  • 誰發明了「全球變暖」?他後悔了!
    這就使得宣稱「這是一個科學問題」經常變得非常可疑。有一次我們談論氣候科學的不確定性時,我說起下面這個故事,江老師非常感興趣,對這樣「非主流」的敘事,媒體很少關注,讀者也就了解不多。     可是,如果你見到沃利,千萬不要拿這件事恭維他,因為他正為此後悔不迭呢。他跟學生說,如果誰能證明他並不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他願意提供兩百塊錢的獎金。為什麼他要感到後悔呢?這要從他何以發明了這個詞說起。
  • 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及危害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
  • 全球變暖和小冰河誰真誰假,地球未來到底變暖還是變冷?
    一個是變暖一個是變冷,到底哪個是真的,這讓人們陷入了困惑。自1979年日內瓦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首次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以來,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地球變暖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到畜牧業養殖所產生的甲烷,溫室氣體的產生機制也越來越明確。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4月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藍皮書》中指出,根據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從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發布的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原因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子。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呢?「氣候變暖是一個大科學問題,一般可分為自然和人為因素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