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月6日,受極端寒潮影響,北京最低氣溫達-19.6℃,北京創下了幾十年來的最低溫!是1952年之後的1月氣溫最低值,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這讓很多人免不了懷疑「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話題。既然全球變暖,為啥冬天還會有極端冷天,要凍死人的節奏?實際上,這種懷疑由來已久,但要解釋清楚「全球氣候變暖而且是由人類過多使用化石能源導致的」,又非一篇文章可以實現的。但我們必須認定一個事實:氣候變暖已實實在在存在,需要做很多努力來改善地球溫升。轉發下文,供參考。
本文發布在Climaterealityproject.org網站上,題為《解讀冬季天氣與氣候危機》(Winter Weather and the Climate Crisis: Explained)。
天氣總是會有波動。但由於氣候變化的因素,世界各地的冬天也正在不斷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冬天變化的幅度要比任何其他季節都大。
進入新年,北半球已經進入了冬天,人們戴上了帽子,出門要戴厚厚的手套,很多地方開始下雪。
每當氣溫開始下降時,一些並不願意承認或否認氣候變化的人,總會跳出來問他們最喜歡的問題:「外面冷死個人!
看這雪厚得不要不要的!
你們一直談論的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嗯哼,在哪兒呢?」實際上,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全球變暖,就跟日出一樣完全可預測。每個稍微懂點科學的人都能看出,拒絕承認「氣候變化」問題,企圖以偏概全託出上述虛假陳設問題的人有多惡意。但我們確實很難責怪不熟悉氣候科學、氣候和天氣之間的差異以及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危機的普通人會這麼問。
因此,對於真誠地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人,我們願意回答如下:
天氣和氣候,不是一個概念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天氣」。我麼說冬天的天氣,說的僅僅是「天氣」(weather),描述的是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所發生的天氣的情況,天氣每分鐘都會變化,也可能按小時或按天變化。相反,我們談到「氣候」(climate),則指的是一段時間和空間內的平均天氣,通常是30年或更長時間,而且空間上也廣得多。 氣候本來應該是相對穩定的,或起碼在人類歷史上它大部分時間是穩定的,直到最近才因人類自己的行為,導致氣候出現變化。
這種相對的穩定性,使得我們對每個季節的氣溫該有什麼樣的變化會有一個預期——因為我們起碼可以和去年做一下對比,或者跟前年或更早的一年比較。
但是,氣候危機正在顛覆傳統認知,不按套路出牌,使我們的自然系統失去了平衡。它對我們的冬天天氣的影響實際上和對夏天的影響是一樣的,但這些影響如同外面飄落的雪花,太輕,以至於我們越來越難以察覺。
整體上,冬天越來越暖和
從全球範圍來看,溫度是越來越升高了。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的碳排汙,使地球變暖並導致氣候變化。夏天的幾個月裡,這種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很多人不相信氣候變化,就跟吸菸者不相信吸菸有害健康一樣,是一種心理在作怪。
2020年,大西洋地區剛剛結束了一個破紀錄的颶風季,由於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的海水溫度遠高於正常水平,導致墨西哥灣出現數場劇烈的大風暴。但在美國長期乾旱和極端高溫,卻又引發了全球各地毀滅性的野火,燒毀了美國西部地區數百萬英畝的土地,西伯利亞、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等北極地區也都發生了森林野火。
北極地區的溼苔原,甚至被冰覆蓋也會發生莫名野火,大量汙染漂到天上
北極圈阿拉斯加野火地圖
https://www.realtalktime.com/wildfires-arctic-circle/
溫度升高的變化同樣發生在冬季——儘管在一些還在與寒冷天氣戰鬥的地方的人感覺不到這種變化。事實上,在許多地區,冬天的變暖速度比其他季節都更明顯。
1895年至2017年美國冬季溫升地圖,單位:華氏度。來源:NOAA Climate.gov
1970年以來美國本土溫升地圖和溫升數據(華氏度,ClimateCentral)
美國氣候中心報告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美國本土各地區的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近3華氏度。而北部各州的影響則更大,阿拉斯加州、明尼蘇達州、佛蒙特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冬季平均氣溫升高了超過5華氏度。 這就要求我們理解:「變得不冷」並不意味著「永不會冷」。
因此,當拒不承認氣候變暖的人(他可能覺得繼續用化石燃料挺好)試圖給你提出上述難題時,不要上當。他們舉出冬天還很冷的例子,就跟「來了的請舉手」一樣,因為都來了,必然都舉手,這並不能證明有誰缺席了。也無法證明氣候變化沒有發生。
雖然我們說下雪線可能確實在緩慢地向北極或南極方向移動,但大多數慣常會下雪的地方的人,毫無疑問還會繼續看到下雪——但是,他們還會看到多厚的雪,雪又能下多久,是未來更棘手的問題。
冬季降水和氣候變化
極端降水事件也在不斷增加——在美國和世界各地,暴雨已不僅僅發生在春季或夏季了。
EDF環境保護基金會表示,氣候變化會增加降雪量:「表面看,這似乎有違直覺,但冬季暴風雪期間更多的降雪恰恰是氣候變化的預期結果,那是因為隨著地球變暖,更多的水被蒸發到大氣中。增加的水分意味著更多的降雨,要麼以大暴雨的形式,要麼就是暴雪的形式出現。」
可以舉美國五大湖區的氣候變化為例。
初冬,寒冷的空氣流過仍然相對溫暖、還未結冰的湖面,導致五大湖區部分地方多年來不斷發生暴雪。有人說,這是「湖面效應降雪機」(lake-effect snow machine),但該地區的氣候變暖導致湖水溫度提升,湖面結冰則越來越拖後,這導致「湖面降雪機」進一步加速運轉,進而延長了每年暴雪發生的時間。
主要原因是:湖面溫度越高,蒸發到空氣中的水分就跟多。當天氣急劇下降時,等於為真正的暴雪提供了燃料,降雪量也就比往年更大。
當然了,我們往往很難把任何極端天氣都歸罪於氣候變化,但2020年2月份的一份根據氣象頻道資料匯總的報告顯示,越來越少的湖面冰覆蓋率(從62%的冰覆蓋率降低到同年的1%不到),導致更多的湖面效應降雪。紐約地區被暴雪襲擊,最高4英尺的降雪和氣候變暖不無關係。
相反,有的地方的全年平均降水量卻越來越少,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冬季。就像很多與氣候危機有關的事情一樣,你所處的位置是你所能看到氣候變化到底有多大影響的關鍵。
雖然氣候變暖,同樣會帶來凍死人的寒流
隨著我們對化石燃料的繼續使用,氣候更加變暖,一個長期的溫度趨勢已然出現,並且正在穩步上升。
與此同時,天氣情況卻總是會,也將繼續波動。天氣可能溫暖、也可能溼潤、可能會是涼爽的日子,也就有一些極端寒冷的天氣。有旱季,就對應著有雨季。這些情況還將繼續下去。 但一系列氣候變化可能有助於解釋一種表面上看來與全球變暖關係不大的天氣現象:北極深凍層( Arctic deep-freezes)越來越向南面擴散。
高空急流變弱,導致冷空氣往南洩露,南方遭遇極寒天氣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和北極地區的持續變暖,地球高空急流(jet stream,又叫大氣環流)的速度正在減緩,而且越來越呈現出波浪狀。
北極高空急流高度可達幾英裡,寬度超過100英裡,最強的風通常在地面上方5到10英裡。在NASA製作的可視化效果中,紅色表示最快的風,藍色則表示較慢的風。(來源:NASA)
在冬季的幾個月裡,這使得寒冷刺骨的北極空氣(這股北極冷空氣過去通常會被強大的高空急流固定在相當穩定的地方)開始洩露到比平常更遠的南方,且在不習慣這股冷空氣的地區停留更長的時間。因此,即使冬天變得越來越短也越來越暖和,許多地方仍然會遇到極端寒冷的天氣。
點擊播放北極高空氣流效果視頻
幾個關鍵要點總結:
——世界各地的冬天變得越來越暖和。 ——但冬天變暖,並不一定意味著許多地方傳統寒冷冬季天氣的消失,起碼目前還不會。 ——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降水事件(包括冬季暴雪和因湖泊效應的降雪)會變得越來越普遍。 ——北極的變暖可能會使高空急流變得不再穩定,進而導致冷空氣洩露到還不習慣冷天氣的南方地區。
我們該做點什麼?
竭盡全力防止最嚴重的氣候危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必須相信,如果不努力,氣候變壞的趨勢一定會加劇,全球環境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請立即採取行動,迅速從骯髒的化石燃料過渡到清潔能源。起碼按照目前設定的全球氣候目標,我們可以將全球溫升限制在不超過2攝氏度(3.6華氏度)的水平。即便只有2攝氏度的全球溫升,也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什麼也不做,繼續照著現在的生活方式前行,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可能遠遠超過這一水平,達3攝氏度以上。
您準備好為我們星球的未來做出改變嗎?CWEA
關於氣候變化的小知識
https://climaterealityproject.org/climate-101
97% vs. 3%
2013年,澳大利亞環境科學家通過分析1991年到2011年發表在知名期刊上有關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論文共11944篇,發現97%的論文研究結論是全球變暖且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只有3%的論文認為氣候變暖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既然上萬篇有嚴謹研究方法和涵蓋各種計算技術且保持獨立的科研人員得出了「全球變暖且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結論,那3%的小眾結論,本身一定是存著某種認知上的不完善之處,要麼是科研方法小眾,偏離事實,要麼是樣本數選擇或計算工具的問題,甚或有一些譁眾取寵的選擇性觀點提取在作怪。
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化石燃料工業的碳排放
大氣中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吸收了更多太陽熱
地球變暖的趨勢在加劇
氣候變暖,沒啥好處!帶來更多極端天氣,洪水和乾旱頻發。
溫升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國家和城市將消失。
到本世紀末如果溫度升高4攝氏度,將是災難性的。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低於2攝氏度甚至1.5攝氏度是我們的目標。
好消息是,我們有清潔能源解決方案。風電太陽能是選擇。
下載《氣候變化101》pdf版本
網盤下載連結:https://pan.baidu.com/s/1Ehgm6WbkCddMlPC1uUq1vg
提取碼:1234
參考:Climaterealityproject.org、國際能源小數據
https://climaterealityproject.org/blog/winter-weather-and-climate-crisis-explained
https://climaterealityproject.org/climate-101
https://climaterealityproject.org/blog/global-wildfires-numbers
https://www.nps.gov/subjects/arctic/wildfire.htm
https://www.indiatimes.com/technology/science-and-future/arctic-fires-in-2020-from-space-pollution-global-warming-517540.html
https://medialibrary.climatecentral.org/resources/winter-warming
https://www.edf.org/blog/2020/02/12/5-reasons-why-your-warmer-winter-so-alarming
https://weather.com/storms/winter/news/2020-02-25-lake-effect-snow-forecast-great-lakes
https://www.edf.org/card/4-reasons-climate-change-still-happening-despite-cold-weather?card=4
https://insideclimatenews.org/news/02022018/cold-weather-polar-vortex-jet-stream-explained-global-warming-arctic-ice-climate-change/
編譯:風能專委會CWEA公眾號、產業研究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風能專委會CWEA,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