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強雷暴天氣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強雷暴天氣

  2013年6月12日,美國芝加哥上空的閃電劃破天際,擊中威利斯大廈 攝影:斯科特 奧爾森(Scott Olson)

  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最近有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新形勢下的大氣條件將更容易在美國產生強雷暴天氣以及龍捲風。

  雷暴天氣帶來的狂風、冰雹、洪水泛濫等惡劣天氣現象,以及這種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和強度,已經成為氣候科學研究全球變暖的「一個頗為難解的謎題」。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副教授諾亞?迪芬鮑(Noah Diffenbaugh)介紹說,這是由於雷暴活動的兩個主要大氣因素正發生相互矛盾的變化。

  其中一個因素是由低空大氣層升溫引起的對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當一個氣團的溫度高於周圍大氣溫度,該氣團便會上升,將溼氣帶到更高海拔的大氣層。隨著氣候變暖,這一因素的氣象活動將會增加。

  另一個因素是強烈的垂直風切變。當對流有效位能與之相互作用,簡言之也就是風速及其高度發生劇變,這就會產生強雷暴現象。從理論上講,如果全球變暖,垂直風切變現象將呈現減少趨勢。

  此前也有研究表明,對流有效位能的增長是出現更多雷暴天氣的強烈信號。不過風切變將會減少的預期給雷暴天氣的發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迪芬鮑的研究小組使用了一套全球氣候模型來檢測美國目前的氣候條件。他們發現:「我們的研究證實了此前的理論,全球變暖會增加對流有效位能,與此同時,垂直風切變卻會減少。此外我們還有一個新發現,平均切變減少的時間總是集中在對流有效位能較低的日子裡。」換言之,當對流有效位能升高之際,垂直風切變很可能也會同時加劇,這也就意味著「強雷暴天氣的發生頻率實際上增加了,而這也是全球變暖導致的結果」。

  迪芬鮑強調,在現有氣候條件下,春季發生強雷暴天氣的機率增長最高,研究模型也證實了這一點。對此,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國家強風暴實驗室的氣象學家哈羅德 布魯克斯(Harold Brooks)認為:「這個研究結果的引人側目之處在於,將雷暴天氣條件的增加與某個季節聯繫在了一起。」

  不過,布魯克斯同時指出,在全球變暖趨勢下,儘管春季的天氣條件會助長雷暴現象出現的頻率,「但是在許多類似天氣條件下並為形成任何雷暴天氣。」

  此外,迪芬鮑領導的研究所揭示的促使雷暴多發的條件中,有25%到30%都與自然環境本身的多樣性有關,而自然條件本身的變化幅度非常大。布魯克斯提請大家注意,在過去三年裡,我們既獲取了12個月內雷暴發生次數最多的記錄,同時也觀測到了雷暴發生最少的記錄。

  因此他提出了一連串問題:「氣候模型到底該如何有效捕捉和分析這種變化性?以及,未來的變化性會是怎樣?是保持不變還是會持續改變?」

  面對共同的問題,布魯克斯認為,當前研究還應關注美國中部地區夏季雷暴活動減少的現象。他說:「北美洲中部產生的強風暴與當地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因為如果某地經常出現較強暴風雨天氣,就會給當地人帶來較多雨水,從而有助於其糧食作物生產。」但是如果如同氣候模型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夏季當地雷暴天氣趨於減少的話,那麼這個美國的穀倉可能不得不開始與更加頻繁的乾旱進行搏鬥。(常旭旻編譯)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編者按:美國災難大片《後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的空前災難,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儘管《後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其探討的問題卻極具現實意義。
  • 澳大利亞東部迎來久違大雨,有「喜」也有「憂」:雷暴天氣可能引發...
    不過部分地區發布強雷暴天氣警報,有人擔憂這可能會引發更多火災。《每日郵報》稱,當地時間16日早上,傾盆大雨已經幫助新南威爾斯州撲滅32起森林大火,火災數量從120起下降到88起。17日至19日,氣象局預計新南威爾斯州東部將有30至80毫米的降雨。
  • 美媒: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新疾病
    科研人員說,全球變暖可能引發更多「我們現在都不知道」的疾病。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7月23日報導,耳念珠菌最早於2009年在日本被發現,可導致血液、傷口和耳部的致命感染。2012年至2015年,非洲、印度次大陸和南美洲分別發現過這種耐藥性真菌。它可以在醫院等醫療保健環境中的個人之間傳播,也能在被汙染的表面接觸設備時傳播。
  • 你知道全球變暖的危害嗎?
    生態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
  • 極端天氣!「惡劣」的雷暴將在24小時內橫掃歐洲,引發各地暴雨
    英國將迎來低壓天氣,暴雨、冰雹和雷暴將席捲全國,此前該系統引發了歐洲各地的暴雨。英國廣播公司警告稱,過去24小時肆虐歐洲大陸的雷暴可能將於周五向英國移動。BBC氣象學家Tomasz Schafernaker解釋說,在過去的24小時裡,歐洲部分地區的天氣非常活躍,從法國部分地區到德國,有很多惡劣的雷暴、大冰雹、陣風和頻繁閃電的報導。巴爾幹半島和歐洲東部地區也遭遇了風暴。周四,我們將再次看到風暴在周三和周四在同一地區爆發。你可以看到藍色的斑點,這是電腦顯示將會有大的暴雨。
  • 雷暴天氣是怎麼形成的 雷暴天氣有什麼特點
    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因此屬強對流天氣系統。在古老的文明裡,雷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中國古代、古羅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與雷暴相關的神話。
  • 哈爾濱發生強雷暴天氣 部分設施被雷電擊毀
    哈爾濱發生強雷暴天氣 部分設施被雷電擊毀 2008年09月18日 10:25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記者18日從黑龍江省氣象局得到證實,17日17時至18日凌晨,黑龍江省哈爾濱地區出現了強雷暴天氣
  • 曾稱全球變暖是騙局的川普會如何應對美國極寒天氣?
    據外媒報導,本周,美國東部地區發生了極寒天氣,對此,曾公開表態過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的川普總統表達了他「獨特」的見解--「在東部,今年新年可能是歷史上最冷的一年。或許我們能利用一些我們國家的全球變暖,而不是其他國家,這將能節省下數兆美元。多穿一點吧!」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答:我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業務主要從2009年開始,可以針對短時強降水、雷電、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在我國,短時臨近降水、暴雨等發生的機率明顯高於其他類別的強對流天氣,因此我國預報員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其預報準確率也較高。
  • 雷暴天氣為何如此危險?應該如何防護?
    雷暴是一種大氣放電現象,主要發生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是由於天氣劇烈變化產生的氣象災害,常產生於積雨雲中。雷暴發生時可伴隨有雷擊、閃電、強風和顯著的降水,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2小時。雷暴通常發生於春季和夏季,而六七月份正是南亞地區雷暴多發季節。
  • 強雷暴突襲煙臺白晝如夜 6小時打4316次雲地閃
    當日,煙臺市遭遇強對流襲擊,城市一片漆黑,暴雨傾盆,車輛開啟了「夜燈」。從9時30分左右開始,暴雨一直持續到10時25分左右。YMG記者申吉忠攝  天氣預報:煙臺今夜陰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或持續強雷暴天氣  咔、咔、咔……每分鐘12道閃電!
  • 印度107死雷暴驚動莫迪,雷暴天氣為何如此危險?應該如何防護?
    雷暴是一種大氣放電現象,主要發生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是由於天氣劇烈變化產生的氣象災害,常產生於積雨雲中。雷暴發生時可伴隨有雷擊、閃電、強風和顯著的降水,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2小時。雷暴通常發生於春季和夏季,而六七月份正是南亞地區雷暴多發季節。
  • 罕見強雷暴連襲杭州
    (來源:新華網)9日14時許,杭州開始出現雷暴天氣,天忽然之間就變的灰暗,如同黑夜降臨一般,車輛紛紛打開大燈緩慢行駛,臨街店鋪燈火通明。強雷暴天氣持續一小時左右,雨勢在下午15時30分左右大為減弱,路面交通較為通暢,不過,部分低洼地段的積水較深,公交車在駛離站臺的時候都會濺出很大的水花。時隔僅1小時,天空中的雨點又傾盆而下,暗沉的天空一直沒有變亮。
  • 暴雨日數多,極端性強?2020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1.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2.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減少 但氣候變暖腳步未止3.東非多國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4.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5.孟加拉灣特強氣旋風暴「安攀」襲擊印孟兩國6.北大西洋編號熱帶氣旋數量創新高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全球變暖引發古印度洋厄爾尼諾現象,百年內造成全球毀滅性災難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古代印度洋厄爾尼諾式氣候模式,到2100年將在全球造成毀滅性的洪水、風暴和乾旱。計算機模擬顯示,這種現象可能在2100年出現,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下去,最早可能在2050年出現,科學家們也發出了這一嚴厲警告。氣候模型模擬了如果人類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下半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將是什麼樣子。在加入全球變暖趨勢後,分析顯示印度洋表面溫度出現了巨大的波動——與20000年前的情況類似。
  • 專家解讀全球變暖天氣變冷現象
    氣候「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何頻現大冷天?氣象專家為您帶來權威解答。京津日降雪量破1月份歷史極值新年的第一場大雪,從1月2日到3日,紛紛揚揚降臨京津冀等地。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3日預計,未來三天,強冷空氣將繼續影響我國大部地區。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任福民:大氣環流異常與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 任福民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說,目前全世界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很頻繁很嚴重,尤其是亞洲。全球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尤其是最近亞洲、歐洲發生的極端事件,像俄羅斯的熱浪引發的森林大火,以及巴基斯坦大洪水,還有中國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初,持續北方到西部的異常強降水,這些事件實際是有某種聯繫。俄羅斯的高溫就是由於在東歐到烏拉而山地區非常暖的高壓長期存在,也超過一個月,這樣持續的高壓存在,使得溫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