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新疾病

2020-12-0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美媒稱,科研人員警告說,氣候變化也許導致了一種新的、可能致命的耐藥性真菌耳念珠菌的出現。科研人員說,全球變暖可能引發更多「我們現在都不知道」的疾病。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7月23日報導,耳念珠菌最早於2009年在日本被發現,可導致血液、傷口和耳部的致命感染。2012年至2015年,非洲、印度次大陸和南美洲分別發現過這種耐藥性真菌。它可以在醫院等醫療保健環境中的個人之間傳播,也能在被汙染的表面接觸設備時傳播。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截至2019年7月12日,美國共發現716個相關病例,CDC稱其為「全球嚴重健康威脅」。

報導稱,耳念珠菌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它不僅能抵抗多種抗菌藥物,而且很難用常規的實驗室設備發現,因此很容易誤診。

約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阿圖羅·卡薩德瓦利說,真菌可以在哺乳動物的體溫下努力存活。他的研究小組認為,耳念珠菌最近開始感染人類,因為它適應了由全球變暖導致的更高環境溫度,從而能夠在人體溫度下生存。

報導稱,卡薩德瓦利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耳念珠菌的進化過程。研究人員認為,耳念珠菌已進化到能夠承受更高的溫度。

卡薩德瓦利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不太可能是一起孤例。他說:「全球變暖可能帶來新的、我們現在甚至都不知道的真菌疾病。」

相關焦點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美媒稱,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是大量植樹。種1萬億棵,或許更多。據美聯社7月4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說,世上也有足夠的植樹空間。他們在7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說,即使保持現有的城市和農田面積,也有足夠的空間種新樹,面積可達900萬平方公裡。這大致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研究結果預測,這些新樹在幾十年裡可以從大氣中吸收近7500億噸導致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這大致相當於人類在過去25年排放的碳汙染。
  • 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強雷暴天氣
    全球變暖或引發更多強雷暴天氣   雷暴天氣帶來的狂風、冰雹、洪水泛濫等惡劣天氣現象,以及這種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和強度,已經成為氣候科學研究全球變暖的「一個頗為難解的謎題」。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副教授諾亞?迪芬鮑(Noah Diffenbaugh)介紹說,這是由於雷暴活動的兩個主要大氣因素正發生相互矛盾的變化。
  •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疾病傳播,人類需要做好準備
    原因很簡單,全球變暖吸引了許多蚊子,它們會導致高度傳染性疾病,一項美國的研究現在預測了瘧疾的傳播將如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周圍演變,而且如果非洲大陸無法解決瘧疾以外的蚊子傳播疾病,可能會發生「公共衛生災難」,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大家看看2020年發生的事情就心有定數了。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蚊子在不同的溫度範圍內繁殖,如埃及伊蚊和黃熱病蚊子等昆蟲會傳播致命疾病。
  • 美媒:研究稱全球變暖將致人類睡眠減少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在某些城市發現了氣溫升高和民眾反映的睡眠受到幹擾之間的關聯,通過計算機演算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在高位的情況下,預測人類的睡眠會減少。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16日報導,在《科學進展》雜誌6月16日發表在網上的一篇論文中,尼克·奧布拉多維奇和同事預測,隨著全球氣溫升高,煩躁不安的夜晚會增加,尤其是夏季。他們發現,擁有或有錢使用空調的可能性較小的窮人,以及更難調節自身體溫的老人,也許會受到嚴重影響。
  • 海洋疾病的漲潮?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
  • 西媒:全球變暖和全球化讓「蚊子旅行」更遠
    西媒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氣候危機和全球化是登革熱或瘧疾等熱帶疾病蔓延的兩大重要因素,這些疾病都是以節肢動物作為媒介傳播的。據埃菲社馬德裡8月31日報導,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MNCN)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研究員費爾南多·巴利亞達雷斯說:「蚊子和蜱蟲是最常見的媒介。由於缺乏熱量調節系統,它們依賴於外界溫度。」
  • 西媒:全球變暖和全球化讓「蚊子旅行」更遠
    新華社北京9月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氣候危機和全球化是登革熱或瘧疾等熱帶疾病蔓延的兩大重要因素,這些疾病都是以節肢動物作為媒介傳播的。據埃菲社馬德裡8月31日報導,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MNCN)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研究員費爾南多·巴利亞達雷斯說:「蚊子和蜱蟲是最常見的媒介。由於缺乏熱量調節系統,它們依賴於外界溫度。」因此,由全球變暖引起的氣溫升高有利於它們找到「在氣候涼爽的緯度地區發展其生命周期的可能性」,這些地區包括西班牙或日本等國家。
  • 英媒:塵埃成影響全球變暖因素 增加呼吸系統疾病
    中國網12月11日訊 據英國媒體12月10日報導,科學家們在研究全球變暖的原因時,發現始終「缺少了一塊拼圖」,而這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塵埃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近的一項評估顯示,每年約有40%由礦物粉塵組成的浮粒釋放到空氣中。還有一些浮粒來自人類活動,如耕作或放牧導致的土地乾旱。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美媒稱,12月1日,在世人矚目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份來自中國的「生態厚禮」被聯合國有關機構鄭重推薦給世界——聯合國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有關方面共同舉辦成果分享會,發布《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
  • 美媒:研究表明泥盆紀生物大滅絕或與氣候變暖有關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導 美媒稱,科學家此前不確定是什麼導致了地球歷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滅絕。但美國《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新研究表明,3.6億年前的這場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全球變暖和臭氧層崩潰之後。據合眾國際社網站5月27日報導,導致恐龍消失的那次滅絕事件是唯一由小行星造成的大滅絕事件。
  • 全球變暖才是幕後黑手,專家擔心臭氧層頂不住,其牽扯到人類未來
    除了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以外,全球變暖還有可能會引發蝗蟲問題、山火等現象,諸如此類的影響實在太多,所以綜合來說,全球變暖是我們人類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儘早處理。為什麼會出現氣候變暖問題?和以往的全球變暖相比,現代全球變暖事件完全是人為成分比較多,例如,化石能源在燃燒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養殖業中牛羊豬等排放的氣體,還有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尾氣等等,這些都和人類有關。而在過去,地球雖然也有全球變暖的現象,但幾乎都是因為火山爆發或是遭遇小行星撞擊,才引發了氣溫上升的現象。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據措納估計,落葉期從推遲到提前的轉變相當於全球溫帶森林每年減少大約10億噸碳存儲,約佔人類每年碳排放的十分之一。他說:「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 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物種滅絕的動物
    7月3日消息,據獨立報報導,科學家們揭示了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多次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動物。圖:5億年前在海底挖洞的生物似乎引發了全球變暖 當最早的蠕蟲類生物在海底進化時,它們引發了一波全球變暖,最終導致自身的滅亡。
  • 美媒:英國科學家發現11個新帝企鵝族群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 美媒稱,英國科學家說,根據從太空觀測到的鳥類糞便證據,南極洲帝企鵝群的數量超過了此前的估計。據美聯社柏林8月5日報導,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科學家當地時間周三發表論文,稱這個最南端的大陸上分布著61個帝企鵝群,比以前確認的數字多11個。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全球變暖危害農作物!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儘管地球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 你知道全球變暖的危害嗎?
    生態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
  • 全球變暖引發古印度洋厄爾尼諾現象,百年內造成全球毀滅性災難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古代印度洋厄爾尼諾式氣候模式,到2100年將在全球造成毀滅性的洪水、風暴和乾旱。計算機模擬顯示,這種現象可能在2100年出現,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下去,最早可能在2050年出現,科學家們也發出了這一嚴厲警告。氣候模型模擬了如果人類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下半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將是什麼樣子。在加入全球變暖趨勢後,分析顯示印度洋表面溫度出現了巨大的波動——與20000年前的情況類似。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氣候變暖,大氣中的氟氯烴等溫室氣體增加,破壞臭氧層使之變薄,導致地面的紫外線增加,特別是UV-B增加,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會引發白內障、皮膚癌等疾病。某些類型的白內障與UV-B累積曝光量有直接關係。平流層臭氧量每減少1%,則伴隨UV-B增加,白內障患者增加0.6%。美國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1%臭氧量減少而增加的UV-B,會使白種人皮膚癌患病率約增加3%。